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2.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重点) 3.结合有关实例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形成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________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______________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______、守诚信、崇______、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__________、见义勇为、__________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__________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____________。4.影响(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__________、突出的________、突出的__________和突出的和平性。(2)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____________,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______,也是我们最深厚的__________。想一想: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__________”,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__________”,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我们要坚持__________、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______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__________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__________、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4.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核心思想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我们要发展全新的文化,与之彻底决裂。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题1:“奇妙游”为何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情境1]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像开了挂似的一直处于出圈模式,面对网友的称赞,“中秋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说“不是我们牛,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牛”。“中秋奇妙游”里,唐小月穿越平行时空,来到六个不同场景。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六个美好的精神追求,分别是:传承、勤勉、温婉、自信、忠勇、亲情,鼓励人们向上向善。“重阳奇妙游”演绎几位唐小妹赶赴重阳夜宴,路遇仁、义、礼、智、信五位大仙,感受到孝道文化的奇妙经历,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为这一传统佳节营造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任务1 独立思考:结合材料,说明“奇妙游”系列节目展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2]网友评河南卫视“奇妙游”节目:“你可以永远相信河南卫视!”“我们不用刻意去制造美,展现中华文化的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突然就看哭了,我好像不是在看一场表演,而是在看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传承。”“长在了我的审美上,中华传统文化是‘yyds(网络流行语)’!”……任务2 小组合作:结合情境2,分析说明如何正确看待网友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是‘yy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1.全面认识文化、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文化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区别 侧重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其中,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特点 精神现象,人类社会特有,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联系 ①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都属于文化现象 ②中华文化侧重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2.正确把握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议题2:七夕奇妙游何以唤醒民族文化记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情境1]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3七夕奇妙游》于8月21日通过新媒体首播,这次“奇妙游”的再出发,以美好又感动的多个瞬间再次引发强烈共情。如果说火一次是运气,火两次是巧合,那河南卫视此次再度出圈,绝对是用实力说话的效应。演员们身着国色华服,以东方审美的视觉表达,将现实映照融于传统文化,以现代视角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融溶的绝色审美。任务1 独立思考: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上,河南卫视此次再度出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2]传统文化在复苏,重新绽放活力。河南卫视的各种奇妙夜,是优秀的引路者和弄潮儿,重回宋“潮”之类的活动也紧随其后。这些“引子”,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纳入年轻人的视野,也唤醒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记忆,使文化自信有了落脚点,生根繁衍。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上述情境,分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3·广东高考)“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考向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2·浙江6月选考)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考向三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3 (2024上·北京通州高二统考期末)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中国年画( )①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②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③寓意吉祥如意,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④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4 (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例5 (2024上·宁波高二统考期末)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国风雅韵》篇章以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作为结尾,在AR技术加持下,寄托着古今美好心愿的灯笼随着吟诵的诗句升腾而起,与“和为贵”理念共同融汇为点点星河。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②《国风雅韵》篇章的节目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载体③“和为贵”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④诗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凝结着普世价值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2.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重点) 3.结合有关实例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形成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影响(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2)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想一想: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提示 不同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5.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4.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核心思想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纠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中华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我们要发展全新的文化,与之彻底决裂。纠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纠正: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议题1:“奇妙游”为何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情境1]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像开了挂似的一直处于出圈模式,面对网友的称赞,“中秋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说“不是我们牛,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牛”。“中秋奇妙游”里,唐小月穿越平行时空,来到六个不同场景。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六个美好的精神追求,分别是:传承、勤勉、温婉、自信、忠勇、亲情,鼓励人们向上向善。“重阳奇妙游”演绎几位唐小妹赶赴重阳夜宴,路遇仁、义、礼、智、信五位大仙,感受到孝道文化的奇妙经历,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为这一传统佳节营造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任务1 独立思考:结合材料,说明“奇妙游”系列节目展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提示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等。[情境2]网友评河南卫视“奇妙游”节目:“你可以永远相信河南卫视!”“我们不用刻意去制造美,展现中华文化的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突然就看哭了,我好像不是在看一场表演,而是在看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传承。”“长在了我的审美上,中华传统文化是‘yyds(网络流行语)’!”……任务2 小组合作:结合情境2,分析说明如何正确看待网友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是‘yyds’”。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奇妙游”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就是“yyds”。