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1.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科学描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含义。 2.明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及要求。(重点)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__________、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________。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1)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____的心态。(2)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____________、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____________、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判一判:有人认为,吸收外来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这一观点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1.原因(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______作用。(2)中国共产党人把____________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______的发展。想一想:请列举一个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成功案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求(1)立足中国______,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______为主,为我所用。(2)坚守__________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意味着我们可以照搬西方的先进文化。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能推动文化发展。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借鉴为主,为我所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重要作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化交流互鉴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题1:文化发展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情境]观点一: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这种观点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观点二:中国唯一的出路是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任务1 小组讨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2 小组合作: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理论依据(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3)在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和交融,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议题2:文化发展如何实现“洋为中用”?——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情境]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引发了后面的红军长征,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任务1 独立思考: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2 小组讨论: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角度分析,上述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1)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具体结合。考向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4上·天津河西高二统考期末)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的创作过程中,东方的美学与西方的表现手法充分融合,以东方写意美学的形式,将敦煌文化特有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和彩塑等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们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有了立体丰富的理解。正确运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时,我们应该(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成果B.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C.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D.保持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考向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4上·宣城高二统考期末)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这告诉我们(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开放吸收外来文化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③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性寓于共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例3 (2024上·济南高二统考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文明互鉴的视角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应( )①立足中国国情,全面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②尊重文化差异,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融③坚持胸怀天下,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④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其他民族认同中华文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课时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1.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科学描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含义。 2.明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及要求。(重点)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1)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2)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判一判:有人认为,吸收外来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提示 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1.原因(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2)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想一想:请列举一个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成功案例。提示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2.要求(1)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意味着我们可以照搬西方的先进文化。纠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是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2.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能推动文化发展。纠正: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但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保持开放的心态只是其中之一。3.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借鉴为主,为我所用。纠正: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重要作用。纠正:我们要敢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但是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5.文化交流互鉴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纠正:文化交流互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议题1:文化发展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情境]观点一: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这种观点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观点二:中国唯一的出路是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任务1 小组讨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有什么影响?提示 (1)观点一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接受任何外来文化和新文化,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其实质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危害是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倒退衰落。(2)观点二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其实质是全盘西化论思想。这一思想的危害是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华民族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任务2 小组合作: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提示 (1)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也要反对全盘西化论。(2)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纳提升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理论依据(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3)在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和交融,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议题2:文化发展如何实现“洋为中用”?——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情境]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引发了后面的红军长征,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任务1 独立思考: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什么?提示 (1)王明从主观出发,未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故而失败。而毛泽东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而成功。(2)原因: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②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任务2 小组讨论: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角度分析,上述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 (1)立足中国国情,以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归纳提升 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1)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具体结合。考向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4上·天津河西高二统考期末)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的创作过程中,东方的美学与西方的表现手法充分融合,以东方写意美学的形式,将敦煌文化特有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和彩塑等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们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有了立体丰富的理解。正确运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时,我们应该(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成果B.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C.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D.保持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答案 C解析 应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A说法错误。中西文化差异不能消除,要尊重文化多样性,B说法错误。正确运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时,我们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C说法正确。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说法错误,D排除。考向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4上·宣城高二统考期末)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这告诉我们(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开放吸收外来文化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③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性寓于共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我们开放吸收的是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而不是一切外来文化,①表述错误。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④表述错误。例3 (2024上·济南高二统考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文明互鉴的视角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应( )①立足中国国情,全面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②尊重文化差异,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融③坚持胸怀天下,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④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其他民族认同中华文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批判继承,不能全面继承发展,①错误。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达标检测 [分值:50分]一、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题组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在浙江,传统戏曲正在圈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摇滚戏歌《台州人》结合了台州乱弹、摇滚乐、戏歌和Rap;实验瓯剧《伤抉》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既继承了传统戏曲的歌舞、乐器、程式技巧,同时也融入了从傩戏中发展而来的面具、舞蹈等传统符号。宁波市甬剧团打造的《入戏雷雨》运用实景化的雨幕和投影,使观众像在看5D演出,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 )①要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外来有益文化成果②要守正创新,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③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④要发挥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决定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形式而不是内涵,③表述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起决定作用,④表述错误。