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资源简介

第9课辛亥革命
本课分析
本课是该单元第2课,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第一次 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为救国救民,先进的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 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
本课共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 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虽然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因而 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 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多而杂,知识点更多的情况下需要自主学习。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整理材料、 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通过图片、史料,让学生了解革命 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 地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 背景、过程、意义。
2.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 史思维能力。
3.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 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主共和”,可简要说明其含义。其次,教师可再补充一 些有关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应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 命打倒了清政府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会被历史淘汰。
课前准备
1.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好教案、学案及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案中“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部分);有条件的可以观看与孙中 山有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 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学习。灵活运用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辛亥革命博物馆
[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 题博物馆,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 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座历史博物馆来认识-辛 亥革命。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形象直观,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涉及本节课知识,能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革命志士的奋斗
[提出问题]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志士有哪些不屈的奋斗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教材中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对革命志士的奋斗有个全面的认 识。)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时间、人物、结果或意义这几方面来了解这几次起义。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1. 萍浏醴起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时间:1906年冬。
人物:刘道一、蔡绍南。
结果: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教师总结]萍浏醴起义发生于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 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明显地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但是,在组织上还没有脱离旧式会 党起义的弱点,仓促举事,各股蜂起,号令不一,事前缺乏严密计划,起事后又没有迅速出 击。
[提出问题]试一试: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说萍浏醴起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教师提示]内容包括背景、时间、人物、斗争过程、结果、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总结概述的能力。) 2.安庆起义
徐锡麟
依据图片信息概括安庆起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徐锡麟死难。
[教师总结]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 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秋瑾在绍兴准备策应被捕,从容就 义。
[教师补充]1907年7月10日,秋瑾已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 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 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秋瑾从容就义于绍 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设计意图: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3.广西起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907年,孙中山、黄兴在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教师补充]广西起义后,孙中山认为,此次起义显示了我们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此次 起义已震撼了清王朝,中国专制政体不久一定会被我们革命党推翻。它鼓舞了各族人民的反 清革命斗争。
4.黄花岗起义
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 成矣。
-孙中山
根据材料概括这次起义的经过及作用。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1910年,孙中山等商讨在广州起义,黄兴到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 1911年4月发动起义,最终失败。
学生2: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展示表格]
起义名称 时间 领导人 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但同盟会 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 1907年夏 徐锡麟 徐锡麟死难,秋瑾 被捕遇难
广西(镇南关) 起义 1907年 孙中山、黄兴 夺取镇南关,最后 失败
广州黄花岗起 义 1911年 黄兴等人 失败,但极大地鼓 舞了全国人民的 斗志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便于记忆。)
[教师总结」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起义均遭失败,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失败面前不气馁, 对革命成功充满信心。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展示材料]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最 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 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入反清的斗争。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前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起义相继 失败的原因及作用。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
原因:这些起义由于缺乏充分的群众基础,发动条件不够成熟,以及领导不力等原因,都以 失败告终。
学生2:
作用:革命党人的英勇战斗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推动革命 形势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这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
(设计意图:依据材料,通过合作交流把问题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达到认识问题本质的目 的。)
[教师过渡]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激起了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 斗争。最终迎来了革命高潮。
第二目武昌起义
[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第44-45页有关内容完成表格。 武昌起义
时间
主力
经过
结果
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时间 1911年10月
主力 湖北新军
经过 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 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结果 胜利
影响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
(设计意图:表格的形式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武昌起义。)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 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
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教师点拨]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1911年至1912年
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提出问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何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学生2: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 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点拨]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则是 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封建经济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封建思想文化统治制度等。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依据辛亥革命的影响探究性回答,老师及时点拨。
[教师总结]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形式,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 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打 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国内民主空气非常浓厚。言论、出版、结社相对自由,办报成 为时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政党政治、议会政治盛行, 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所以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通过对表面文字的识读,培养学生对其实质的把握和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
同盟会员齐奋起,萍浏醴响第一枪。安庆广西黄花岗,起义虽败鼓斗志。一九一一双十晚, 革命党人占武昌。打响起义第一枪,全国多省独立现。脱离清朝卷全国,武昌起义辛亥年。
板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 萍浏醴起义:时间、人物、结果 2.安庆起义
3 .广西(镇南关)起义 4.广州黄花岗起义
二、武昌起义
时间、地点、主力、结果、意义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 或弱化,通过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 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 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备课资料
辛亥革命之思想解放
首先,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三纲五
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 的来源。辛亥革命不但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而且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 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 界。
其次,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早在兴中会成立前后,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就重视学习 和传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进化论、天赋人权、共和政体和自然科学。他们通过宣 传天赋人权等学说,使人民能理直气壮地争取民权;通过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使人们了 解“自由、平等”的涵义;通过介绍西方政党制度,倡导发挥新型政党的作用。这些有关民 主和科学的学说,成为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对封建文化和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 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做了思想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