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三 红色记忆 阅读与写作指导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主题三 红色记忆 阅读与写作指导课件

资源简介

(共94张PPT)
小学阅读与写作·六年级
主题三 红色记忆
阅读目标 体会文章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的
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整体叙述或
概括性描写。“点”增加深度,突出重点;“面”顾全大局,
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
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简而言之,它的表现形式大致为:1.
概括+具体;2.整体+局部;3.一般+个别。
 一个苹果
张计法
黄昏的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
炮洞,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
我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半路上捡到的。连
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但我对他说:“你太辛苦
了,还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
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一千五百米之内,是一滴水
也找不着的。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
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递
给了他。
小李接过苹果,向周围一看,转手递给了伤员小蓝。
小蓝嘴唇干得发紫,他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
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
给了我。
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
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
小蓝。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说:“同志们,为了胜利,
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小口,把苹果传给小
李。小李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小口,
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
下大半个。
“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我刚想命令大家把苹果吃掉,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
静。我看见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
的同志也都在擦眼泪。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
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激动
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1. 练基础 从短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我们”在防炮洞里非
常缺水?请列举三条。


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
通往后方的一千五百米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小蓝嘴唇干得发紫。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通过“我们已经几天没喝
过一口水”可知,防炮洞里非常缺水,“我们”都没有水喝。
通过“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一千五百米之内,是一滴水
也找不着的”可知洞外水源很难找,导致防炮洞里非常缺水。
通过“小蓝嘴唇干得发紫”可知,小蓝已经由于严重缺水嘴巴
发紫,可见防炮洞里非常缺水。
2. 提能力 短文围绕“ ”的场面进行了点面结合
的描写,其中的“点”指的是 ;
“面”指的是 。▲
吃一个苹果
战士们互相让苹果的表现
大家互相传递苹果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文本可知,五连
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带来了一个苹果,大家都不想独占这一
个苹果,而是想让给另外的需要它的人,最后大家一人吃了一
小口苹果。所以短文是围绕“吃一个苹果 ”的场面行了点面结
合的描写。其中的“点”指的是战士们你让我,我让你的表
现,“面”指的是大家都在互相传递苹果。
3. 拓思维 大家都把一个苹果传来传去的主要原因是( A )
A. 战士们心中想的都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
B. “我”起了带头作用,在只有一个苹果的时候,“我”把苹
果让给了步话机员小李。
C. 在“我”的谦让下,谁都不好意思吃这苹果了。
D. 战斗快要结束了,这种缺水的日子也快要结束了。
A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文本可知,大家
都不想独占这一个苹果,而是想让给另外的需要它的人。所以
大家都把一个苹果传来传去的主要原因是:战士们心中想的都
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故选A。
挥手之间(节选)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18分
星级:
阅读素养:家国情
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
机场驶来。①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
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停住,车门打开
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
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
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
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
离我们远去了。
②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
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慈
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
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嘴角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
人们点了点头。
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
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
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他又停下来,望
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一直朝停在前面的
飞机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
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
的梯子。
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
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
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③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
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
慰,像是鼓励。④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
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
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
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
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
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有删改)
【注】 本文写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机
场与前来送别的军民挥手告别的场景。
1. 练基础 根据文章内容给下列场面描写排
序: → → → 。其中重点描写的场面
是 和 。(填序号)(6分)
①登机挥手 ②握手道别 ③主席到场 ④机场气氛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点拨】本文描写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机场与前来送别的军民挥
手告别的场景。按照每段的内容逐一排序。短文第一自然段介
绍机场的气氛。第二自然段描写主席到场的场面。第三、四自
然段描写毛主席和人们握手道别的场面。第五至八自然段描写
毛主席登机挥手的场面。据此分析场面描写的顺序,按照篇幅
内容较多的段落可知重点描写的场面是“握手道别”和“登机
挥手”。
2. 提能力 读第三、四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是怎样运用点面结
合的方法描写“握手道别”这一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考点】本题考查点面结合及其作用。