归纳提升1.全面认识文化、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文化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区别 侧重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其中,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特点 精神现象,人类社会特有,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联系 ①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都属于文化现象 ②中华文化侧重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2.正确把握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议题2:七夕奇妙游何以唤醒民族文化记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情境1]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3七夕奇妙游》于8月21日通过新媒体首播,这次“奇妙游”的再出发,以美好又感动的多个瞬间再次引发强烈共情。如果说火一次是运气,火两次是巧合,那河南卫视此次再度出圈,绝对是用实力说话的效应。演员们身着国色华服,以东方审美的视觉表达,将现实映照融于传统文化,以现代视角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融溶的绝色审美。任务1 独立思考: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上,河南卫视此次再度出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提示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河南卫视“奇妙游”演员们身着国色华服,以东方审美的视觉表达,将现实映照融于传统文化,以现代视角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融溶的绝色审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获得了巨大成功。[情境2]传统文化在复苏,重新绽放活力。河南卫视的各种奇妙夜,是优秀的引路者和弄潮儿,重回宋“潮”之类的活动也紧随其后。这些“引子”,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纳入年轻人的视野,也唤醒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记忆,使文化自信有了落脚点,生根繁衍。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上述情境,分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提示 (1)河南卫视立足中国节日的文化传统习俗,借助现代影像技术集中进行“节日内涵”“时间底蕴”的媒体建构和阐释,是探寻“节日”文化源头的时代呈现,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可、喜爱,增强了文化自信,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河南卫视“奇妙游”的成功说明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考向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3·广东高考)“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①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物勒工名”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考向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2·浙江6月选考)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中华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显现,“通过传播,方显价值”说法过于绝对化,①错误。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表明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正确切题。材料未体现“顺时而变”,④排除。故本题选C。考向三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3 (2024上·北京通州高二统考期末)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中国年画( )①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②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③寓意吉祥如意,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④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中国年画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并没有反映作者理想,也没有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①不选。老百姓在新年时张贴年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是恪守和再现,②错误。“鲤鱼献宝”充满民俗特色,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寓意吉祥如意,展现了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④正确。考向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4 (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马克思主义吸收各种优秀或先进的思想文化,而不是“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①排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②④正确。马克思主义提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指导,而不提供具体方案,③排除。故本题选C。例5 (2024上·宁波高二统考期末)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国风雅韵》篇章以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作为结尾,在AR技术加持下,寄托着古今美好心愿的灯笼随着吟诵的诗句升腾而起,与“和为贵”理念共同融汇为点点星河。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②《国风雅韵》篇章的节目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载体③“和为贵”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④诗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凝结着普世价值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 D解析 应该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①错误。中华文化(而不是诗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诗句也没有凝结着普世价值,④错误。达标检测 [分值:60分]一、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题组一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克孜尔石窟坐落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处。开凿于公元3世纪,停建于公元8-9世纪,衰落于公元13世纪中叶。它是古龟兹人文发展的一部历史大典,壁画中所展现的龟兹民族的语言、人种、服饰、信仰以及生产、生活与乐舞活动场景,也明显揭示出佛教文明向东传播的历史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这说明( )①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③克孜尔石窟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④壁画艺术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中指出克孜尔石窟壁画展现了龟兹民族的语言、人种等信息,说明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①正确。材料中指出克孜尔石窟壁画明显揭示出佛教文明向东传播的历史轨迹,说明克孜尔石窟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和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②④与题意不符。2.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①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③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之后的总和④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中“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观点错误;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③观点错误。题组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下列校训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内容的是( )A.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B.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C.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D.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答案 C解析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意为受教育者要既有功德,又有能力,还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没有直接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A错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意为要努力修养自己的道德,以超过一般人,没有直接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B错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C正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是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D不符合题意。4.我国古代许多山水画有“人小景大”的特点(如图),正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人小景大”的山水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A.“求大同”的人文精神B.“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C.“人定胜天”的传统美德D.“抓大放小”的思维方法答案 B解析 材料与“求大同”的人文精神无关,A不符合题意。人小景大,协调统一,可以体现“天人合一”,B符合题意。材料与“人定胜天”无关,且材料所述山水画特点不属于传统美德,C排除。材料与“抓大放小”的思维方法无关,D不符合题意。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下列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是( )A.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B.自强不息、敬业乐群C.社会和谐、向上向善D.尚和合、孝老爱亲、求大同答案 A解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A正确。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B排除。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C排除。