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四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试卷(三)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古诗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劳动者的赞美与讴歌,既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又告诉我们幸福靠劳动来创造。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该诗词反映了当时经济状况
②诗词可以离开物化形式,呈现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③优秀文化能教化育人,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和指引
④诗词作为经济政治的派生物,独立于实践之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合理展开艺术创作,有血有肉地表现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形象,让观众伴随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体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酣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怅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影片中的唐诗一次次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这表明(  )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正确的能动的反映
②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④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去码头整点薯条”是个图片梗。虽然表面上是两只海鸥的对话,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去码头上整点薯条,也就是为了生存吃饭而奔波忙碌,其实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从文化角度看,这说明(  )
①文化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
②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③人们还应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
④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花器是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一大创新,让颁奖花束由简单的鲜花变成可以永久珍藏的浙江传统文化纪念品。其整体造型灵感来自中国南宋时期的官窑花觚,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制作而成,瓶口起伏的水纹取自浙江山水诗意的韵律之美,瓶口吉祥物造型以活泼欢快的姿态庆祝勇夺桂冠的胜利喜悦。这一首创(  )
①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③以物化的形式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④旨在促进文化交流趋同,满足世界人民各种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印者,信也。”中国印章篆刻有两千多年历史,被视为诚信凭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借助印章这个载体,孔府印阁把社区100多位老篆刻工匠聚在一起,对篆刻技艺进行开发式传承。这表明(  )
①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发展印信文化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守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
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3年10月24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各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利用红色资源、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等各类资源,通过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和各种纪念庆祝、民俗文化活动,通过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宪法宣誓等仪式礼仪,通过文艺作品、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各种平台载体等。材料说明(  )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必须大力发扬
②要融通中外不同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爱国主题教育
③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④要综合利用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发挥爱国精神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于2023年10月22~28日举办,吉祥物“飞飞”(如图)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中“神鸟”的形象,她身上融合了杭州历史人文和科技创新,也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企盼,与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一脉相承,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吉祥物“飞飞”的设计根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神鸟”的形象
②吉祥物“飞飞”的设计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④要通过文化传播和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根据英国版《赵氏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在中国20多座城市巡演,演出上百场。人们在剧中既看到了莎翁剧中常见的“鬼魂复仇”的情节,也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的道义与忠烈。该音乐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哈姆雷特》”。这表明(  )
A.文化的交流互鉴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
B.不同文化在博采众长中能够相互认同
C.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实现完全统一
D.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9.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传承中华文脉(  )
①能推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为中华文化添加新内涵
②要坚持胸怀天下,在对外开放中引进世界各国文化
③要在继承中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时代精神
④要立足国情,在对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人文亚运铭刻文化自信。伊朗裁判员尝试“中式砍价”极限拉扯、阿富汗运动员推广火罐针灸、孟加拉国体育记者体验汉服旅拍、泰国技术官员分享仙侠小说的武术招式……外国友人用自己的方式感受中国的风土文化、融入中国的生活圈。这些情境体现了(  )
①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文交流互鉴
②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赢得世界广泛认同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④中华文化要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红色资源承载着我国艰苦的革命历史,蕴含着厚重的革命文化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近年来,多个省份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保护立法”。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性立法,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推动形成革命文物、英烈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保护合力形成了高度共识。保护红色资源旨在(  )
①传承红色基因,从理想信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②奏响主旋律,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23年9月30日是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革命烈士陵园里朵朵鲜花寄托哀思,各地以形式多样的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在全社会传承浩然之气,凝聚勇往直前的奋进伟力。举办烈士纪念活动的意义在于(  )
①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文化交流
④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近年来,基于信任的移动互联社交方式蓬勃发展,人们很容易因传播者的亲友身份而轻信其转发的内容,以至于有些似是而非的“科学流言”广泛传播。这启示我们必须(  )
A.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B.提高道德修养
C.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4.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期间,某镇开展秋季村晚、送戏下乡、全民阅读、公益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该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  )
①发展文化产业,保障村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建设精神文明,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③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④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3年7月18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内容建设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次论坛以“思想耀亮时代 文明引领征途”为主题,嘉宾们交流前沿思想,分享实践经验,为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贡献智慧、凝聚共识。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意在(  )