①②符合题意。2.2023年7月,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乌鲁木齐举办。本届舞蹈节以“舞动梦想,和美丝路”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千余名艺术家相聚新疆,切磋舞艺,增进文化交流互鉴。该舞蹈节的举办有助于( )①提升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力②促进中外文化实现同一性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④博采众长,改造中华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该舞蹈节的举办通过中外舞蹈文化交流可以提升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力,可以发现不同文明之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①③符合题意。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融,“实现同一性”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排除。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而不是改造中华文化,④错误。3.“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中的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应(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应相互取长补短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推动文化创新,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④面向世界,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左传》中的上述思想强调的是“和而不同”,不涉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左传》中的上述思想不涉及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③排除。①④符合题意。4.由朱海作词、王备作曲的《我们的亚细亚》是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的主题曲,展现了亚洲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的亚细亚》又重启一段文明交流互鉴之旅,渲染了热情洋溢的运动员入场氛围,备受各国友人喜爱。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②我国在包容开放中彰显高度的文化自信③我国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外来优秀文化④文化的价值只有在交流传播中才能实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但材料未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①不符合题意。文化的交流传播有利于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但不能决定其价值,④说法错误。②③符合题意。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启示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 )A.取其糟粕、去其精华 B.全盘肯定、照抄照搬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全面继承、古为今用答案 C解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题干指向如何对待外来文化,A、D错误且与题意不符。外来文化中既存在有益成分,也存在不利成分,对待外来文化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照抄照搬,B错误。6.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相互尊重、逐步融合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统一C.平等交流、相互借鉴D.尊重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答案 C解析 “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形象地说明了不同文化往来应平等交流、相互借鉴,C符合题意。进行文化往来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逐步融合”和“促进不同文化的统一”,A、B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要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D说法错误。题组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7.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对此,下列对西方文化解读正确且符合鲁迅的观点的是( )①保持开放心态,认同并接纳“送来”的东西②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④要努力消除中西文化的多样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对“‘送来’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大方接纳,我们接纳的应该是优秀的西方文化,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①错误。“消除文化多样性”说法错误,④不选。②③正确。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赋予了中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②文化交流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④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文化交流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并未涉及赋予了中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排除①。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说明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9.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学说,为中国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启示我们( )①坚持“拿来主义”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立足国情,交流互鉴④恢复“儒教”,倡导诵经复古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反对全盘照搬和文化复古主义,②③正确,①④错误。10.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 )①立足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④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增强世界文化认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而不是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②错误。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11.曾几何时,带有民族元素的中国风服饰被视为粗制滥造和所谓“乡村审美”的代名词。经过几代中国设计师的努力,中国传统服饰从纯粹地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以全新面孔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文化发展要(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自觉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④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题干强调“注重在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①不符合题意。要自觉认同本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12.从文化节目《遇鉴文明》等在海内外赢得热烈反响,到图书、戏剧、考古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图景越来越美。这表明( )①文化交流要尊重文化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②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发展③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在交流互鉴中走向趋同④要增进文化交流互鉴,在交流中繁荣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文化交流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立足中国国情,在交流互鉴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走向趋同,③错误。②④正确。13.2023年3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他说:“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有利于( )①更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②世界各国不同文化更好实现交流互鉴、包容共存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促进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有利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更好实现交流互鉴、包容共存,促进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④符合题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应该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材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关,③排除。14.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这样说:“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其实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论语》等儒家经典,就通过法国传入欧洲。中华文化在法国的影响不可谓小。这说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交流互鉴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各民族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中国的《论语》等儒家经典对法国产生深刻影响,而未涉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原因,也未涉及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故②③不选。①④正确。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处理异域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面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答案 (1)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2)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3)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共32张PPT)课时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课标要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1.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科学描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含义。2.明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及要求。(重点)学习目标内容索引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新知导学 素养奠基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 、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1)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 的心态。(2)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 、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开放有益经验积极成果判一判有人认为,吸收外来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提示 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原因(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 作用。(2)中国共产党人把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 的发展。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积极马克思主义改革想一想请列举一个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成功案例。提示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2.要求(1)立足中国 ,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 为主,为我所用。(2)坚守 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国情以我中华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意味着我们可以照搬西方的先进文化。纠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是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2.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能推动文化发展。纠正: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但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保持开放的心态只是其中之一。3.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借鉴为主,为我所用。纠正: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重要作用。纠正:我们要敢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但是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5.文化交流互鉴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纠正:文化交流互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返回议题探究 素养形成议题1:文化发展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观点一: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这种观点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观点二:中国唯一的出路是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情境任务1 小组讨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有什么影响?提示 (1)观点一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接受任何外来文化和新文化,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其实质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危害是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倒退衰落。(2)观点二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其实质是全盘西化论思想。这一思想的危害是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华民族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任务2 小组合作: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提示 (1)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也要反对全盘西化论。(2)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理论依据(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3)在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和交融,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引发了后面的红军长征,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议题2:文化发展如何实现“洋为中用”?