尚和合、求大同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而孝老爱亲属于中华传统美德,D错误。题组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6.人文关怀与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经典诗文的重大主题。孟郊吟诵母子情的《游子吟》,苏轼追忆夫妻情的《江城子》,李白感念朋友情的《赠汪伦》等等,在几十上百字的短小篇幅里,寄寓了赤诚浓厚的人间真情,流传千载、至今不绝。由此可知( )①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铸就②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材料中未体现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铸就,①不符合题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②夸大了古代经典诗文的作用,说法错误。7.中国考古博物馆藏品基本上都来自原来社科院考古所历年来发掘出土的文物,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5个专题,主题为“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 )①能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提供证据②讲中国故事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③丰富和创新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④吸收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品基本上都来自原来社科院考古所历年来发掘出土的文物,这说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能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提供证据,①正确。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5个专题,主题为“历史中国,鼎铸文明”,这说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讲中国故事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8.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 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 )①强大的凝聚性,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③具有独特性,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④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表明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性,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未体现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也未强调中华文化属于整个世界,③④不符合题意。9.距今已有1 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有20余个洞窟中雕刻有乐器图像内容,包括乐器雕刻500余件,除了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还有龟兹细腰鼓、波斯竖箜篌等。云冈石窟的开凿样式从早期引入外来风格,到中期形成云冈风格,至晚期又吸收南朝风格。可见,云冈石窟体现了(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距今已有1 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雕刻的乐器有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还有龟兹细腰鼓、波斯竖箜篌等,开凿样式引入外来风格,吸收南朝风格,显示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题组四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0.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诸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要“全盘继承,古为今用”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要“全盘否定,改革创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③符合题意。全盘否定与全盘继承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没有坚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②④错误。11.影片《长安三万里》从诗人高适的视角出发,以诗词串联起全片的盛唐气象,让观众们以诗为径,与千年前的诗人们同频共振,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上映首日票房就已破亿,创三年来暑期档动画电影单日票房新高。由此可见(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影产业发展相互赋能②影片创作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③中华文化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连续性④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影产业发展相互赋能,而并未涉及中华文化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连续性,也未涉及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③④不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题组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2.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B.能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C.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D.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 A解析 古人的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故选A。13.当地时间2023年9月8日,摩洛哥发生强烈地震,超过两千人遇难,中方秉持着团结合作、互相支持的原则积极为摩方提供支援。中国人的这种行动是对儒家“仁爱”、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及“乐善好施”等互助思想传承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 )①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④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涵养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②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③不符合题意。14.“一带一路”是带有鲜明中国印记、蕴含博大中国智慧的一条路,中国身体力行“兼世以达、独善则穷”的思想理念,坚持“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正确义利观,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中国贡献。这体现了( )①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为解决当今问题提供了具体方案②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发展促进的特点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而不是提供了具体方案,①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②不选。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将其进行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知识,分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10分)(2)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分析如何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8分)答案 (1)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有高度契合性。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②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③增强中华文化包容性,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政治智慧等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等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共39张PPT)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时2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标要求: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2.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重点)3.结合有关实例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点)学习目标内容索引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1.形成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 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 、守诚信、崇 、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 、见义勇为、_____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 的思想文化内容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各民族世界各国文化民本正义扶危济困孝老爱亲向上向善3.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4.影响(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 、突出的 、突出的________和突出的和平性。(2)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也是我们最深厚的_____。博大精深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深远影响突出优势文化软实力想一想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提示 不同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5.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_________”,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我们要坚持 、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去其糟粕革故鼎新古为今用1.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 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 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___、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自信心实事求是道法自然4.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核心思想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纠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中华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纠正: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4.