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1.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重点) 2.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要求。(重点) 3.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______,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______,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内涵: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2.核心: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__________。连一连:请将下列名言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连线对应起来。名言 民族精神①“位卑未敢忘忧国” A.团结统一②“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B.爱好和平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C.勤劳勇敢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勇者不惧” D.自强不息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E.爱国主义3.作用(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__________。(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__________。4.丰富与发展:民族精神作为__________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__________的过程。5.要求: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____________________。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判一判: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华民族精神决定中华民族能否走向繁荣、强大。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题1:中国雕刻艺术是如何实现不断发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情境]雕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微型雕刻。中国微雕作为一门高深的雕刻技艺,千百年来为中国创造了诸多灿烂的艺术瑰宝。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而微刻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任务1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微雕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2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谈谈中国雕刻艺术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正确理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区别 途径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目标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象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实质 强调继承(改造地继承) 强调发展(补充时代内涵)联系 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议题2:我们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情境]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负人民,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伟大建党精神,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最富时代内涵的重要部分、最富时代价值的政治品格,成为当代中国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力量源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伟大民族精神。任务1 小组合作: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你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哪些伟大精神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丰富与发展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2.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区别: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2)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考向一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3·湖北高考)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例2 (2023·浙江6月选考)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二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3 (2022·浙江1月选考)行驶在川藏、青藏公路,人们无不为壮美的高原风光所折服,无不为“天路”建设者所感动。在建设和养护公路过程中,建设大军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一精神( )A.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B.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C.证明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保证D.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例4 (2024·浙江1月选考)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三 弘扬民族精神[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5 (2024上·河源高二统考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在每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上述要求( )①有利于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②重在挖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③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④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时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1.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重点) 2.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要求。(重点) 3.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内涵: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连一连:请将下列名言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连线对应起来。名言 民族精神①“位卑未敢忘忧国” A.团结统一②“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B.爱好和平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C.勤劳勇敢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勇者不惧” D.自强不息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E.爱国主义提示 ①__E__;②__A__;③__B__;④__C__;⑤__D__。3.作用(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4.丰富与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5.要求: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判一判: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提示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各民族共同进步。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纠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纠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纠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4.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纠正: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5.中华民族精神决定中华民族能否走向繁荣、强大。纠正: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议题1:中国雕刻艺术是如何实现不断发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情境]雕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微型雕刻。中国微雕作为一门高深的雕刻技艺,千百年来为中国创造了诸多灿烂的艺术瑰宝。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而微刻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任务1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微雕艺术?提示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微雕艺术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微雕艺术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实现微雕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微雕艺术重新焕发时代魅力。任务2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谈谈中国雕刻艺术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提示 创造性转化:雕刻艺术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样式更多,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更广,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创新性发展:雕刻艺术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结合新时代的内容,雕刻符合时代气息的作品,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归纳提升 正确理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区别 途径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目标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象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实质 强调继承(改造地继承) 强调发展(补充时代内涵)联系 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议题2:我们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情境]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负人民,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伟大建党精神,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最富时代内涵的重要部分、最富时代价值的政治品格,成为当代中国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力量源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伟大民族精神。