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共56张PPT) 统编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共56张PPT) 统编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主要内容
古代时间表述
教材中的服饰文化
教材中的饮食文化
教材中的古代居住文化
教材中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术语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古代时间表述
一、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公元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1960年,1900年都是庚子年。
一、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苏轼《水调歌头》)
公元1077年
一、纪年法
2. 王公年次纪年法
常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
“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鲁庄公十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世元年七月”(《史记》)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史记 周亚夫军细柳》)
一、纪年法
3. 年号纪年法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正朔即指一年的第一天,所以也用正朔来代表历法或皇帝的年号。奉正朔即遵从奉行王朝的年号和历法,表示对王朝的效忠和拥戴。这个词也用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有一些人拥戴新的统治者,就叫做“奉正朔”。 )
一、纪年法
4.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下列对年份的表述分别属于什么纪年法?
A 干支纪年 B 年号纪年 C 王公年次纪年
随堂练习一
1、鲁僖公三十三年 ( )
2、辛亥年 ( )
3、元丰六年 ( )
4、天启年间 ( )
5、赵惠文王三年 ( )
6、二世元年 ( )
C
A
B
B
C
C
7、乙巳春正月庚申朔( )
A
[2018·台州] 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
C.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
随堂练习
D
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 )
A. 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帝王年号纪年法
C. 王公年次纪年法 D. 年号和干支兼用
随堂练习
D
二、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1)"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
(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阴历以十一月(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以下依次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戌月、十月亥月。
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二、纪月法
伯(孟)、仲、叔、季
农历一年分十二个月,依次为:
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一月 二月 三月)(四月 五月 六月)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七月 八月 九月)(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三、纪日法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
(二)干支纪日法
(一)序数纪日法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即农历六月九日。
三、纪日法
指用“朔、朏(f ě 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十五日,),望后这一天(十六)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三)月相纪日法
“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四、计时法
1、地支纪时法
(十二时辰制)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施耐庵《水浒传》)
四、纪时法
2、时刻制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12秒。
四、纪时法
3、更点制
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古代把晚上戌时一刻作为一更,亥时三刻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时针上七点到九点一更,九点到十一点为二更,午夜十一点到一点为三更,凌晨一点到三点为四更,凌晨三点到五点为五更。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水浒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随堂练习二
A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7点到9点,“午时”相当于现在的11点到13点。
B.“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C.按照更点制,三更大概相当于三点到五点。
D.“孟夏”是指农历四月,季秋是指农历7月。
A
四、纪时法
4、天相记时法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世说新语》)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水浒传》)
时辰 时间 名称 对应更点
子时 23-1 夜半、子夜、中夜 三更
丑时 1-3 鸡鸣、荒鸡 四更
寅时 3-5 平旦、平明、早晨 五更
卯时 5-7 日出、日始、破晓
辰时 7-9 食时、早食
巳时 9-11 隅中、日隅
午时 11-13 日中、日正
未时 13-15 日昳[dié]、日侧
申时 15-17 晡[bū]时、夕食
酉时 17-19 日入、日落、日沉
戌时 19-21 黄昏、日夕、日暮、日晚 一更
亥时 21-23 人定、定昏 二更
随堂练习: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枫桥夜泊
唐代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登飞来峰
宋代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次潼关
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唐代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亲破蔡州回。
芙蓉楼送辛渐
[ 唐 ]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菩萨蛮 初夏
宋代 王齐愈
暑烦人困妆时午。午时初困人烦暑。
新诗得酒因。因酒得诗新。
缕金歌眉举。举眉歌金缕。
人妒月圆频。频圆月妒人。
幽事绝句
宋代 陆游
客生闻吠犬,
草茂有鸣蛙。
日昳方炊饭,
秋深始采茶。
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十二时行孝文(节选)
唐代 白居易
鸡鸣丑,高楼大宅得安久。
常劝父母发慈心,孝得题名终不朽。
晡时申,父母堂前莫动尘。
纵月些些不称意,向前小语善谘闻。食时辰,居家治务最须懃。
无事等闲莫外宿,归来劳费父嫌憎。
饮酒 ·七
魏晋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指出下列诗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乐游原
唐代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定
唐代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课下作业
以右图为蓝本,画一个十二时刻图。标明以下名称:
1、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地支名称。
2、夜半(子夜)、鸡鸣(荒鸡)、平旦、日出(日始、破晓)、食时、隅中(日隅)、日中(日正)、日昳(日侧)、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时辰名称。
生活起居篇
一、教材中的服饰文化
(一)头衣 (冠、冕、巾)
1、“冠”
贵族戴的帽子。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加冠”,古代的“成人礼”。男20岁,女15岁,男戴冠,女配笄,并赐字,表示成年。分别叫做“冠礼”和“笄礼”。
“弱冠之年”,男20岁,女15岁,既已成年,但年龄尚小,身体并未强壮,故称“弱冠”。