——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情境任务1 独立思考: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什么?提示 (1)王明从主观出发,未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故而失败。而毛泽东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而成功。(2)原因: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②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任务2 小组讨论: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角度分析,上述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 (1)立足中国国情,以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1)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具体结合。返回知识小结考向研析 素养提升考向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学科素养:科学精神]例1 (2024上·天津河西高二统考期末)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的创作过程中,东方的美学与西方的表现手法充分融合,以东方写意美学的形式,将敦煌文化特有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和彩塑等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们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有了立体丰富的理解。正确运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时,我们应该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成果B.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C.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D.保持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应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A说法错误。中西文化差异不能消除,要尊重文化多样性,B说法错误。正确运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时,我们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C说法正确。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说法错误,D排除。考向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例2 (2024上·宣城高二统考期末)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这告诉我们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开放吸收外来文化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③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性寓于共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我们开放吸收的是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而不是一切外来文化,①表述错误。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④表述错误。例3 (2024上·济南高二统考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文明互鉴的视角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应①立足中国国情,全面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②尊重文化差异,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融③坚持胸怀天下,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④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其他民族认同中华文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批判继承,不能全面继承发展,①错误。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返回第三单元 第八课 达标检测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分值:50分)一、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3分,共42分。题组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在浙江,传统戏曲正在圈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摇滚戏歌《台州人》结合了台州乱弹、摇滚乐、戏歌和Rap;实验瓯剧《伤抉》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既继承了传统戏曲的歌舞、乐器、程式技巧,同时也融入了从傩戏中发展而来的面具、舞蹈等传统符号。宁波市甬剧团打造的《入戏雷雨》运用实景化的雨幕和投影,使观众像在看5D演出,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 )①要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外来有益文化成果②要守正创新,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③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④要发挥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决定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3年7月,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乌鲁木齐举办。本届舞蹈节以“舞动梦想,和美丝路”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千余名艺术家相聚新疆,切磋舞艺,增进文化交流互鉴。该舞蹈节的举办有助于( )①提升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力②促进中外文化实现同一性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④博采众长,改造中华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中的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应(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应相互取长补短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推动文化创新,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④面向世界,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由朱海作词、王备作曲的《我们的亚细亚》是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的主题曲,展现了亚洲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的亚细亚》又重启一段文明交流互鉴之旅,渲染了热情洋溢的运动员入场氛围,备受各国友人喜爱。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②我国在包容开放中彰显高度的文化自信③我国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外来优秀文化④文化的价值只有在交流传播中才能实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启示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 )A.取其糟粕、去其精华B.全盘肯定、照抄照搬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全面继承、古为今用6.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相互尊重、逐步融合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统一C.平等交流、相互借鉴D.尊重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题组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7.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对此,下列对西方文化解读正确且符合鲁迅的观点的是( )①保持开放心态,认同并接纳“送来”的东西②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④要努力消除中西文化的多样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赋予了中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②文化交流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④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学说,为中国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启示我们( )①坚持“拿来主义”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立足国情,交流互鉴④恢复“儒教”,倡导诵经复古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 )①立足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④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增强世界文化认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曾几何时,带有民族元素的中国风服饰被视为粗制滥造和所谓“乡村审美”的代名词。经过几代中国设计师的努力,中国传统服饰从纯粹地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以全新面孔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文化发展要(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自觉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④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从文化节目《遇鉴文明》等在海内外赢得热烈反响,到图书、戏剧、考古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图景越来越美。这表明( )①文化交流要尊重文化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②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发展③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在交流互鉴中走向趋同④要增进文化交流互鉴,在交流中繁荣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3年3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他说:“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有利于( )①更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②世界各国不同文化更好实现交流互鉴、包容共存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促进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这样说:“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其实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论语》等儒家经典,就通过法国传入欧洲。中华文化在法国的影响不可谓小。这说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交流互鉴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各民族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处理异域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面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达标检测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A [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形式而不是内涵,③表述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起决定作用,④表述错误。①②符合题意。]2.B [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融,“实现同一性”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排除。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而不是改造中华文化,④错误。]3.B [《左传》中的上述思想强调的是“和而不同”,不涉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左传》中的上述思想不涉及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③排除。①④符合题意。]4.C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但材料未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①不符合题意。文化的交流传播有利于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但不能决定其价值,④说法错误。②③符合题意。]5.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题干指向如何对待外来文化,A、D错误且与题意不符。外来文化中既存在有益成分,也存在不利成分,对待外来文化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照抄照搬,B错误。]6.C [“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形象地说明了不同文化往来应平等交流、相互借鉴,C符合题意。进行文化往来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逐步融合”和“促进不同文化的统一”,A、B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要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D说法错误。]7.C [对“‘送来’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大方接纳,我们接纳的应该是优秀的西方文化,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①错误。“消除文化多样性”说法错误,④不选。②③正确。]8.C [材料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文化交流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并未涉及赋予了中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排除①。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说明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9.C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反对全盘照搬和文化复古主义,②③正确,①④错误。]10.B [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而不是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②错误。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11.D [题干强调“注重在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①不符合题意。要自觉认同本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12.C [文化交流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立足中国国情,在交流互鉴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走向趋同,③错误。②④正确。]13.C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应该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材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关,③排除。]14.B [材料主要讲述中国的《论语》等儒家经典对法国产生深刻影响,而未涉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原因,也未涉及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故②③不选。①④正确。]15.(1)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2)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3)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第八课 课时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 第三单元 第八课 课时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 第三单元 第八课 课时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ptx 第三单元 第八课 达标检测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含答案)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