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部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二质量检测思想政治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4第1~6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 ——毛泽东 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邓小平 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习近平
上述论断说明
①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无穷的营养、智慧和力量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产物
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早在先秦,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将干支纪年之十二地支里的“辰”与“龙”联结起来。在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种动物中,唯独龙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神灵”。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具有鹿角、马头、兔眼、虎须、牛耳、蛇身、蜥腿、鹰爪、鱼鳞、鱼尾的形象。中国“龙”的产生反映了
①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②人能够按照自己见过的形象创造出一种新形象
③社会意识现象都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④人的思维由存在决定,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盛夏时节,我国20余位科考队员聚焦“水土气沙冰”五大重点领域,对长江源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进行全方位“体检”,摸清江源生态本底,找寻江源变化规律,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更多科学支撑。由此可见
①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②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够征服自然
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哲学为人们改造自然提供相应的方法论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已达80%以上,通俗地说就是川渝协同可以完成一辆汽车的80%。重庆整车发展优势明显,四川产业链优势突出,川渝优势互补,同奏汽车产业“交响曲”,“重庆造”“四川造”融合成“川渝造”,川渝携手冲刺“世界级”。从哲学角度看,川渝同奏汽车产业“交响曲”的经验是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找准自身的特色优势
②把握区域差异,将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立足全局,把自身优势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考量
④应时而变,善于因时因势重新审视本地资源优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 AI不仅带来了技术革新,也引领着思维模式的创新。“AI+”概念正驱动产业生态重塑,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新想法、新机遇,各领域纷纷迎来应用创新和产业升级。“AI+”给予我们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万物的另一种可能性。这说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②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
③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④源于实践的技术创新引领思维变革,影响人的主观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4年是中国探月工程立项20年。下图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
由此可见
A.探月工程中飞跃性、间断性的积累为其渐进性、连续性创造了条件
B.中国探月工程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量变、新质变的循环前进过程
C.中国探月工程受特定历史条件制约导致人们对其认识具有反复性
D.从“无人月球探测”到“载人登月”反映了认识始终在逼近真理的路上
7.海草房以厚石为墙,用海草苫顶,是北方沿海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为了保护好这些海草房,当地人坚持“以用促保”,将海草房打造成民宿聚集区,深入发掘海草房的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海草房再次融入村民生活,让老屋焕发新生。“以用促保”
①体现了创新思维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推动了矛盾的斗争性向同一性成功转化
③正确处理了“用”与“保”的辩证关系 ④看到了“用”与“保”可以相互贯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漫画《如此调研》中的人错在
①仅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没有看到主要矛盾,未能发现问题的要害
③未能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工作不全面
④重视事物的支流,忽视事物发展的主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时间丈量美好生活。经常会有人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究竟都去哪儿了呢 我国开展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从居民时间分配和利用的角度,分析居民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质量,进而评价、监测人的全面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改善,制定相关的民生政策。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开展时间利用调查分析有利于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对居民时间利用的认识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③评价是对居民生活模式和生活质量及其联系的正确认识
④制定相关的民生政策是开展时间利用调查的目的与归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当前,农业生产很少再出现老农傍耕牛或简单的机械化耕种场景,呈现更多的是无人机助力喷洒农药,智能灌溉遍地开花。农业不“古”,农业不“土”,农业不再“远离”城市,农业也是成就梦想的舞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当代农人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先进的认识工具
②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④农业生产的形式和水平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不少从未来过中国的外国博主到中国旅游时,感慨中国的真实面貌与西方舆论的刻画完全不一样,他们在西方舆论和政客那里听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负面叙事,但是到了中国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很安全、很方便、很热情,他们拍摄的各种视频迅速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爆火。由此可见
①外国博主通过实地参观转变了对中国的认识
②谬误与真理相互影响、相互包含,可以相互转化
③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说服力
④实践可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制定并实施了粮食安全保障法。这样做是基于
①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④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再生水(污(废)水经过处理后,满足某种用途的水质标准和要求,可以再次利用的水)有城市“第二水源”之称。再生水可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工业用水等方面。2023年,邢台市再生水71%流向河湖和用于绿化洒扫,14%用于工业生产,2%用于农业灌溉,提高了城市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这表明
①事物的内在属性和价值随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②事物的价值因其属性的多样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③改变事物存在的条件可以推动事物价值的转换
④通过实践能将事物的潜在价值转换为现实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山东是全国老龄人口总量最大且老龄化进程较快的省份。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性难题逐步凸显。十余年来,山东逐步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扭转了失能人员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困局。可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