先写机场上人群涌动的“面”,再写毛主席点头、微笑、握
手、挥手的“点”。这样写,不仅表现了群众对毛主席的担心
和敬佩,还写出了毛主席从容不迫的气概。
【点拨】这两个自然段中描写机场上人群涌动的场景是
“面”,写毛主席点头、微笑、握手、挥手是“点”;分析这
样写的好处时,可从表现群众对毛主席的情感和毛主席的气概
等角度分析作答。
得分点:指出描写方法1分,分析好处2分,共3分。
3. 提能力 品读文中画“   ”的句子,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C )
A. 这四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①④两句主要通过描写人们的动作,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毛
主席的无限敬仰、热爱之情。
C. ②③两句主要通过描写人们的心情,表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
无限依恋之情。
D. ①③④句都属于场面描写。
C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品析。
【点拨】结合画线句子分析,文中共有四组画线句子,四句话
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①③④句描写了人群整体的动
作,属于场面描写;②句描写了人们当时一种汹涌澎湃的心
情,属于心理描写,故选C。
4. 培素养 用“   ”画出毛主席在飞机舱口向大家挥手这一细
节描写,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分)



示例: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在历史转折的时刻从容不迫、胸有成
竹的精神面貌,以及为国家、为人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
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
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
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
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
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
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点拨】可以直接定位到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筛选毛主席在飞
机舱口向大家挥手的细节描写,根据毛主席在这特殊时刻的精
神面貌和大无畏精神进行分析体会。
得分点:画出句子1分,谈感受2分,共3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筛选和主题情感的体会。






示例:1964年,为了让日夜操劳的毛主席能有个休息的地方,
中央机关背着他在京西玉泉山盖了一栋小楼,让他在工作之余
能去度度周末。毛主席知道后很不高兴,对工作人员说:“历
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反对奢侈腐化,以权谋
私,谋求制度和政策以外的特殊待遇。因为干部政治和生活搞
特殊化,不仅是为政不廉的表现,也是一种腐化现象。”
5. 以读促写 找一找有关毛主席的其他小故事,选择你最喜欢的
一则讲给同学们听。(3分)




工作人员说:“房子已经盖好了,您还是去住吧。”毛主席又
说:“要我去住可以,一是盖房子的建设费要从我的稿费中出,
二是必须先让警卫战士去住。”无奈,机关领导只好安排警卫
战士们先轮流去住。
【考点】本题考查思维扩展能力
【点拨】叙述明晰,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陈化成血战吴淞口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15分
星级:
阅读素养:报国
1842年6月,英国舰队来到长江口,准备大举进犯。陈化成
把全体官兵召集在一起,严肃地说:“人生在世,总有一死,
为国捐躯,死了也值得。英国人倚仗的无非是大炮,我们也可
以用大炮来对付他们。只要我们勇敢作战,就一定能够取
胜!”士兵们听了,心情激动,都表示要同侵略者决一死战。
6月16日,天刚亮,英国舰队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
停地猛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战争最激烈时,
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炮战持
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4艘,打死、打伤侵略
者三百多人。
6月16日,天刚亮,英国舰队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
停地猛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战争最激烈时,
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
正当英国侵略者乱成一团时,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被
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脱逃,引起全军大乱。敌人趁机从宝山一
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在.这.危.急.时.刻.,部将请陈化成迅
速撤离炮台。陈化成仰望青天,豪迈地说:“奉命御贼,有进
无退,我将以死报国。”他拔出佩刀,带领士兵与爬上炮台的
敌人肉搏。搏斗中,陈化成挥着战刀,怒吼着向敌人砍去。在
杀死几个敌人后,陈化成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炮台上。
1. 练基础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腹背受敌”:
。(2分)
【考点】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点拨】结合“敌人趁机从宝山一带登陆”可知,“腹背受
敌”的意思是:前面和后面都受到了敌人的攻击。
前面和后面
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2. 提能力 短文中的加点部分“在这危急时刻”指的是什么时
刻?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2分)
正当英国侵略者乱成一团时,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被
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脱逃,引起全军大乱。敌人趁机从宝山一
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在.这.危.急.时.刻.,部将请陈化成迅
速撤离炮台。陈化成仰望青天,豪迈地说:“奉命御贼,有进
无退,我将以死报国。”他拔出佩刀,带领士兵与爬上炮台的
敌人肉搏。搏斗中,陈化成挥着战刀,怒吼着向敌人砍去。在
杀死几个敌人后,陈化成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炮台上。
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被
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脱逃,引起全军大乱。敌人趁机从宝山一
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
【考点】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点拨】结合“正当英国侵略者乱成一团时,驻守宝山的两江
总督牛鉴被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脱逃,引起全军大乱。敌人趁
机从宝山一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可知,这个危急时刻
是指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临阵脱逃,敌人趁机从宝山一带
登陆,致使陈化成腹背受敌。
3. 拓思维 短文描写陈化成时,主要是抓住他的 、
进行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陈化成
、 、 的精神。(5分)
【考点】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赏析。
语言


