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 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互相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 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即使处于最孱 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靠的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 同信念。进入新时代,党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史作出的重 大论断,是对历史大势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洞察。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19课,承上启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 关系复杂的时期,本课主要学习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 北方民族的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 华民族历史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不懂得如何学习历史、理解历史,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 注重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与历史学习适应性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七年级的学生进入青少年期, 身体机能逐步健全,但心理品质方面仍保留着幼稚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侧重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增加趣 味性。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课标:通过了解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 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学生学会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民族迁徙、民族交流 交往交融。 时空观念:了解游牧民族内迁、北方汉人南迁、孝文帝迁都的时空背景,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观察了解,从 时间和空间上挖掘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因素,揭示中华民族交错杂居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对史料内容的分析,了解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真实,更真切的感受历史,进而尝试运 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依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并初步形成论从史出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学生学会分析解读史料和对比史实,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从而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家国情怀:学生通过了解魏晋时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 (二)教学难点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未能统一的原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从分裂到统一:淝水之战、北朝政权更替(交流交往) 二、从改革到认同:北魏孝文帝改革 (认同) 三 、从交往到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 (交融) 四、从多元一体到休戚与共 (共同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来自哪个民族 我们之中有的人来自汉族,有的人来自……等少数民族, 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 炎黄联盟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在千百年的民族交融中 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让我们一起回到魏晋时 期去探寻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回忆中华民族起源于 黄炎联盟 从 自 身 的 民 族 导 入,激发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一、从分裂到 统一:肥水之 战、北朝政权 更替 名词解释: 民族交融: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 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 1、淝水之战 西晋灭亡后,随着中原人口剧减,北方游牧民族加快 了内迁的速度。内迁的各族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占据北 方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关中地区甚至达到半数。这在很 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 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内迁的少数民族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建立了 十六政权,史称“十六国”。期间,前秦逐渐强盛,一 度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国,前秦君主苻坚挥师南下,企 图灭亡东晋。淝水之战则是前秦向东晋发起的一系列战 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阅读教材109-110页,完成表格 回忆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灭亡,理解北方政 治格局和民族分布的 变化。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将基础知识落实在教 材中。 阅读教材,归纳出原 因 理解北方政权的更替 以及隋朝的统一 通 过 地 图 培 养 学 生 的 时 空 观 念 掌 握 必 备 基 础 知 识,培养学 生 提 炼 教 材 信 息 的 能力。
内容
时间、地点
目 的
对战双方
经过(成于典故)
结果
特点
影响
思考:苻坚拥有80万兵力,为什么不能统一全国 2、北朝政权更替 前秦灭亡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阅读教材111-112页,绘制出北方政权演变的示意图。 陈述:这一时期,分裂混战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是,由于相互征战、百 姓流亡,各民族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形成各民族杂居的 状态,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加 密切,各民族间得差异逐渐缩小。民族关系由交往、交 流朝着交融的方向发展。 ——朱汉国《新版课程标 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 认识民族分布格局的 变化 阅 读 教 材,让学生 学 会 提 取 关 键 信 息,提升学 生 概 括 及 分 析 问 题 的能力。
二、从改革到 认同:孝文帝 改革 1、背景 阅读材料,分析改革的背景。 刘、石、苻…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 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 主中原,纯用胡俗。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通典 ·边防典》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 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陈述:以武力征伐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以征服者的身 份,对被征服民族进行种族压迫,以巩固其统治,这是 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初采取的民族政策。可见,少数民 族政权在一定时期是对“汉人”和“汉文化”排斥 的 。 2、内容 第一:迁都洛阳 结合地图和材料,你认为孝文帝为何要迁都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 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 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 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第二: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 阅读相关史料并结合教材,说说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汉化 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 信息。理解北魏虽统 一北方,但对汉人、 汉文化是排斥的。 通过图文材料,回答 问题,理解孝文帝迁 都的原因。 掌 握 必 备 基础知识 培 养 学 生 提 取 信 息 和 解 读 史 料 的 能 力,客观理 性 辩 证 分 析 问 题 的 能力 通 过 图 文 材料,培养 学 生 的 时 空 观 念 和 解 读 史 料 的能力。
正音(汉语)…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异深 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收《魏书》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后宫,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 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3、影响 读材料分析影响 材料:一大批胡族社会发展达到与中原汉族相一致, 在经济文化和民族习俗上都消除了差异,经过互相杂居 通婚,在血统上也与汉族凝为一体,使汉族共同体有了 新的发展壮大。——冯君实《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 族融合》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 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杨衡之《洛阳伽蓝记》 陈述:孝文帝是中国历史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孝文 帝以粗狂强悍的性格、进取开明的思想、坚毅的决心、 果敢的政治魄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抛弃狭隘的民族偏 见,坚决主动实行改革,对北方经济发展、政治安定、 民族交融、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孝文帝改革以法令 的形式肯定了数百年来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累累硕果,对 中华民族后来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阅读图文史料和教 材,归纳汉化的具体 措施。 阅读史料,分析改革 的影响。认识鲜卑族 不断汉化,这是对汉 文化的认同,理解孝 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 发展的意义。 掌 握 必 备 基 础 知 识 , 通 过 图 文 史 料 和 教 材,培养学 生 提 取 关 键 信 息 的 能力。
(
三、从交往到
交融:北方地
区民族交融
)陈述:魏晋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动荡、大 交融的时代。其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权林立,更 替频繁,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广大百姓为躲避战 乱颠沛流离。但正是这种局势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辗转 流动,因此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频繁交往和彼此感情的 沟通日益加深,从而促进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 民族交融。 1、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整理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 表现 生活生产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理解分裂、战乱促进 民族交流、交往、交 融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 整理出民族交融的表 现。 掌 握 必 备 基 础 知 识 , 通 过 讲 述 和 观 看 视
总体表现: 2、意义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 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 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 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 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 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 民族发展的意义。 频,培养学 生对“中华 民 族 的 历 史 是 各 民 族 共 同 创 造”的认识, 树 立 正 确 的 中 华 民 族 历 史 观。
四、从多元一 体到休戚与 共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 史过程中形成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 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古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土尔扈特部东归,今 有多民族共同抗击疫情、布依族“时尚绣娘”李利积 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哈尔滨与广西跨越千里的双向 奔赴,无处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千百年的交融 形成了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 中华大家庭,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奋斗历程铸就了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 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 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 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 都不能少。 理解千百年的民族交 融最终形成多元一体 的民族格局。 理解从古至今,多民 族间都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共同的历史 记忆和共同的奋斗历 程,铸成血脉相连、 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 共同体。 让 学 生 认 识 到 共 同 的 历 史 记 忆 和 共 同 的 奋 斗 历 程,铸成血 脉相连、休 戚 与 共 的 中 华 民 族 共同体,这 是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培 养 学 生 的 家 国 情 怀。 情 感 升 华,点明主 题。
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动荡、大交融 的时代。无论是分裂中的碰撞、改革中的认同还是北方 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千百年的民 族交融中最终形成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格局。 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奋斗历程,有着相 连的血脉、休戚与共的中华大家庭,定能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跟随教师的总结,再 次梳理本课线索,整 体感知魏晋时期的民 族交融及其对中华民 族发展的意义。 总 结 全 课,理清脉 络,加深学 生认识,树 立 正 确 的 民族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