任务1 小组合作: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你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哪些伟大精神吗?提示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丰富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提示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2)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富时代内涵的重要部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归纳提升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2.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区别: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2)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考向一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3·湖北高考)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这说明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也说明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立足时代之基,古代文献不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①说法错误。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但不是其核心,④错误。故本题选C。例2 (2023·浙江6月选考)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①正确。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②错误。《甪端》运用音乐剧形式,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③正确。材料未体现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考向二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3 (2022·浙江1月选考)行驶在川藏、青藏公路,人们无不为壮美的高原风光所折服,无不为“天路”建设者所感动。在建设和养护公路过程中,建设大军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一精神( )A.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B.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C.证明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保证D.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答案 B解析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B正确。例4 (2024·浙江1月选考)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而不是工匠精神,②错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而不是工匠精神,③错误。考向三 弘扬民族精神[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5 (2024上·河源高二统考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在每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上述要求( )①有利于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②重在挖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③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④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①正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挖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不选。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且材料没有涉及,③不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落实上述要求,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④正确。达标检测 [分值:50分]一、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题组一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2023年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热映。一边看电影,一边背唐诗的“学习式观影”引发热议,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该电影的创作团队查阅当代古画、古籍等,借鉴日韩“双男主”叙事模式,用视觉化语言展现大唐盛世,开创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美学。该电影的成功“出圈”得益于( )①用科技手段打造文化传承新思路②倾听特定时代声音,增进人民福祉③融通古今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④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引发观众共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材料侧重强调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增进人民福祉,②不选。应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2.近年来,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中。例如,莫高窟的“数字敦煌”和“虚拟洞窟”、龙门石窟的“万佛洞三维数字虚拟现实体验”等,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石窟的价值内涵和艺术特色,大大提升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赋能( )①筑牢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②增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吸引力③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拓展和完善了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筑牢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的说法夸大了现代科技的作用,①排除。材料强调数字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的作用,并没有拓展和完善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④不符合题意。3.“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河南卫视爆款《2023七夕奇妙游》“以爱之名”,通过“初见、定情、别离和陪伴”四个篇章,融合浪漫爱情、剧情演绎、冰舞芭蕾、苗寨风情等多种艺术样式,深情勾勒古老爱情在现代视角下的模样,让观众为之动容,引发共鸣。由此可见( )①中华优秀文化要与时代同行,实现创造性转化②传承传统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③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在发掘其社会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②说法错误。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而不是其传承的前提,③说法错误。①④符合题意。4.独龙毯是独龙族人特有的手工艺,主要以手工腰机织成,图案以彩色条纹为主。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独龙族人还开发制作了许多毯子、抱枕、披肩、背包、坐垫等现代生活物品。以传统技艺开发出现代产品( )①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②是改造落后文化的重要举措③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④发挥了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独龙族人开发制作了许多毯子、抱枕、披肩、背包、坐垫等现代生活物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是改造落后文化,②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能说中华文化具有优越性,③说法错误。5.山东省某实验高中构建了以校本课程为主渠道、以语文课和书法课为侧翼的“一核两翼”甲骨文教学范式,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书法、字源探究、字形字义解析等不同方式,学习汉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甲骨文由高冷变得亲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了起来,启示我们(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②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不断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③对传统文化中陈旧的表达形式要进行创造性转化④探索和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山东省某实验高中构建了以校本课程为主渠道、以语文课和书法课为侧翼的“一核两翼”甲骨文教学范式,使甲骨文由高冷变得亲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了起来,这启示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需要对传统文化中陈旧的表达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②排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推动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错误。6.青瓦白墙和马头墙是千百年徽派建筑设计历史中必要的象征性元素,这些元素的神奇之处,是给所见之人以返璞归真的渴望。今天,新式徽派依旧充分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特色,因地制宜,在平面设计上灵动多变,在空间上讲究节奏与功能之美。这表明(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文精神C.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D.要积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答案 D解析 今天,新式徽派依旧充分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特色,因地制宜,在平面设计上灵动多变,在空间上讲究节奏与功能之美,这表明要积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D符合题意。A中“优越性”说法错误,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B错误。C不符合题意,排除。题组二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7.下列语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①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符合题意。③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恩,没有体现爱国主义,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8.“铁人”王进喜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并且带领井队创出月钻井进尺5 009.47米的全国最高纪录,他也以“标杆立祁连”的战绩被誉为“钻井闯将”。近年来,大庆油田人秉承“铁人精神”,创新发展了石油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科技成果一万一千多项。砂岩油田的开采水平始终保持国际领先。