热爱
祖国
视死如归
宁死不屈
【点拨】结合“人生在世,总有一死,为国捐躯,死了也值
得。英国人倚仗的无非是大炮,我们也可以用大炮来对付他
们。只要我们勇敢作战,就一定能够取胜!”“奉命御贼,有
进无退,我将以死报国。”是对陈化成的语言描写。“陈化成
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他拔出佩
刀,带领士兵与爬上炮台的敌人肉搏。搏斗中,陈化成挥着战
刀,怒吼着向敌人砍去”是对陈化成的动作描写。通过对陈化
成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战场之上,陈化成的作战勇猛,
悍不畏死,这是一种热爱家国,不怕牺牲和身先士卒的精神。
4. 提能力 在第二自然段中用“   ”画出“面”的描写,用
“   ”画出“点”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点面结合,富有画面感,更能体现战争的惨烈和陈化成的英勇
顽强。
6月16日,天刚亮,英国舰队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
停地猛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战争最激烈时,
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炮战持
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4艘,打死、打伤侵略
者三百多人。
6月16日,天刚亮,英国舰队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
停地猛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战争最激烈时,
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
【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赏析。
【点拨】将“点”与“面”的描写在原文中画出来,并分析其
作用即可。这样写让读者更有画面感,更能体现战争的惨烈和
陈化成的英勇顽强。
得分点:画出句子,每句1分,分析作用1分,共3分。
5. 以读促写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革命英雄奔赴战场,他们
不顾个人安危,誓死保卫祖国。请你写出三个赞美英雄的成
语。(3分)
   
【考点】本题考查课外拓展能力。
【点拨】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的成语,不要有错字。
视死如归
碧血丹心
奋不顾身
翻越大雪山(节选)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12分
星级:
阅读素养:战友情
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
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
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
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
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
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
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在中央纵队的行列中,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
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
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
起来。
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
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
冻,那个患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
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一阵猛
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患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
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
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
要管我了!”
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
山。”
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
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他就昏迷过
去了。
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
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
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
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1. 提能力 短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描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时
的场面,其中对 的
描写,属于“面”的描写;对 和
的描写,属于“点”的描写。(3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辨析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拨】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章首先叙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
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是属于“面”的描写,而战士江良兰的牺
牲和指导员背着昏迷的战友翻雪山属于“点”的描写。
得分点:每空1分,共3分。
天气很冷,战士们互相搀扶,艰难前行
战士江良兰倒地牺牲

指导员帮助战友

2. 拓思维 阅读短文第一自然段,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
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中,可以体会到
;从“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谁要
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再也起不来了”中,可以体会到
。(2分)
【考点】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雪山上气温冷
到极点,环境十分恶劣
战士
们行进十分困难,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点拨】从“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
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
可知,此时的天气是风雪天气,山风很大,因此“身上像被无
数把尖刀割着”,从“浑身哆嗦,牙齿打颤”可知,雪山上的
气温极低,环境非常恶劣。从“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
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
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再也起不来了”可
知,由于环境恶劣,战士们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并且随时都
有生命危险。
得分点:每空1分,共2分。
3. 练基础 短文中对连指导员的刻画运用了 、
、 描写,突出了他 的形
象。(4分)
【考点】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动作


