12.2 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课件(共21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 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 课件(共21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总议题: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有序与活力
议题一:体会有机统一,感悟制度优势
议题三:践行法治社会,共建美好生活
议题二:拓宽立法途径,提高立法质量
综合探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月1日凌晨2时01分许,广东梅大高速往福建方向K11+900米附近发生高速公路路面塌方灾害,共造成48人死亡,37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有着多名英雄,他们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做着让人感动的事,因为有了他们,这次事故伤亡率降到了最低……
5月11日,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黄曼秋和刘永缙等5名亲历者见义勇为奖章。
我们国家对见义勇为的行为给予了什么样的鼓励和保护呢?
议题一:体会有机统一,感悟制度优势
思考:民法典是如何出台的呢?
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议题一:体会有机统一,感悟制度优势
【情境】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两会期间,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任务一】同桌间讨论,时长2分钟,派代表回答:
1、在民法典出台的过程中,有哪些政治主体参加?这些主体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2、阅读112页《纲要》制定过程,有哪些主体参与并发挥了作用,制度优势角度有何启示?
3、在上述国家治理实践中,共产党是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
议题一:体会有机统一,感悟制度优势
中共中央 依照法律和国情,通过党的会议,提出立法任务,并作出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党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全国人大 依照法定程序,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力,编纂、审议、完善和通过民法典草案,并就草案,广泛向社会大众征求意见,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群众 依法表达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1、在民法典出台的过程中,有哪些政治主体参加?这些主体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议题一:体会有机统一,感悟制度优势
2、在《纲要》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政治主体参加并发挥了什么作用?从制度优势角度有何启示?
议题一:体会有机统一,感悟制度优势
依法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在规划纲要草案稿形成后讨论,提出意见, 体现了党的领导。党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研究规划编制工作,并就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公开透明,依法行使权力。
依法表达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依照法定程序,行使宪法规定的全力,审查和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全国人大
人民群众
1、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2、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3、只有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才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中不断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 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建议,井在规划纲要草案稿形成后讨论,提出意见。党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支持人大、 政府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了依法执政。
1.从草案的提出到“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的具体制定过程,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了民主执政。
3.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增强执政本领,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按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实现了科学执政。
3、在上述国家治理实践中,共产党是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
学以致用
【任务二】
根据P111材料一,同桌合作画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选举流程图,并说一说这一过程是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体会“有机统一”——国家领导人的产生
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名单不是直接提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而是通过法定的程序,由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提出候选人,经人大代表讨论,充分协商后确定正式人选,再经过人大代表选举产生,整个过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依法治国
无论是讨论确定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都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
主要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人选的建议名单。
党的领导
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政治与法治》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人民当家作主
三、全面依法治国
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为什么
怎么样
4.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国体
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方式和制度保障
7.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8.法治中国建设
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
法治国家-政府-社会
科学执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知识链接】
公民参与立法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使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防止“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促进实现良法之治。
(2)有利于促进法律的有效实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3)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法治意识,推动全民守法。
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恪守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②坚持立法公开原则。
③要坚持集思广益,广泛凝聚立法共识。
④健全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
⑤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实现民主立法的途径
议题三:践行法治社会,共建美好生活
面对需要见义勇为的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做?
你是北大人,
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北京大学校长“撑腰体”!
思考: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呢?
①尊崇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尊法)
②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素养。(学法)
③增强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守法)
④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合法手段理性维权。(用法)
⑤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法治建设,以实际行动为推进法治建设做出贡献。(实际行动)
(1)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四、随堂检测
练一练,提升题:
典例1:中国共产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大江大河,需要法治保障。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两部流域专门法律的出台和施行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担当
②全国人大领导流域专门立法,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我国以法治保护江河,推动“江河战略”实现良法善治
④国家通过立法彻底解决了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练一练,提升题:
典例2:某市各区、乡镇人大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实践探索,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实行“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打造让百姓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幸福的民心工程。这一探索( )
①把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优势
②通过拓展群众参政议政的新路径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
③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④使本市区、乡镇人大代表的监督权、决定权得到落实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练一练,提升题:
典例3:某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融合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居民小组、街巷长、红白理事会等基层力量,护航微格善治,依托村规民约、法治书屋引导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居民守法信法用法。这一探索( )
①是我国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一次生动实践
②充分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③为发挥法律教化作用转向道德规范作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④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练一练,提升题:
典例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3年9月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此次修订行政复议法,明确行政复议原则、职责和保障,完善行政复议范围有关规定,增加行政复议申请便民举措等。材料表明(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党中央决策的具体执行机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练一练,提升题:
黄河宁,天下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发展的千秋大计。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开始实施。这部法律制定过程如表:
时间 内容 要点
2021年10月 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要求深入开展黄河立法工作。
2021年11月 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黄河保护法》列入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 相关部门经过多次征求群众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和黄河九省(区)立法座谈会,实地调研,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黄河保护法》草案。
2021年12月 初审。《黄河保护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 围绕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污染防治、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等作出相应规定,加强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互促共进。
2022年6月 二审。《黄河保护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审议。 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禁渔期内禁止生产性捕捞、省级协调机制、水沙统一调度制度等。
2022年10月 三审。《黄河保护法》草案三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审议。 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取水许可制度。科学论证跨流域调水和重大水源工程,加强黄河水源涵养区保护,加强源头污染治理。
2022年10月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表决通过。 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第12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2023年4月1日正式施行。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黄河保护法》的制定过程是如何实现人民民主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