由此可见( )①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②中华民族精神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而不断丰富③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铁人精神”体现了团结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大庆油田人秉承“铁人精神”,创新发展了石油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科技成果一万一千多项,表明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入选;“铁人”王进喜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并且带领井队创出月钻井进尺5 009.47米的全国最高纪录,体现了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④入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①错误;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精神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而不断丰富,②不选。9.“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情怀。和平年代,爱国已不是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去做力所能及之事,表达内心爱国之情。例如辛勤劳动、建设祖国、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等。这表明( )①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③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物质力量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要不断丰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①错误。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10.家书是一个传递情感与反映时代的重要物件。王尔琢致父母书:“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陈觉致妻子信:“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黄继光致母亲书:“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冷少农致儿子书:“社会之新光在照耀着你,希望你猛进!”这些革命先烈的家书( )①充满着伟大的梦想精神,支配人们的实践与生活②饱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给予人向前奋进的力量③传承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可以推动民族向前发展④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展现出自强不息的气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支配”的说法错误,革命先烈的家书充满着伟大的梦想精神,影响人们的实践与生活,故①错误;材料所述“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等信息体现了革命先烈的家书饱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给予人向前奋进的力量,故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没有涉及创造精神,故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不立功不下战场”“社会之新光在照耀着你,希望你猛进!”等信息体现了革命先烈的家书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展现出自强不息的气魄,故④正确。题组三 弘扬民族精神11.女孩下车后照射她走进楼梯口才消失的那束灯光;大雨滂沱时为双腿残疾者遮挡风雨的那把花伞……“陌生暖”就是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时代呼唤“陌生暖”,是因为( )A.“陌生暖”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B.“陌生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陌生暖”助推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D.“陌生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答案 B解析 “陌生暖”强调为他人利益着想,不涉及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A排除。“陌生暖”与自强不息精神无关,C不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D错误。B正确。12.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展科学家精神公益电影展映活动,展映影片包括《农民院士》《永怀初心》《月是故乡明》《科学之光》等,观众可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参与该活动。该系列影片讲述了科学家服务国家迫切需求,不计功利、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感人故事。如果以此撰写一篇新闻稿件,最恰当的标题是( )A.追忆红色故事,引领社会风尚B.围绕经济效益,助力文化强国C.延续传统文化,弘扬科学精神D.宣传科学精神,弘扬爱国精神答案 D解析 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展科学家精神公益电影展映活动,该系列影片讲述了科学家服务国家迫切需求,不计功利、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感人故事。因此最恰当的标题是“宣传科学精神,弘扬爱国精神”,D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涉及“追忆红色故事”,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经济效益”,B不符合题意。“延续传统文化”的表述不准确,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C说法错误。13.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全国学雷锋活动的策源地。“传承·力量”抚顺2023雷锋文化节,是抚顺举办的首届雷锋文化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群众参与度高。开展雷锋文化节活动( )①需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②能够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为着力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③旨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有助于凝聚奋斗力量,激励人们投身实践服务社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应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②错误。开展雷锋文化节活动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不是文化节开展的目的,③排除。①④符合题意。14.2023年9月28日上映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以志愿军群像为主线,全景式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在各个战线上保卫祖国的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三年的恢宏史诗。影片以紧张激烈的情节再现了各个战线的战士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精神,激荡着爱国主义的动人情怀,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由此可见,该作品( )①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②凝结着坚强不屈的民族意志,浸润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④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主题,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从神一到神十六,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广大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广大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创新,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智慧,攻克了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在这一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如何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的。答案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追求中国航天梦的过程中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2)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勇敢地肩负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用顽强的意志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体现。(3)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热爱祖国、为国争光,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4)广大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一代接一代攻克了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共38张PPT)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标要求: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1.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重点)2.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要求。(重点)3.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学习目标内容索引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 ,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改造完善1.内涵: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的伟大民族精神。2.核心: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精神支柱连一连请将下列名言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连线对应起来。名言 民族精神①“位卑未敢忘忧国” A.团结统一②“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B.爱好和平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C.勤劳勇敢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勇者不惧” D.自强不息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E.爱国主义3.作用(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4.丰富与发展:民族精神作为 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 的过程。精神动力精神火炬民族文化不断丰富5.要求: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___________。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判一判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提示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各民族共同进步。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纠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纠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纠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4.