心理
关心战友,顽强不屈
【点拨】由句子“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
一起翻过雪山。’”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从“指导员望着茫
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
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可知,这一句话是指
导员心里想的内容,故运用了心理描写。从“指导员脱下自己
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
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可知,这是对指导员关心战
士的一系列动作描写。
从这些对指导员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关心战友,从不轻
言放弃的一个人,突出了他顽强不屈的品质。
得分点:每空1分,共4分。
4. 以读促写 请展开想象,试着把第六自然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补充完整。(3分)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点拨】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即
可,注意语句要通顺。
示例:路更难走了,右边是陡峭的悬崖,只要一不小心,就会
掉下悬崖。指导员小心翼翼地一脚一脚踩稳了,才敢迈下一
步。经过艰难的攀登, 他们终于爬到了山顶。
左权的英雄事迹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 22分22分
星级:
阅读素养:舍身为国
左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左权多次指挥战斗并取得
胜利,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和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他学
习刻苦,精于钻研,人们对他非常尊敬。
1942年5月,日军纠集三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
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
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连日开会研究对策。一切部署完毕,
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
全转移,左权不顾危险,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
他心里不仅想着八路军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
的安危。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
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
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
下山去。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
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
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的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
一边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
有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合围圈里
的大批战友,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步。左权急了,以强
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
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大队
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
力指挥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
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
虽然敌情严重,但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
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
了。”
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围,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
声音更加嘶哑了,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
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
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火力更加凶猛
了。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
家卧倒。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
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
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过早地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经晋冀鲁豫边
区政府的批准,1942年9月18日,左权将军牺牲地所在的辽县党
政军民等五千余人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从此,辽县改名为左
权县。
1. 练基础 第二自然段中“对比悬殊”的意思是
。(2分)
【考点】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点拨】从“日军纠集三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
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可知,“对比悬殊”在文中的意思
是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很大。
敌我双方的兵
力相差很大
2. 提能力 对“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
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这句话理解不恰
当的是(3分)( A )
A. 敌人很强大,无法战胜。 B. 我方兵力少,抵挡敌
军非常吃力。
C. 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D. 左权同志丝毫不顾及
自己的安全。
【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点拨】联系上文可知,“十分吃紧”的意思是我方兵力少,
抵挡敌军非常吃力,从中可以看出左权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把
群众的安危放在了第一位。故选A。
A
3. 拓思维 对画“   ”部分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D )
A. 左权将军身先士卒,英勇无畏。
B. 左权将军的指挥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C. 左权将军在危急时刻从容镇定,临危不惧。
D. 当时已经没有其他的将士能指挥突围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拨】从“从容地指挥队伍”可知,左权将军从容镇定、临
危不惧,他的指挥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故选D。
D
4. 提能力 对短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
A. 人们隆重纪念左权将军。
B. 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C. 辽县党政军民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
D. 辽县为什么改名。
【考点】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
【点拨】从“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可知, 短文最后一段
内容主要写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B
5. 提能力 第四自然段中的“极度危险的处境”指的是什么?用
“   ”画出相关语句。(2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
【点拨】“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
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
极大的混乱和恐慌。”一句描写了极度危险的处境。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
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
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的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
一边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
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
混乱和恐慌。
6. 提能力 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3分)




【考点】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点拨】文章记叙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和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
程,赞扬了他心怀群众、沉着从容、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
本文主要写了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
“扫荡”,左权将军不顾危险,在指挥队伍突围的过程
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
县改名为左权县。
7. 培素养 短文既概括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
突围的过程,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3
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这里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突出了左权将军在危难时刻心怀
群众、智勇双全的伟大形象。
【点拨】短文既概括了人们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
突围的过程,这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左权将军在
危难时刻心怀群众、智勇双全的伟大形象。据此作答即可。
得分点:指出写作手法1分,分析作用2分,共3分。
8. 以读促写 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
血换来的,你想对我们的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不少于60字)(3分)






