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4张PPT)小学阅读与写作·六年级主题三 红色记忆阅读目标 体会文章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整体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增加深度,突出重点;“面”顾全大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简而言之,它的表现形式大致为:1.概括+具体;2.整体+局部;3.一般+个别。 一个苹果张计法黄昏的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我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但我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一千五百米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递给了他。小李接过苹果,向周围一看,转手递给了伤员小蓝。小蓝嘴唇干得发紫,他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连长,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说:“同志们,为了胜利,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小口,把苹果传给小李。小李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小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我刚想命令大家把苹果吃掉,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泪。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1. 练基础 从短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我们”在防炮洞里非常缺水?请列举三条。① ② 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通往后方的一千五百米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③ 小蓝嘴唇干得发紫。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通过“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可知,防炮洞里非常缺水,“我们”都没有水喝。通过“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一千五百米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可知洞外水源很难找,导致防炮洞里非常缺水。通过“小蓝嘴唇干得发紫”可知,小蓝已经由于严重缺水嘴巴发紫,可见防炮洞里非常缺水。2. 提能力 短文围绕“ ”的场面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描写,其中的“点”指的是 ;“面”指的是 。▲吃一个苹果战士们互相让苹果的表现大家互相传递苹果▲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文本可知,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带来了一个苹果,大家都不想独占这一个苹果,而是想让给另外的需要它的人,最后大家一人吃了一小口苹果。所以短文是围绕“吃一个苹果 ”的场面行了点面结合的描写。其中的“点”指的是战士们你让我,我让你的表现,“面”指的是大家都在互相传递苹果。3. 拓思维 大家都把一个苹果传来传去的主要原因是( A )A. 战士们心中想的都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B. “我”起了带头作用,在只有一个苹果的时候,“我”把苹果让给了步话机员小李。C. 在“我”的谦让下,谁都不好意思吃这苹果了。D. 战斗快要结束了,这种缺水的日子也快要结束了。A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文本可知,大家都不想独占这一个苹果,而是想让给另外的需要它的人。所以大家都把一个苹果传来传去的主要原因是:战士们心中想的都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故选A。挥手之间(节选)用时: 分钟得分: 分/18分星级:阅读素养:家国情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①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停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②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嘴角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他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一直朝停在前面的飞机走去。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③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④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有删改)【注】 本文写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机场与前来送别的军民挥手告别的场景。1. 练基础 根据文章内容给下列场面描写排序: → → → 。其中重点描写的场面是 和 。(填序号)(6分)①登机挥手 ②握手道别 ③主席到场 ④机场气氛【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④③②①①②【点拨】本文描写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机场与前来送别的军民挥手告别的场景。按照每段的内容逐一排序。短文第一自然段介绍机场的气氛。第二自然段描写主席到场的场面。第三、四自然段描写毛主席和人们握手道别的场面。第五至八自然段描写毛主席登机挥手的场面。据此分析场面描写的顺序,按照篇幅内容较多的段落可知重点描写的场面是“握手道别”和“登机挥手”。2. 提能力 读第三、四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握手道别”这一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考点】本题考查点面结合及其作用。▲先写机场上人群涌动的“面”,再写毛主席点头、微笑、握手、挥手的“点”。这样写,不仅表现了群众对毛主席的担心和敬佩,还写出了毛主席从容不迫的气概。【点拨】这两个自然段中描写机场上人群涌动的场景是“面”,写毛主席点头、微笑、握手、挥手是“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时,可从表现群众对毛主席的情感和毛主席的气概等角度分析作答。得分点:指出描写方法1分,分析好处2分,共3分。3. 提能力 品读文中画“ ”的句子,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C )A. 这四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 ①④两句主要通过描写人们的动作,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热爱之情。C. ②③两句主要通过描写人们的心情,表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依恋之情。D. ①③④句都属于场面描写。C【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品析。【点拨】结合画线句子分析,文中共有四组画线句子,四句话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①③④句描写了人群整体的动作,属于场面描写;②句描写了人们当时一种汹涌澎湃的心情,属于心理描写,故选C。4. 培素养 用“ ”画出毛主席在飞机舱口向大家挥手这一细节描写,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分) 示例: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在历史转折的时刻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精神面貌,以及为国家、为人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点拨】可以直接定位到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筛选毛主席在飞机舱口向大家挥手的细节描写,根据毛主席在这特殊时刻的精神面貌和大无畏精神进行分析体会。得分点:画出句子1分,谈感受2分,共3分。【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筛选和主题情感的体会。 示例:1964年,为了让日夜操劳的毛主席能有个休息的地方,中央机关背着他在京西玉泉山盖了一栋小楼,让他在工作之余能去度度周末。毛主席知道后很不高兴,对工作人员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反对奢侈腐化,以权谋私,谋求制度和政策以外的特殊待遇。