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纠正: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5.中华民族精神决定中华民族能否走向繁荣、强大。纠正: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返回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议题1:中国雕刻艺术是如何实现不断发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雕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情境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微型雕刻。中国微雕作为一门高深的雕刻技艺,千百年来为中国创造了诸多灿烂的艺术瑰宝。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而微刻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任务1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微雕艺术?提示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微雕艺术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微雕艺术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实现微雕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微雕艺术重新焕发时代魅力。任务2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谈谈中国雕刻艺术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提示 创造性转化:雕刻艺术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样式更多,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更广,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创新性发展:雕刻艺术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结合新时代的内容,雕刻符合时代气息的作品,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正确理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区别 途径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目标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区别 对象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实质 强调继承(改造地继承) 强调发展(补充时代内涵)联系 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负人民,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议题2:我们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情境伟大建党精神,已经成为伟大民族精神最富时代内涵的重要部分、最富时代价值的政治品格,成为当代中国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力量源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伟大民族精神。任务1 小组合作: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你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哪些伟大精神吗?提示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任务2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丰富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提示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2)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富时代内涵的重要部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2.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区别: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2)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返回知识小结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考向一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3·湖北高考)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这说明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也说明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立足时代之基,古代文献不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①说法错误。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但不是其核心,④错误。故本题选C。例2 (2023·浙江6月选考)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①正确。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②错误。《甪端》运用音乐剧形式,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③正确。材料未体现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考向二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3 (2022·浙江1月选考)行驶在川藏、青藏公路,人们无不为壮美的高原风光所折服,无不为“天路”建设者所感动。在建设和养护公路过程中,建设大军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一精神A.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B.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C.证明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保证D.体现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B正确。例4 (2024·浙江1月选考)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而不是工匠精神,②错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而不是工匠精神,③错误。考向三 弘扬民族精神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5 (2024上·河源高二统考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在每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上述要求①有利于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②重在挖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③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④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①正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挖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不选。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且材料没有涉及,③不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落实上述要求,对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④正确。返回第三单元 第七课 达标检测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分值:50分)一、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题组一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2023年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热映。一边看电影,一边背唐诗的“学习式观影”引发热议,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该电影的创作团队查阅当代古画、古籍等,借鉴日韩“双男主”叙事模式,用视觉化语言展现大唐盛世,开创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美学。该电影的成功“出圈”得益于( )①用科技手段打造文化传承新思路②倾听特定时代声音,增进人民福祉③融通古今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④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引发观众共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近年来,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中。例如,莫高窟的“数字敦煌”和“虚拟洞窟”、龙门石窟的“万佛洞三维数字虚拟现实体验”等,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石窟的价值内涵和艺术特色,大大提升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赋能( )①筑牢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②增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吸引力③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拓展和完善了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河南卫视爆款《2023七夕奇妙游》“以爱之名”,通过“初见、定情、别离和陪伴”四个篇章,融合浪漫爱情、剧情演绎、冰舞芭蕾、苗寨风情等多种艺术样式,深情勾勒古老爱情在现代视角下的模样,让观众为之动容,引发共鸣。由此可见( )①中华优秀文化要与时代同行,实现创造性转化②传承传统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③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独龙毯是独龙族人特有的手工艺,主要以手工腰机织成,图案以彩色条纹为主。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独龙族人还开发制作了许多毯子、抱枕、披肩、背包、坐垫等现代生活物品。以传统技艺开发出现代产品( )①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②是改造落后文化的重要举措③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④发挥了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山东省某实验高中构建了以校本课程为主渠道、以语文课和书法课为侧翼的“一核两翼”甲骨文教学范式,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书法、字源探究、字形字义解析等不同方式,学习汉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甲骨文由高冷变得亲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了起来,启示我们(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②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不断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③对传统文化中陈旧的表达形式要进行创造性转化④探索和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青瓦白墙和马头墙是千百年徽派建筑设计历史中必要的象征性元素,这些元素的神奇之处,是给所见之人以返璞归真的渴望。今天,新式徽派依旧充分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特色,因地制宜,在平面设计上灵动多变,在空间上讲究节奏与功能之美。这表明(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文精神C.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D.