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课标解读
)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知道具有奴隶制 特点的夏、商、 西周王朝的建立 与发展,了解西 周分封制等重要 制度 1.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 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认识、理解人心所向是影响 朝代兴衰和更替的关键因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阅读《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及相关史料,认识分封制的 内容和作用,辩证看待分封制。(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 念 )
3.通过国家建立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认识奴隶社会代 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唯物史观)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播放《三字经》的一段小视频,并思考:诗句中提到的朝代有哪些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几个王朝是怎样更替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二、目标引领
壹篇章觅国家之源(通过二里头遗址考古、史料分析掌握夏朝的基本史实)
贰篇章悟国家之兴(通过商汤灭夏、盘庚迁殷等基本史实,分析国家兴衰的主要因素)
叁篇章 创国家之新(通过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 度,进一步加深对国家兴衰的理解与启迪)
三、合作探究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运用知识卡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以及 历史地位。
提示: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历史地位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2.合作探究一: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 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
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出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材料研读: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什么制度 “家”指的是什么
【回答】“天下为公”指禅让制,“天下为家”指世袭制,即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 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3. 夏朝的巩固措施
出示夏朝巩固措施区域图,指出其中心地区是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如何证明夏朝的统治中心位置 ——二里头遗址
4.多媒体出示二里头遗址相关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二里头遗址,你有何发现 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 请踊跃讨论并回答。
教师讲解: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从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 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5. 教师提问: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结合教材正文内容,我们 可以知道夏桀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提示: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教师过渡: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最终被商汤所 灭。商汤为什么能够灭亡夏王朝 他是何时灭夏的
(二)商朝的统治
1.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示: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 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走向强盛的原因(统治措施)。
师生归纳:对内:①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②设置监 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商朝形势图》以及阅读材料: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郑州)。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 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 都城全淹了。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指出商朝迁都是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结合教材内容,我们可以知道 到了商王盘庚时都城迁到了哪里
提示:内部战乱、环境变化。殷。
教师过渡:此后商又叫殷商。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的巧合,夏朝的末代君王是位暴 君,末代商王纣也是位暴君。 (出示图片史料等,知道商纣王的暴行)
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 不聊生。那么后来的周又是如何强大并灭商的呢 牧野之战是周灭商之战役。
(三)西周的兴衰
1. 播放观看视频,梳理牧野之战以及周朝建立的概况。
建建 (商) 建立 (时间)者
立 都城 战役
教师过渡:周朝建立后,面对广袤的疆域,周天子是如何进行有效统治的呢 假如你是当时的 周天子,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辽阔的疆土呢
2. 观察教材《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说说周主要分封了哪些诸侯国。周王分封这些诸侯 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周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鲁、齐、燕、宋、晋、吴等。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3.多媒体出示材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分封制的表格:
2.分封制
探究二;什么是分封制
含义 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子 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目 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衣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原 宗亲、功臣等
权利 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 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义 务 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
——费——薄大史——士
材料一
(


) (

) (
最高级:周


诸侯
卿大夫

被统
平民
治者
奴隶
地位由高到

统治
阶级
)
分封制的特点:
①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③等级森严,臣属关系明确。 4.合作探究二: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秦始皇本纪》
积极影响:①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②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 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影响:分封制下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周天子的地位逐渐 受到威胁,这也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混战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教师补充: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但它未能使西周长治久安。西周后期 ,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烽火戏诸侯”)。
5.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概述西周灭亡的标志。 提示: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
6. 合作探究三:总结一下,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提示:原因:夏、商、西周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教训: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巩固提升
1、西周时期,周公主持制定了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 西周推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 增强对诸侯的号召力 B.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C. 彰显西周的文明礼仪 D. 拉拢诸侯为天子效命
2、)“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 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早期国家的建立B. 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 C. 礼乐制度的瓦解D. 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
3、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 (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 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4.《礼记 ·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 为家……是谓小康。”“天下为家”始于( )
A.尧 B. 舜 C. 禹D.启
5.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
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
A.商汤 B. 武丁 C.盘庚 D. 商纣
6.材料分析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问题思考:上述史料的意思是什么 它与西周推行的哪一制度相关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①意思:将土地分封给宗亲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 周朝。
②制度:西周推行的分封制。
③作用:分封制维护了西周的政局稳定,扩大了统治范围,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治。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学会(收获)了 ……
师: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 个朝代要建立 和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才,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 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同时也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此治国之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