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我们要发展全新的文化,与之彻底决裂。纠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返回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议题1:“奇妙游”为何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像开了挂似的一直处于出圈模式,面对网友的称赞,“中秋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说“不是我们牛,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牛”。“中秋奇妙游”里,唐小月穿越平行时空,来到六个不同场景。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六个美好的精神追求,分别是:传承、勤勉、温婉、自信、忠勇、亲情,鼓励人们向上向善。“重阳奇妙游”演绎几位唐小妹赶赴重阳夜宴,路遇仁、义、礼、智、信五位大仙,感受到孝道文化的奇妙经历,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为这一传统佳节营造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情境1任务1 独立思考:结合材料,说明“奇妙游”系列节目展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提示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等。网友评河南卫视“奇妙游”节目:“你可以永远相信河南卫视!”“我们不用刻意去制造美,展现中华文化的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突然就看哭了,我好像不是在看一场表演,而是在看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传承。”“长在了我的审美上,中华传统文化是‘yyds(网络流行语)’!”……情境2任务2 小组合作:结合情境2,分析说明如何正确看待网友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是‘yyds’”。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奇妙游”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就是“yyds”。1.全面认识文化、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文化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区别 侧重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其中,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特点 精神现象,人类社会特有,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文化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联系 ①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都属于文化现象 ②中华文化侧重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2.正确把握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3七夕奇妙游》于8月21日通过新媒体首播,这次“奇妙游”的再出发,以美好又感动的多个瞬间再次引发强烈共情。如果说火一次是运气,火两次是巧合,那河南卫视此次再度出圈,绝对是用实力说话的效应。演员们身着国色华服,以东方审美的视觉表达,将现实映照融于传统文化,以现代视角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融溶的绝色审美。议题2:七夕奇妙游何以唤醒民族文化记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情境1任务1 独立思考: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上,河南卫视此次再度出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提示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河南卫视“奇妙游”演员们身着国色华服,以东方审美的视觉表达,将现实映照融于传统文化,以现代视角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融溶的绝色审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获得了巨大成功。传统文化在复苏,重新绽放活力。河南卫视的各种奇妙夜,是优秀的引路者和弄潮儿,重回宋“潮”之类的活动也紧随其后。这些“引子”,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纳入年轻人的视野,也唤醒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记忆,使文化自信有了落脚点,生根繁衍。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上述情境,分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情境2提示 (1)河南卫视立足中国节日的文化传统习俗,借助现代影像技术集中进行“节日内涵”“时间底蕴”的媒体建构和阐释,是探寻“节日”文化源头的时代呈现,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可、喜爱,增强了文化自信,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河南卫视“奇妙游”的成功说明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返回知识小结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考向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3·广东高考)“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①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物勒工名”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考向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2·浙江6月选考)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中华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显现,“通过传播,方显价值”说法过于绝对化,①错误。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表明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正确切题。材料未体现“顺时而变”,④排除。故本题选C。考向三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3 (2024上·北京通州高二统考期末)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中国年画①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②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③寓意吉祥如意,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④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中国年画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并没有反映作者理想,也没有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①不选。老百姓在新年时张贴年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是恪守和再现,②错误。“鲤鱼献宝”充满民俗特色,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寓意吉祥如意,展现了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④正确。考向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4 (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马克思主义吸收各种优秀或先进的思想文化,而不是“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①排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②④正确。马克思主义提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指导,而不提供具体方案,③排除。故本题选C。例5 (2024上·宁波高二统考期末)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国风雅韵》篇章以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作为结尾,在AR技术加持下,寄托着古今美好心愿的灯笼随着吟诵的诗句升腾而起,与“和为贵”理念共同融汇为点点星河。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②《国风雅韵》篇章的节目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载体③“和为贵”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④诗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凝结着普世价值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应该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①错误。中华文化(而不是诗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诗句也没有凝结着普世价值,④错误。返回第三单元 第七课 达标检测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分值:60分)一、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题组一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克孜尔石窟坐落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处。开凿于公元3世纪,停建于公元8-9世纪,衰落于公元13世纪中叶。它是古龟兹人文发展的一部历史大典,壁画中所展现的龟兹民族的语言、人种、服饰、信仰以及生产、生活与乐舞活动场景,也明显揭示出佛教文明向东传播的历史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这说明( )①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③克孜尔石窟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④壁画艺术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①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③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之后的总和④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题组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下列校训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内容的是( )A.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B.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C.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D.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4.我国古代许多山水画有“人小景大”的特点(如图),正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人小景大”的山水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A.“求大同”的人文精神B.“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C.