因为干部政治和生活搞特殊化,不仅是为政不廉的表现,也是一种腐化现象。”5. 以读促写 找一找有关毛主席的其他小故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则讲给同学们听。(3分) 工作人员说:“房子已经盖好了,您还是去住吧。”毛主席又说:“要我去住可以,一是盖房子的建设费要从我的稿费中出,二是必须先让警卫战士去住。”无奈,机关领导只好安排警卫战士们先轮流去住。【考点】本题考查思维扩展能力【点拨】叙述明晰,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即可。陈化成血战吴淞口用时: 分钟得分: 分/15分星级:阅读素养:报国1842年6月,英国舰队来到长江口,准备大举进犯。陈化成把全体官兵召集在一起,严肃地说:“人生在世,总有一死,为国捐躯,死了也值得。英国人倚仗的无非是大炮,我们也可以用大炮来对付他们。只要我们勇敢作战,就一定能够取胜!”士兵们听了,心情激动,都表示要同侵略者决一死战。6月16日,天刚亮,英国舰队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停地猛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战争最激烈时,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炮战持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4艘,打死、打伤侵略者三百多人。6月16日,天刚亮,英国舰队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停地猛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战争最激烈时,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正当英国侵略者乱成一团时,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被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脱逃,引起全军大乱。敌人趁机从宝山一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在.这.危.急.时.刻.,部将请陈化成迅速撤离炮台。陈化成仰望青天,豪迈地说:“奉命御贼,有进无退,我将以死报国。”他拔出佩刀,带领士兵与爬上炮台的敌人肉搏。搏斗中,陈化成挥着战刀,怒吼着向敌人砍去。在杀死几个敌人后,陈化成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炮台上。1. 练基础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腹背受敌”: 。(2分)【考点】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点拨】结合“敌人趁机从宝山一带登陆”可知,“腹背受敌”的意思是:前面和后面都受到了敌人的攻击。前面和后面都受到敌人的攻击2. 提能力 短文中的加点部分“在这危急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刻?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2分)正当英国侵略者乱成一团时,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被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脱逃,引起全军大乱。敌人趁机从宝山一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在.这.危.急.时.刻.,部将请陈化成迅速撤离炮台。陈化成仰望青天,豪迈地说:“奉命御贼,有进无退,我将以死报国。”他拔出佩刀,带领士兵与爬上炮台的敌人肉搏。搏斗中,陈化成挥着战刀,怒吼着向敌人砍去。在杀死几个敌人后,陈化成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炮台上。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被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脱逃,引起全军大乱。敌人趁机从宝山一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考点】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点拨】结合“正当英国侵略者乱成一团时,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被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脱逃,引起全军大乱。敌人趁机从宝山一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可知,这个危急时刻是指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临阵脱逃,敌人趁机从宝山一带登陆,致使陈化成腹背受敌。3. 拓思维 短文描写陈化成时,主要是抓住他的 、 进行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陈化成 、 、 的精神。(5分)【考点】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赏析。语言动作热爱祖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点拨】结合“人生在世,总有一死,为国捐躯,死了也值得。英国人倚仗的无非是大炮,我们也可以用大炮来对付他们。只要我们勇敢作战,就一定能够取胜!”“奉命御贼,有进无退,我将以死报国。”是对陈化成的语言描写。“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他拔出佩刀,带领士兵与爬上炮台的敌人肉搏。搏斗中,陈化成挥着战刀,怒吼着向敌人砍去”是对陈化成的动作描写。通过对陈化成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战场之上,陈化成的作战勇猛,悍不畏死,这是一种热爱家国,不怕牺牲和身先士卒的精神。4. 提能力 在第二自然段中用“ ”画出“面”的描写,用“ ”画出“点”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点面结合,富有画面感,更能体现战争的惨烈和陈化成的英勇顽强。6月16日,天刚亮,英国舰队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停地猛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战争最激烈时,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炮战持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4艘,打死、打伤侵略者三百多人。6月16日,天刚亮,英国舰队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停地猛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战争最激烈时,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赏析。【点拨】将“点”与“面”的描写在原文中画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即可。这样写让读者更有画面感,更能体现战争的惨烈和陈化成的英勇顽强。得分点:画出句子,每句1分,分析作用1分,共3分。5. 以读促写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革命英雄奔赴战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誓死保卫祖国。请你写出三个赞美英雄的成语。(3分) 【考点】本题考查课外拓展能力。【点拨】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的成语,不要有错字。视死如归碧血丹心奋不顾身翻越大雪山(节选)用时: 分钟得分: 分/12分星级:阅读素养:战友情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在中央纵队的行列中,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患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患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山。”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他就昏迷过去了。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1. 提能力 短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描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场面,其中对 的描写,属于“面”的描写;对 和 的描写,属于“点”的描写。(3分)▲【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辨析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点拨】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章首先叙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是属于“面”的描写,而战士江良兰的牺牲和指导员背着昏迷的战友翻雪山属于“点”的描写。