④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新时代劳动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这些寄语告诉我们
①要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谱写人生精彩华章
②劳动奉献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③必须通过奋斗得到社会对自我价值的承认
④要努力提升自身才能,把握人生出彩的机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0分)
哈尔滨道里菜市场迎合年轻人喜欢玩社交媒体,讲究“让朋友圈先吃”的习惯,市场管理团队为菜市场覆盖无线网络,方便商户直播、顾客分享。摊主积极展示城市的味道,对着顾客的镜头介绍各种菜品,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体验”。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的管理团队了解商户进货情况,推出“临时租赁”满足仓储需求;研究网友评论,对菜市场进行微改造;根据市民消费需求,引进平价蔬菜店,确保价格平稳……传统菜市场通过微更新满足新需求,成为匹配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好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说明传统菜市场是如何激发市场消费活力的。
17.(16分)
近年来,国风爆款屡屡“出圈”。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马面裙带来消费热潮,故宫联名的彩妆、三星堆黄金面具造型的雪糕、珐琅与金银错工艺打造的饰品、诗词命名的奶茶……以历史文物和非遗技艺为底蕴,文创产品的品类愈发丰富,年轻人的衣食住行中几乎“无处不国风”;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福建的游神热度刚过,福建泉州的簪花传统又再掀热潮;《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大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综艺、剧集、短视频、动漫、电影等传媒作品不断成为爆款。
(1)“国潮”灵魂在“国”不在“潮”。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特殊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8分)
(2)近年来,国风文化的兴起与广泛传播,不仅体现在文创产品的热销上,还深刻影响了传媒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人认为,国风文化的“火爆”是单纯市场需求自然驱动的结果。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的知识评析该观点。(8分)
18.(16 分)
李某,两院院士,深耕测绘遥感领域数十年,引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地图资料,发展测绘技术迫在眉睫。面对国家需求,李某毅然选择科研道路。“我的目标是国家急需,治学方向应符合强军、
富国、利民的需求。”怀揣这样的理想,李某赴德国深造后迅速回国,他带领团队通过科学调研,决心自主研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突破技术封锁,助力“高分专项”成功实施。在李某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卫星分辨率提高至民用0.5米,追上世界先进水平。在武汉大学,他亲自授课,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传承测绘科学精神,助力学科跻身世界前列。2024年6月,李某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李院士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推动我国测绘技术发展的。(8分)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分析国家授予李院士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积极影响。(8分)
19.(13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
【深化改革绘蓝图:以人民为中心,共筑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决定》在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了几点,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7分)
【新质生产力: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从唯物史观的高度看,每一次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都离不开生产力的跃升。随着历史发展阶段的变迁,生产力的“新”特征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结合材料,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产生的必然性”为题撰写一篇哲学小论文。(6分)
要求:①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00个左右。高二质量检测思想政治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上述论
断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正确解释历史,是打不倒的,真理颠扑不破,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
学性和其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的特质,说明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无穷的营养、智慧和力
量,①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非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征,排除
③④.
2.C【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活动的特点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
的能力。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人们根据自己见过的动物形象,在意识中创造出的
一种新形象,②正确。龙的形象是人们在意识中对多种动物形象的创造和整合,源于人类的
社会实践,③正确。意识本身不能直接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而是通过指导实践
间接地创造或改变事物,排除①。材料强调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④与材料主旨不符。
3.B【解析】本题考查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
的能力。科考队员通过科考摸清江源生态本底,找寻江源变化规律,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更多
科学支撑,可见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要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①③正确。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征服自然”的说法错误,排除②。
材料未涉及哲学对人们改造自然的指导作用,排除④。
4,A【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
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重庆和四川优势互补,同奏汽车产业“交响曲”,体现了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找准自身的特色优势,①正确。川渝协同,携手冲刺“世界级”,体现了立
足全局,把自身优势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考量,③正确。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说
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川渝善于因时因势重新审视本地资源优势,排除④。
5.D【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
力。“AI十”影响广泛,给予我们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万物的另一种可能性,这说明源于实践
的技术创新引领思维变革,影响人的主观世界,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认识事物具有重要
意义,③④正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排除①。事物
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②说法错误。
6.B【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从“无人
月球探测”到“载人登月”,是一个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质变的过程,而未来可能还会有新
的量变和质变,B符合题意。渐进性、连续性的积累为飞跃性、间断性创造条件,A表述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能够体现认识的上升性,但没有涉及认识的反复性,
排除C。“认识始终在逼近真理的路上”意味着人永远无法获得真理,D说法错误。
7.D【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对立统一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当地
人坚持“以用促保”,在“用”中“保”,在“保”中“用”,看到了“用”与“保”可以相互贯通,正确处
【高二思想政治·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5-74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