“人定胜天”的传统美德D.“抓大放小”的思维方法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下列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是( )A.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B.自强不息、敬业乐群C.社会和谐、向上向善D.尚和合、孝老爱亲、求大同题组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6.人文关怀与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经典诗文的重大主题。孟郊吟诵母子情的《游子吟》,苏轼追忆夫妻情的《江城子》,李白感念朋友情的《赠汪伦》等等,在几十上百字的短小篇幅里,寄寓了赤诚浓厚的人间真情,流传千载、至今不绝。由此可知( )①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铸就②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中国考古博物馆藏品基本上都来自原来社科院考古所历年来发掘出土的文物,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5个专题,主题为“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 )①能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提供证据②讲中国故事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③丰富和创新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④吸收借鉴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 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 )①强大的凝聚性,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③具有独特性,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④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距今已有1 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有20余个洞窟中雕刻有乐器图像内容,包括乐器雕刻500余件,除了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还有龟兹细腰鼓、波斯竖箜篌等。云冈石窟的开凿样式从早期引入外来风格,到中期形成云冈风格,至晚期又吸收南朝风格。可见,云冈石窟体现了(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题组四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0.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诸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要“全盘继承,古为今用”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要“全盘否定,改革创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影片《长安三万里》从诗人高适的视角出发,以诗词串联起全片的盛唐气象,让观众们以诗为径,与千年前的诗人们同频共振,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上映首日票房就已破亿,创三年来暑期档动画电影单日票房新高。由此可见(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影产业发展相互赋能②影片创作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③中华文化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连续性④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题组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2.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B.能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C.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D.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当地时间2023年9月8日,摩洛哥发生强烈地震,超过两千人遇难,中方秉持着团结合作、互相支持的原则积极为摩方提供支援。中国人的这种行动是对儒家“仁爱”、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及“乐善好施”等互助思想传承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 )①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④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一带一路”是带有鲜明中国印记、蕴含博大中国智慧的一条路,中国身体力行“兼世以达、独善则穷”的思想理念,坚持“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正确义利观,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中国贡献。这体现了( )①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为解决当今问题提供了具体方案②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发展促进的特点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将其进行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知识,分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2)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分析如何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达标检测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B [材料强调的是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和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②④与题意不符。]2.B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中“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观点错误;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③观点错误。]3.C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意为受教育者要既有功德,又有能力,还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没有直接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A错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意为要努力修养自己的道德,以超过一般人,没有直接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B错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C正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是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D不符合题意。]4.B [材料与“求大同”的人文精神无关,A不符合题意。人小景大,协调统一,可以体现“天人合一”,B符合题意。材料与“人定胜天”无关,且材料所述山水画特点不属于传统美德,C排除。材料与“抓大放小”的思维方法无关,D不符合题意。]5.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A正确。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B排除。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C排除。尚和合、求大同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而孝老爱亲属于中华传统美德,D错误。]6.D [材料中未体现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铸就,①不符合题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②夸大了古代经典诗文的作用,说法错误。]7.A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品基本上都来自原来社科院考古所历年来发掘出土的文物,这说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能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提供证据,①正确。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5个专题,主题为“历史中国,鼎铸文明”,这说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讲中国故事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8.A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未体现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也未强调中华文化属于整个世界,③④不符合题意。]9.C [距今已有1 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雕刻的乐器有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还有龟兹细腰鼓、波斯竖箜篌等,开凿样式引入外来风格,吸收南朝风格,显示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10.B [全盘否定与全盘继承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没有坚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②④错误。]11.A [材料主要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影产业发展相互赋能,而并未涉及中华文化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连续性,也未涉及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③④不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12.A [古人的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故选A。]13.B [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涵养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②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③不符合题意。]14.D [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而不是提供了具体方案,①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②不选。]15.(1)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有高度契合性。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②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③增强中华文化包容性,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政治智慧等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等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pptx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达标检测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含答案)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