①增强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各种文化需求
②推动理想信念建设,筑牢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③强化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④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筑牢民族文化自信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表达了(  )
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②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④要弘扬、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命脉。
山东广播电视台接连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超级语文课》《戏宇宙》《文物里的山东》《中国礼,中国乐》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创制基底,结合时下流行的综艺形式,着眼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准确认识,巧妙找到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切合点,以新时代的视听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相融相通,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再次焕发生机活力,深受年轻人追捧,好评如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此类文化节目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19届杭州亚运会遵循“杭州为主,全省共享”原则,让主办城市杭州和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5个协办城市均能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让百姓共享亚运成果,从2022年5月开始,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陆续向公众开放,目前已接待市民超千万人次。在建设过程中,对标北京冬奥会的有益经验,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目标要求,根据“杭州为主,全省共享,以运动员为中心、赛事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场馆”的原则,依托现代化科技发展成果,着眼长远,亚运场馆建设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这四个办赛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杭州在建设亚运场馆的过程中尽显中国式浪漫,“大小莲花”交相呼应,滨江馆的“小白碗”掩映其中,“化蝶”双馆展翅欲飞,“玉琮”馆建筑,是江浙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大赛场馆建设的经验,力争场馆建设兼具世界气息,又不误中国浪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杭州在亚运场馆建设过程中是如何推动文化发展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2023年7月,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在宁夏银川举行。来自19个阿拉伯国家的政要和67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智库媒体代表等现场参会。与会代表围绕“中阿文明交流:从古丝绸之路到新时代命运共同体”主题充分交流思想、广泛凝聚共识。对话会通过了《第四届中阿政党对话会落实全球文明倡议银川宣言》。阿方高度认可和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认为该倡议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支持,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持续动力,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相辉映,二者都是世界上古老、伟大文明的代表,都为人类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进口”的节日
在上海,年轻人以独特的风格重现万圣节。2023年10月31日的傍晚,夜色渐浓,在最热门的打卡地点巨鹿路,年轻coser(扮演者)穿着创意十足的服装走上街头,引人注目,现场气氛热烈:可爱的小精灵、威武的超级英雄……有的扮演打工人,调侃就业困难,淋漓尽致地演绎职场中的各种无奈。但也有一些年轻coser(扮演者)以恶搞博出位、博眼球为乐,扮演内容低俗,被警方直接带走。
近期,和上海万圣节相关的词条屡屡冲上热搜,评论区有网友评价如下:
(1)阐明你对“进口”节日的态度,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加以说明。
【我们的节日】
提起节日,我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烟花竞放,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饭桌旁,辞旧迎新。2023年“欢乐春节”在线上线下火热举办,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春节庆典、花车巡游、“新元贺岁古韵新春”庙会、“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和旅游展播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当地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送去新春祝福。“欢乐春节”举办22年来,逐步成为全球共庆共享的文化嘉年华,成为助力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桥梁,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人民读懂中国的窗口。
(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请以“春节: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写一篇发言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单元检测试卷(三)
(满分:100分)
选择题:第1~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古诗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劳动者的赞美与讴歌,既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又告诉我们幸福靠劳动来创造。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该诗词反映了当时经济状况
②诗词可以离开物化形式,呈现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③优秀文化能教化育人,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和指引
④诗词作为经济政治的派生物,独立于实践之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诗词不能独立于实践之外,文化都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诗词离不开物化的形式,②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2.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合理展开艺术创作,有血有肉地表现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形象,让观众伴随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体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酣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怅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影片中的唐诗一次次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这表明(  )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正确的能动的反映
②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④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①错误。影片中的唐诗一次次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没有体现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③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
3.“去码头整点薯条”是个图片梗。虽然表面上是两只海鸥的对话,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去码头上整点薯条,也就是为了生存吃饭而奔波忙碌,其实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从文化角度看,这说明(  )
①文化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
②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③人们还应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
④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表面上是两只海鸥的对话,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去码头上整点薯条,也就是为了生存吃饭而奔波忙碌,其实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说明文化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还应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①③符合题意。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没有体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④排除。
4.花器是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一大创新,让颁奖花束由简单的鲜花变成可以永久珍藏的浙江传统文化纪念品。其整体造型灵感来自中国南宋时期的官窑花觚,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制作而成,瓶口起伏的水纹取自浙江山水诗意的韵律之美,瓶口吉祥物造型以活泼欢快的姿态庆祝勇夺桂冠的胜利喜悦。这一首创(  )