“君子死,而冠不免。”
2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专用的冠。冕上有长方板叫廷,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liú)。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加冕:把皇冠加在君主头上,是君主即位时所举行的仪式
冠冕堂皇:形容故意显得外表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2、“冕”
3、巾
“士,冠;庶人,巾。”(《《释名》)
羽扇纶巾 :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 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
黔首:古代百姓以黑巾包头,故黔首专指百姓。。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二)体衣
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连。历代演化,交替使用,始终保持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
1、衣:上衣。
3、裘:皮衣。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2、袍:过膝 的长衣。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5、裳(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裳为裙,绔为裤。绔因常用细绢织成,故称“纨绔”,富家子弟多穿纨绔,才有“纨绔子弟”之名。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4、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教材中的饮食文化
(一)主食——“五谷”
"稻、黍、稷、麦、菽"(《孟子》)
稷为百谷之长,因此被奉为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二)烹饪技术——炙
炙:烤肉。脍:切细的肉。“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三)炊具——鼎、釜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后成为礼器,被视为立国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成语:三足鼎立、人声鼎沸、钟鸣鼎食
成语:三牲五鼎、问鼎中原
破釜沉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釜底抽薪
炊具——釜
(五)食具——箪、豆、箸、瓮
箪: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盘下附高足曰“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瓮牖(yǒu)绳枢:牖,窗子;枢,门的转轴。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故事:破瓮救友
瓮中捉鳖: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
箸:筷子。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五)酒具-----觞、罍、觥、樽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袁宏道《满井游记》)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太守宴也。”(《孟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古代住宅布局:一般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是主人休息场所。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 yǒu ],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教材中的古代居住文化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登堂入室:形容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高深的地步。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阁:①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②特指女子的卧房。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床:一种坐具。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古代“坐”与“跪”的区别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曰…… (《唐雎不辱使命》)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用于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
稽首礼
顿首礼
拱手礼
教材中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一、度——长度、、深度、高度
引、丈、尺、寸、分、厘、毫、秒、忽 (十进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仞,上古计算深度和高度的单位,一仞等于七八尺。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跬 (kuǐ) 步(一举足叫一跬,两跬叫一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教材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二、量——体积、容积
汉代:斛(石)、斗、升、合、龠 (yuè)、勺、撮、圭(10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核舟记》)
钟,古量器名,一钟等于64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先秦:升、斗、斛、豆、区、釜、钟、溢、掬
教材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三、衡——重量
教材出现的度量衡单位
三、衡——重量
汉代定“五权”:铢、两(24銖)、斤(16两)、钧(30斤)、石(4钧)
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唐代把“钱”当作重量单位,规定“积十钱为一两”
圭(10粟)、铢(10圭)、锱(6銖,一说9两)、两、斤、镒(20两,一说24两)、钧、石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汉书》)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术语
提拔升职篇
1、陟: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陟,从阜从步登也(《说文》)
其他:加、升、晋、超、擢、提、甄拔等等。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术语
罢免降职篇
1、左迁:贬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诗)
其他:降、逐、流、罢、黜、免、革、褫(chǐ)、废、乞骸骨等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2、谪:官员被降官远调或被流放。。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术语
调动改任篇
徙、调、出(京官外调)、换、改、转、迁等。
迁:①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②也指贬官。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春秋》)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史记》)
三教:佛、儒、道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汉书》)
五行:金、木、水、火、土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五色:青、黄、赤、白、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
五音:宫、商、角、徵[ zhǐ ]、羽
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 、嵩山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 、兰、竹、菊
含有数字的中国文化常识
五色:青、黄、赤、白、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
五音:宫、商、角、徵[ zhǐ ]、羽
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 、嵩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