得分点:每空1分,共3分。天气很冷,战士们互相搀扶,艰难前行战士江良兰倒地牺牲连指导员帮助战友▲2. 拓思维 阅读短文第一自然段,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中,可以体会到 ;从“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再也起不来了”中,可以体会到 。(2分)【考点】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雪山上气温冷到极点,环境十分恶劣战士们行进十分困难,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点拨】从“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可知,此时的天气是风雪天气,山风很大,因此“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从“浑身哆嗦,牙齿打颤”可知,雪山上的气温极低,环境非常恶劣。从“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再也起不来了”可知,由于环境恶劣,战士们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得分点:每空1分,共2分。3. 练基础 短文中对连指导员的刻画运用了 、 、 描写,突出了他 的形象。(4分)【考点】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关心战友,顽强不屈【点拨】由句子“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山。’”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从“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可知,这一句话是指导员心里想的内容,故运用了心理描写。从“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可知,这是对指导员关心战士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从这些对指导员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关心战友,从不轻言放弃的一个人,突出了他顽强不屈的品质。得分点:每空1分,共4分。4. 以读促写 请展开想象,试着把第六自然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点拨】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即可,注意语句要通顺。示例:路更难走了,右边是陡峭的悬崖,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悬崖。指导员小心翼翼地一脚一脚踩稳了,才敢迈下一步。经过艰难的攀登, 他们终于爬到了山顶。左权的英雄事迹用时: 分钟得分: 分/ 22分22分星级:阅读素养:舍身为国左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左权多次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和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他学习刻苦,精于钻研,人们对他非常尊敬。1942年5月,日军纠集三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连日开会研究对策。一切部署完毕,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危险,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他心里不仅想着八路军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的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有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合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步。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指挥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虽然敌情严重,但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围,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声音更加嘶哑了,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火力更加凶猛了。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家卧倒。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过早地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批准,1942年9月18日,左权将军牺牲地所在的辽县党政军民等五千余人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1. 练基础 第二自然段中“对比悬殊”的意思是 。(2分)【考点】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点拨】从“日军纠集三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可知,“对比悬殊”在文中的意思是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很大。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很大2. 提能力 对“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是(3分)( A )A. 敌人很强大,无法战胜。 B. 我方兵力少,抵挡敌军非常吃力。C. 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D. 左权同志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全。【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点拨】联系上文可知,“十分吃紧”的意思是我方兵力少,抵挡敌军非常吃力,从中可以看出左权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把群众的安危放在了第一位。故选A。A3. 拓思维 对画“ ”部分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D )A. 左权将军身先士卒,英勇无畏。B. 左权将军的指挥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C. 左权将军在危急时刻从容镇定,临危不惧。D. 当时已经没有其他的将士能指挥突围了。【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点拨】从“从容地指挥队伍”可知,左权将军从容镇定、临危不惧,他的指挥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故选D。D4. 提能力 对短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A. 人们隆重纪念左权将军。B. 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C. 辽县党政军民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D. 辽县为什么改名。【考点】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点拨】从“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可知, 短文最后一段内容主要写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B5. 提能力 第四自然段中的“极度危险的处境”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2分)【考点】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点拨】“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一句描写了极度危险的处境。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的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6. 提能力 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3分)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拨】文章记叙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和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赞扬了他心怀群众、沉着从容、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主要写了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左权将军不顾危险,在指挥队伍突围的过程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7. 