①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③以物化的形式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④旨在促进文化交流趋同,满足世界人民各种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说法错误。这一首创旨在促进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交流趋同”,满足世界人民的文化需求,而不是满足“各种文化需求”,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5.“印者,信也。”中国印章篆刻有两千多年历史,被视为诚信凭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借助印章这个载体,孔府印阁把社区100多位老篆刻工匠聚在一起,对篆刻技艺进行开发式传承。这表明(  )
①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发展印信文化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守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
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
6.2023年10月24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各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利用红色资源、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等各类资源,通过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和各种纪念庆祝、民俗文化活动,通过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宪法宣誓等仪式礼仪,通过文艺作品、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各种平台载体等。材料说明(  )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必须大力发扬
②要融通中外不同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爱国主题教育
③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④要综合利用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发挥爱国精神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①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未涉及融通中外不同资源,②不符合题意。③④正确。
7.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于2023年10月22~28日举办,吉祥物“飞飞”(如图)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中“神鸟”的形象,她身上融合了杭州历史人文和科技创新,也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企盼,与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一脉相承,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吉祥物“飞飞”的设计根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神鸟”的形象
②吉祥物“飞飞”的设计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④要通过文化传播和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吉祥物“飞飞”的设计根源于社会实践,①说法错误。吉祥物“飞飞”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中“神鸟”的形象,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说法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8.根据英国版《赵氏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在中国20多座城市巡演,演出上百场。人们在剧中既看到了莎翁剧中常见的“鬼魂复仇”的情节,也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的道义与忠烈。该音乐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哈姆雷特》”。这表明(  )
A.文化的交流互鉴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
B.不同文化在博采众长中能够相互认同
C.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实现完全统一
D.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答案 A
解析 要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B说法错误。人们在剧中既看到了莎翁剧中常见的“鬼魂复仇”的情节,也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的道义与忠烈,这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可以实现统一,但“完全统一”说法错误,C排除。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D错误。A正确。
9.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传承中华文脉(  )
①能推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为中华文化添加新内涵
②要坚持胸怀天下,在对外开放中引进世界各国文化
③要在继承中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时代精神
④要立足国情,在对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传承中华文脉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但没有为中华文化添加新内涵,①错误。坚持胸怀天下,在对外开放中引进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有益成果,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10.人文亚运铭刻文化自信。伊朗裁判员尝试“中式砍价”极限拉扯、阿富汗运动员推广火罐针灸、孟加拉国体育记者体验汉服旅拍、泰国技术官员分享仙侠小说的武术招式……外国友人用自己的方式感受中国的风土文化、融入中国的生活圈。这些情境体现了(  )
①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文交流互鉴
②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赢得世界广泛认同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④中华文化要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但不能说“赢得世界广泛认同”,只能认同本民族文化,②表述错误。材料中是外国学习我国文化,不涉及我国学习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④不符合题意。
11.红色资源承载着我国艰苦的革命历史,蕴含着厚重的革命文化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近年来,多个省份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保护立法”。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性立法,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推动形成革命文物、英烈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保护合力形成了高度共识。保护红色资源旨在(  )
①传承红色基因,从理想信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②奏响主旋律,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但③不是保护红色资源的目的,排除。革命文物、英烈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的保护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涉及文化产业发展,④不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
1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23年9月30日是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革命烈士陵园里朵朵鲜花寄托哀思,各地以形式多样的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在全社会传承浩然之气,凝聚勇往直前的奋进伟力。举办烈士纪念活动的意义在于(  )
①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文化交流
④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举办烈士纪念活动没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③不选;革命文化不属于传统文化,举办烈士纪念活动不会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④不选。①②符合题意。
13.近年来,基于信任的移动互联社交方式蓬勃发展,人们很容易因传播者的亲友身份而轻信其转发的内容,以至于有些似是而非的“科学流言”广泛传播。这启示我们必须(  )
A.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B.提高道德修养
C.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答案 C
解析 “科学流言”不是腐朽文化,A不符合题意;“提高道德修养”对解决题中问题没有直接作用,B不选;应对“科学流言”应加强科学文化修养,C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体制改革,D不符合题意。
14.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期间,某镇开展秋季村晚、送戏下乡、全民阅读、公益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该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  )
①发展文化产业,保障村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建设精神文明,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③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④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不涉及文化产业发展,公益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属于发展文化事业,①错误。文化进村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是为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且“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表述不科学③排除。