要积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题组二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7.下列语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铁人”王进喜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并且带领井队创出月钻井进尺5 009.47米的全国最高纪录,他也以“标杆立祁连”的战绩被誉为“钻井闯将”。近年来,大庆油田人秉承“铁人精神”,创新发展了石油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科技成果一万一千多项。砂岩油田的开采水平始终保持国际领先。由此可见( )①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②中华民族精神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而不断丰富③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铁人精神”体现了团结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情怀。和平年代,爱国已不是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去做力所能及之事,表达内心爱国之情。例如辛勤劳动、建设祖国、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等。这表明( )①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③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物质力量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要不断丰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家书是一个传递情感与反映时代的重要物件。王尔琢致父母书:“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陈觉致妻子信:“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黄继光致母亲书:“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冷少农致儿子书:“社会之新光在照耀着你,希望你猛进!”这些革命先烈的家书( )①充满着伟大的梦想精神,支配人们的实践与生活②饱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给予人向前奋进的力量③传承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可以推动民族向前发展④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展现出自强不息的气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题组三 弘扬民族精神11.女孩下车后照射她走进楼梯口才消失的那束灯光;大雨滂沱时为双腿残疾者遮挡风雨的那把花伞……“陌生暖”就是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时代呼唤“陌生暖”,是因为( )A.“陌生暖”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B.“陌生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陌生暖”助推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D.“陌生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2.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展科学家精神公益电影展映活动,展映影片包括《农民院士》《永怀初心》《月是故乡明》《科学之光》等,观众可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参与该活动。该系列影片讲述了科学家服务国家迫切需求,不计功利、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感人故事。如果以此撰写一篇新闻稿件,最恰当的标题是( )A.追忆红色故事,引领社会风尚B.围绕经济效益,助力文化强国C.延续传统文化,弘扬科学精神D.宣传科学精神,弘扬爱国精神13.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全国学雷锋活动的策源地。“传承·力量”抚顺2023雷锋文化节,是抚顺举办的首届雷锋文化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群众参与度高。开展雷锋文化节活动( )①需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②能够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为着力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③旨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有助于凝聚奋斗力量,激励人们投身实践服务社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2023年9月28日上映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以志愿军群像为主线,全景式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在各个战线上保卫祖国的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三年的恢宏史诗。影片以紧张激烈的情节再现了各个战线的战士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精神,激荡着爱国主义的动人情怀,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由此可见,该作品( )①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②凝结着坚强不屈的民族意志,浸润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④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主题,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从神一到神十六,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广大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广大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创新,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智慧,攻克了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在这一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如何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的。达标检测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A [材料侧重强调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增进人民福祉,②不选。应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2.C [“筑牢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的说法夸大了现代科技的作用,①排除。材料强调数字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的作用,并没有拓展和完善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④不符合题意。]3.B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在发掘其社会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②说法错误。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而不是其传承的前提,③说法错误。①④符合题意。]4.B [独龙族人开发制作了许多毯子、抱枕、披肩、背包、坐垫等现代生活物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是改造落后文化,②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能说中华文化具有优越性,③说法错误。]5.B [材料未体现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②排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推动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错误。]6.D [今天,新式徽派依旧充分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特色,因地制宜,在平面设计上灵动多变,在空间上讲究节奏与功能之美,这表明要积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D符合题意。A中“优越性”说法错误,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B错误。C不符合题意,排除。]7.C [①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符合题意。③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恩,没有体现爱国主义,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8.D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①错误;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精神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而不断丰富,②不选。]9.C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①错误。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10.C [“支配”的说法错误,革命先烈的家书充满着伟大的梦想精神,影响人们的实践与生活,故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没有涉及创造精神,故③不符合题意。]11.B [“陌生暖”强调为他人利益着想,不涉及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A排除。“陌生暖”与自强不息精神无关,C不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D错误。B正确。]12.D [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展科学家精神公益电影展映活动,该系列影片讲述了科学家服务国家迫切需求,不计功利、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感人故事。因此最恰当的标题是“宣传科学精神,弘扬爱国精神”,D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涉及“追忆红色故事”,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经济效益”,B不符合题意。“延续传统文化”的表述不准确,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C说法错误。]13.C [应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②错误。开展雷锋文化节活动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不是文化节开展的目的,③排除。①④符合题意。]14.C [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15.(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追求中国航天梦的过程中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2)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勇敢地肩负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用顽强的意志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体现。(3)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热爱祖国、为国争光,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4)广大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一代接一代攻克了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pptx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达标检测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答案)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