培素养 短文既概括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3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这里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左权将军在危难时刻心怀群众、智勇双全的伟大形象。【点拨】短文既概括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这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左权将军在危难时刻心怀群众、智勇双全的伟大形象。据此作答即可。得分点:指出写作手法1分,分析作用2分,共3分。8. 以读促写 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你想对我们的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不少于60字)(3分) 示例: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考点】结合题目要求表达自己的感想,感情真挚,言之有理即可。卢沟桥烽火(节选)用时: 分钟得分: 分/20分星级:阅读素养:爱国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选自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课文)1. 练基础 1937年7月7日哪支军队偷偷向卢沟桥摸来?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A. 日本军队 B. 中国士兵C. 日本军官 D. 国民党军队【考点】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点拨】由“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可知,1937年7月7日向卢沟桥摸来的军队是日本军队。故选A。A2. 练基础 选文的记叙顺序是(3分)( B )A. 方位顺序 B. 时间顺序C. 逻辑顺序 D. 事情发展顺序【考点】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点拨】由文章中“1937年7月7日”“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可知,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故选B。B3. 提能力 下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D )A. 气势汹汹 B. 鬼哭狼嚎C. 狼狈而逃 D. 严词拒绝【考点】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类。D【点拨】A. 气势汹汹:形容态度或声势十分凶猛。B. 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C. 狼狈而逃:形容仓皇逃跑时不堪丑态的形象。贬义词,多指敌人逃跑。D. 严词拒绝:指用严厉的语言、语气加以拒绝。“气势汹汹、鬼哭狼嚎、狼狈而逃”是形容日本军官的词语,“严词拒绝”是形容中国士兵的词语。故选D。4. 培素养 读文中画线的语句,体会中国守军的精神,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 同仇敌忾 B. 英勇善战C. 蓄谋已久 D. 顽强不屈【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C【点拨】句子“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运用了动作描写,由“举起”“冒着”“冲出”“砍去”这些动词可以看出中国士兵同仇敌忾、英勇善战、顽强不屈的精神;句子“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中国士兵不畏强敌、誓死卫国的精神。C项“蓄谋已久”意思是对某件事情等待、谋划了很长时间。(多含有贬义)不能用来形容中国守军的精神。故选C。5. 拓思维 同样是写攻打卢沟桥,作者写敌人和中国守军时分别用“偷偷地”和“悄悄地”来形容,请联系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不同表达效果。(3分) 作者把敌人与中国守军进行对比,突出了敌人的狡猾与中国守军的机智。写敌人用“偷偷地”写出了敌人的奸诈狡猾。突出了作者对敌人的厌恶。写中国守军时用“悄悄地”体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善战,潜踪掩迹,智勇双全。突出了作者内心的自豪。【考点】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点拨】“偷偷地”让我们联想起词语“偷偷摸摸”,形容瞒着别人做事,不敢让别人知道,是贬义词。讽刺了日本侵略者有预谋、有准备的侵略行径。“悄悄地”写出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抗,潜踪掩迹,智勇双全,和敌人斗争的场面,是褒义词。6. 提能力 短文既关注了日寇人物群体这个“面”,也写了一个日本军官的表现这个“点”,请从文中分别摘录一个句子,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1)写“点”的句子: (2)写“面”的句子: ▲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3)这样写的好处: 【考点】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战争的场面,突出了日本军官的狡猾和蛮横无理,体现了作者对日寇的厌恶之情。【点拨】短文中既关注了日寇人物群体,如: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也写了一个日本军官的表现,如: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战争的场面,突出了日本军官的狡猾和蛮横无理,体现了作者对日寇的厌恶之情。得分点:每小题1分,共3分。7. 以读促写 正是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为此班级以“向革命英雄学习”为主题开一次班会,想一想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为什么?(3分)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点拨】结合班会主题,选择最敬佩的一位英雄展开描写。示例:我最敬佩的英雄是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面对的是全副武装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可我们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没有因此而畏惧,他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硬是把美军打回了三八线。在战斗中,面对敌人的暗堡,黄继光烈士以血肉之躯堵枪眼,为部队前进打开了通道。写作目标 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记一次活动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次活动展开作文,同时要学会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活动可以是紧张热闹的运动会,精彩纷呈的节日会演,针锋相对的辩论赛,讨价还价的跳蚤市场等。总之,习作要围绕“活动的特点”来展开,写清楚活动的过程,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场面,既要关注整个场景,又要注意个别人物的表现,要写出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并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参加的是什么活动。正文:写“面”可以描写参加活动时的环境、场面,渲染气氛,烘托此刻的心情;写“点”可以刻画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那些镜头,用上人物细节描写,例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者修辞手法,将人物的表现描写得更形象生动。适时插入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结尾:活动最后,整个场面和大家的表现是怎样的,总结自己对本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点题。校园活动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请选择一次活动写下来。要求:写清楚活动的过程,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场面,既要关注整个场景,又要注意同学们的表现,要写出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并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书写工整,500字左右。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