示例: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正是
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
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懂得
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爱自己,更要爱祖
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考点】结合题目要求表达自己的感想,感情真挚,言之有理
即可。
卢沟桥烽火(节选)
用时:   分钟
得分:   分/20分
星级:
阅读素养:爱国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
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
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
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
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
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
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
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
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
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
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
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
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
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
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
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
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
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
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
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
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选自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课文)
1. 练基础 1937年7月7日哪支军队偷偷向卢沟桥摸来?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 日本军队 B. 中国士兵
C. 日本军官 D. 国民党军队
【考点】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点拨】由“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
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可知,1937年7
月7日向卢沟桥摸来的军队是日本军队。故选A。
A
2. 练基础 选文的记叙顺序是(3分)( B )
A. 方位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事情发展顺序
【考点】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
【点拨】由文章中“1937年7月7日”“第二天凌晨”“当天晚
上”可知,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故选B。
B
3. 提能力 下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D )
A. 气势汹汹 B. 鬼哭狼嚎
C. 狼狈而逃 D. 严词拒绝
【考点】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类。
D
【点拨】A. 气势汹汹:形容态度或声势十分凶猛。B. 鬼哭狼
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C. 狼狈而逃:形容仓皇逃跑时
不堪丑态的形象。贬义词,多指敌人逃跑。D. 严词拒绝:指用
严厉的语言、语气加以拒绝。“气势汹汹、鬼哭狼嚎、狼狈而
逃”是形容日本军官的词语,“严词拒绝”是形容中国士兵的
词语。故选D。
4. 培素养 读文中画线的语句,体会中国守军的精神,下列表达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 同仇敌忾 B. 英勇善战
C. 蓄谋已久 D. 顽强不屈
【考点】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C
【点拨】句子“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
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运
用了动作描写,由“举起”“冒着”“冲出”“砍去”这些动
词可以看出中国士兵同仇敌忾、英勇善战、顽强不屈的精神;
句子“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运用了语
言描写,表现了中国士兵不畏强敌、誓死卫国的精神。C项
“蓄谋已久”意思是对某件事情等待、谋划了很长时间。(多
含有贬义)不能用来形容中国守军的精神。故选C。
5. 拓思维 同样是写攻打卢沟桥,作者写敌人和中国守军时分别
用“偷偷地”和“悄悄地”来形容,请联系文章内容,分析这
样写的不同表达效果。(3分)





作者把敌人与中国守军进行对比,突出了敌人的狡猾与中
国守军的机智。写敌人用“偷偷地”写出了敌人的奸诈狡
猾。突出了作者对敌人的厌恶。写中国守军时用“悄悄
地”体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善战,潜踪掩迹,智勇双全。
突出了作者内心的自豪。
【考点】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点拨】“偷偷地”让我们联想起词语“偷偷摸摸”,形容瞒
着别人做事,不敢让别人知道,是贬义词。讽刺了日本侵略者
有预谋、有准备的侵略行径。“悄悄地”写出了抗日军民同仇
敌忾,奋起抵抗,潜踪掩迹,智勇双全,和敌人斗争的场面,
是褒义词。
6. 提能力 短文既关注了日寇人物群体这个“面”,也写了一个
日本军官的表现这个“点”,请从文中分别摘录一个句子,再
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写“点”的句子:

(2)写“面”的句子:


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
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
娘,狼狈而逃。
(3)这样写的好处:


【考点】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日军向中
国军队发起战争的场面,突出了日本军官的狡猾和蛮横无理,
体现了作者对日寇的厌恶之情。
【点拨】短文中既关注了日寇人物群体,如:在硝烟和火光
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也写了一个日本军官的
表现,如: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
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
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战争的场面,突出了日本军官的狡猾和蛮
横无理,体现了作者对日寇的厌恶之情。
得分点:每小题1分,共3分。
7. 以读促写 正是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幸福
生活。为此班级以“向革命英雄学习”为主题开一次班会,想
一想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为什么?(3分)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点拨】结合班会主题,选择最敬佩的一位英雄展开描写。
示例:我最敬佩的英雄是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
军面对的是全副武装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可我
们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没有因此而畏惧,他们用大无畏的革
命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硬是把美军打回了三八线。在战
斗中,面对敌人的暗堡,黄继光烈士以血肉之躯堵枪眼,
为部队前进打开了通道。
写作目标 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记一次活动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次活动展开作文,同时要学会运
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活动可以是紧张热闹的运动会,精彩
纷呈的节日会演,针锋相对的辩论赛,讨价还价的跳蚤市场
等。总之,习作要围绕“活动的特点”来展开,写清楚活动的
过程,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场面,既要关注整个场景,又
要注意个别人物的表现,要写出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并
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参加的是什
么活动。
正文:写“面”可以描写参加活动时的环境、场面,渲染
气氛,烘托此刻的心情;写“点”可以刻画让自己印象深刻的
那些镜头,用上人物细节描写,例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或者修辞手法,将人物的表现描写得更形象生动。适时插入自
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结尾:活动最后,整个场面和大家的表现是怎样的,总结
自己对本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点题。
校园活动
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请选择一次活动写下来。
要求:写清楚活动的过程,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场
面,既要关注整个场景,又要注意同学们的表现,要写出他们
的动作、语言、神态,并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题目自拟,
语句通顺,书写工整,5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