15.2023年7月18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内容建设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次论坛以“思想耀亮时代 文明引领征途”为主题,嘉宾们交流前沿思想,分享实践经验,为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贡献智慧、凝聚共识。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意在(  )
①增强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各种文化需求
②推动理想信念建设,筑牢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③强化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④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筑牢民族文化自信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应该满足群众合理正当的文化需求,而不是满足其各种文化需求,①说法错误。民族文化自信根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表达了(  )
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②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④要弘扬、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团结就是力量”表达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①正确。“信心赛过黄金”表达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正确。③强调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命脉。
山东广播电视台接连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超级语文课》《戏宇宙》《文物里的山东》《中国礼,中国乐》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创制基底,结合时下流行的综艺形式,着眼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准确认识,巧妙找到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切合点,以新时代的视听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相融相通,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再次焕发生机活力,深受年轻人追捧,好评如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此类文化节目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答案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
(2)节目坚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类节目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19届杭州亚运会遵循“杭州为主,全省共享”原则,让主办城市杭州和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5个协办城市均能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让百姓共享亚运成果,从2022年5月开始,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陆续向公众开放,目前已接待市民超千万人次。在建设过程中,对标北京冬奥会的有益经验,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目标要求,根据“杭州为主,全省共享,以运动员为中心、赛事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场馆”的原则,依托现代化科技发展成果,着眼长远,亚运场馆建设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这四个办赛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杭州在建设亚运场馆的过程中尽显中国式浪漫,“大小莲花”交相呼应,滨江馆的“小白碗”掩映其中,“化蝶”双馆展翅欲飞,“玉琮”馆建筑,是江浙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大赛场馆建设的经验,力争场馆建设兼具世界气息,又不误中国浪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杭州在亚运场馆建设过程中是如何推动文化发展的。
答案 (1)推动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成为文化成果的最终享受者和受益者。杭州亚运场馆建设“还馆于民”,让百姓共享亚运红利。
(2)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杭州亚运场馆建设以杭州为主,在充分利用现有场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贯彻“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赛理念,推动体育事业和亚运文化发展。
(3)文化发展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杭州亚运场馆建设继承和弘扬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国外优秀文化资源,推动了优秀的杭州亚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2023年7月,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在宁夏银川举行。来自19个阿拉伯国家的政要和67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智库媒体代表等现场参会。与会代表围绕“中阿文明交流:从古丝绸之路到新时代命运共同体”主题充分交流思想、广泛凝聚共识。对话会通过了《第四届中阿政党对话会落实全球文明倡议银川宣言》。阿方高度认可和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认为该倡议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支持,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持续动力,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相辉映,二者都是世界上古老、伟大文明的代表,都为人类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答案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交流对中阿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中阿国际文化交流有利于中阿艺术文化融汇互通,推动中阿文化艺术领域的融合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中阿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交融,有利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丰富和繁荣中阿文化和世界文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进口”的节日
在上海,年轻人以独特的风格重现万圣节。2023年10月31日的傍晚,夜色渐浓,在最热门的打卡地点巨鹿路,年轻coser(扮演者)穿着创意十足的服装走上街头,引人注目,现场气氛热烈:可爱的小精灵、威武的超级英雄……有的扮演打工人,调侃就业困难,淋漓尽致地演绎职场中的各种无奈。但也有一些年轻coser(扮演者)以恶搞博出位、博眼球为乐,扮演内容低俗,被警方直接带走。
近期,和上海万圣节相关的词条屡屡冲上热搜,评论区有网友评价如下:
(1)阐明你对“进口”节日的态度,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加以说明。(8分)
【我们的节日】
提起节日,我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烟花竞放,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饭桌旁,辞旧迎新。2023年“欢乐春节”在线上线下火热举办,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春节庆典、花车巡游、“新元贺岁古韵新春”庙会、“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和旅游展播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当地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送去新春祝福。“欢乐春节”举办22年来,逐步成为全球共庆共享的文化嘉年华,成为助力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桥梁,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人民读懂中国的窗口。
(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请以“春节: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写一篇发言提纲。(8分)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答案 (1)观点:包容,但不可放纵。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融通不同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国外优秀文化资源,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上海年轻人以独特的风格重现万圣节,体现年轻人的创意,可以满足其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文化的交流互鉴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对不和谐的现象,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引导,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注重自我约束。
(2)示例:春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挖掘春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开展庙会、趣味游园、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繁荣传统节日文化,让人们近距离接触、体验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移风易俗,倡导春节现代文明新风尚。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春节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为春节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春节走向世界。开展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各种庆祝活动,提升春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春节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增强民族凝聚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