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 一 中国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秦朝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及对中 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总结秦灭六国原因;分析秦统一的意义,掌握材料分析的方法,认识 到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逆;时空观念:秦朝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及其作用;知道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增强 民族自豪感。历史解释:识读《秦朝形势图》,明确秦朝疆域四至;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理解“秦朝开创大一统”的意义,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树立维 护国家统一观念。家国情怀: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74年,陕西西安临潼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来,考古学家经 过勘探和发掘,确定哪些残片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与真人、真马的大小 相似,神态逼真,阵容庞大,展现秦军的磅礴气势。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 采取了哪些巩 固统一的措施 (二)、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1、背景:材料: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 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战国策》料: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 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阅读以上史料,秦统一六国的背景是什么 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 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 ·秦策》材料说明了什么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材料: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他,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策划统一大计。2、过程:图片反映了秦朝是怎样六国的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 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 秦朝,定都咸阳。3、意义:观察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和秦朝疆域三幅形势图,分析归纳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国家。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背景: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2、政治制度: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 无穷。”---------《史记 ·秦始皇本纪》材料: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 议帝号。”——司马迁《史记》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 的权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令。嬴政宣布自己为天下第一个皇 帝,史称“秦始皇”。3、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少府治粟内监察百官御史大典客廷尉丞相卫尉管理军事太尉奉常处协理助事蒂皇帝三公九卿郎中宗正仆)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 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 公 之下,设置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官员,称为“九卿”。4、地方官制——郡县制材料: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 许。”廷尉李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 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置诸侯不便。”思考:你觉得哪一种地方治理模式更适合大一统的秦帝国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 称郡守;郡下设县,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 亭等基层组织。(扇地方中央)图片反映哪一问题 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年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个中央政府个地方政府皇帝太尉相)图片说明了什么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 、巩固统一的措施:材料: 田畴异亩(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涂(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 ——徐锴《说文系传》卷二十九材料反映了秦始皇面临哪些统治困境 秦始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上: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这对秦统一后的国家治理很不利。材料: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 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初有隶书,以趣简约,而古文由此绝矣。——(五代十国)徐锴《说文系传》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壁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 行的文字颁行全国。意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经济上: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从秦朝开 始,圆形方孔钱这一货币形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统一度量衡:图片反映哪一问题 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 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作用: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3、交通方面:材料:秦统一后,不仅修筑了统一规格的道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秦代一尺合 今23.1厘米,6尺即相当于现在的138.6厘米。车轨统一后,无论是什么车都可以在全国 各地的交通大道上畅通无阻。材料说明了什么 为加强各地的控制和便于交通往来,秦始皇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4、军事上: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材料: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 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材料说明了什么 秦始皇还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促进水路交通的发展。贾谊所著《过秦论》中曾这样记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材料说明了什么 秦始皇派兵统一岭南和东南沿海,设置南海、桂林、象等郡。材料:“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贾谊《过秦论》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 派蒙恬北击匈奴,并在原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táo],东到辽东的“万里 长城”5、秦朝的疆域:秦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 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三)、课堂小结秦朝的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合并,国家统一、疆域扩大而产生的安定 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民心理上的强烈认同感与凝聚力。正是有了 这种情感与力量,在以后的岁月中,哪怕再多的政权,再乱的形势,再强的外敌,都休想 把中华民族分割开来。(四)、课堂练习:1.“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是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度(A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列国纷争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化解了阶级矛盾2.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 字样。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B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C.法律严苛,刑法残酷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 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C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C.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4.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 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D)①统一六国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⑤D、①③④(五)、板书设计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背景2、过程3、意义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背景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3、意义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上2、经济上3、交通上4、军事上5、秦朝的疆域(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