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13课五四运动
本课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2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 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五四运动拉开
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学情分析 ·…
五四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从五四爱国活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教材图片等史料入手,通过概括图片、史料的 共同点,形成关于五四精神的抽象概念。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 义。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 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五四精 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的新时代,它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从领导力量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 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 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领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 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运动时期,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 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 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基本成熟了。
课前准备
教师:将本节课需要使用的材料印在纸上,并且分发给每个小组。 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进行自学。
教学方法
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每年的5月4日被定为“青年节”。这与什么事件有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五四运动。
[提出问题]那么,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 状况如何 为什么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五四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本课主题。同时能够让学 生意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五四运动的爆发 1 . 背景(原因)
[展示资料]
顾维钧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 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
[提出问题]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 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 十一条” 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总结]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 把中国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 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 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提出问题]巴黎和会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
[展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
[教师总结]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 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从列强方面说,则可 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过渡]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 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弱国无外 交的道理,从而激发爱国情感。)
2 .爆发
[播放《五四运动》片段]
[提出问题]领导这次运动的人物都有谁 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领导人有陈独秀。
学生2:口号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 和约上签字”等。
[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将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口号反 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国家领土-爱国;宁死也要斗争到底-不妥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提出问题]五四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下面大家根据教材第60页内容把五四运
动爆发后第一阶段的相关知识点用表格形式整理出来。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爆发时间 地点 口号 主力 斗争形式 提出要求
1919.5.4 北京 “外争主权,内 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 我青岛” “取消二十 条”“拒绝在和 约上签字” 学生 游行示威 严惩亲日派 卖国贼曹汝 霖、陆宗舆、 章宗祥
[提出问题]北洋政府对学生运动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根据视频和课本整理知识点,培 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过渡]北洋政府的行为,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学生活动. 第二日五四运动的扩大
1 . 变 化
[提出问题]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学生2: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 爱国运动。
[教师总结]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而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 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 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材料二“为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罢市救国,不办卖国贼不开行,为良心救国牺牲私利。”-上海商人罢市标语、口号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第61页内容及上述材料: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扩大有什么表现 运动的主导力量、中心有什么变化
[展示图片]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出现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学生2:6月5日起,工人阶级成为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教师总结]
时间 前期(6月5日前) 后期(6月5日后)
中心 北京 上海
斗争形式 集会、游行、罢课 罢工、罢市
主力 学生 工人阶级
[教师过渡]经过爱国学生、工人阶级、商人等爱国力量的斗争,取得了什么结果
2. 结果
(1)[展示图片]
北洋政府罢免曾、陆、章
北京高师被摘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
报答和约声明
[提出问题]由上面三幅图片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教师总结]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次重大胜
利。
(设计意图:文字、图片材料的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五四运动的过程,也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针对五四运动的性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对五四的口号进行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展示图片]五四运动的过程
阶段 时间 地点 主力军 口号 结果
爆发 1919 年 5 月 4日 北京 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 国贼”“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取消 二十一条”“拒绝 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取 得初步胜利;北 洋政府释放被捕 的学生,罢免曹 汝霖等人的职 务,中国代表没 有在“巴黎和约 上签字
发展 1919年 6月初 上海 工人
[教师过渡]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乐中的一部雄浑的青春乐章,是中国青年 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历史走过昨天,历史见证今天,历史畅想明天,让我们一起感悟五四 吧!
第三目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 历史意义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讨: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我们可以看出五 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为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学生2:“外争主权”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体现了反帝的要求。
“内惩国贼”把矛头指向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为代表的北洋政府,体现了反封建的要 求。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其阶级力量、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革命也朝着 新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毛泽东: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争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材料三 五四运动最突出的思想贡献就是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又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深入到工人当中, 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随着 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工人阶级要求成立能领导 自己斗争的政党,一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应运而生。
[提出问题」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 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 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提出问题]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在哪里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斗争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新的群众基础:民族意识觉醒。
新的时代特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教师总结]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 舞台,一 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
[展示表格]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革命 性质 革命 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发展前途
旧民主主 资产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
义革命 阶级 民主 革命 反帝反 封建 国,走资本 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 无产阶级 马克思列 实现社会
义革命 宁主义 主义
(设计意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通过材料分析、合作探 究、比较对比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 弘扬五四精神
[展示材料]“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民族自决的精神万岁!”五四运 动“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奋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伤而死的也有,因 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有。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
国的原素”。
-据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
[提出问题]什么是五四精神 请大家通过前面的内容结合教材概括一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 民主、进步、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呢 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为了纪念五四运动,我国将每年的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百年前的五四精神,继续弘扬爱国主义, 不断追求民主、进步与科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第一次拒绝了由世 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文字史料、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五四精神,树立家国情怀意识;通过表格分 析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学生能够深切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备课资料
备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人一直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全盘西化”,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到戊戌变法,一次次尝试均告 失败。辛亥革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和社 会进步。袁世凯上台后,为维护军阀统治大搞尊孔复辟,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 中国仍未能找到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批接触过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意识到进行一场思想文 化革命的必要性。为此,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以1915年创办的 《青年杂志》(《新青年》)为阵地,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浪潮-新 文化运动。但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 的斗争,其指导思想仍属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范畴,仍然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恰逢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仍处彷徨与苦闷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但 1919年1月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却试图消灭这种希望。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发生的。
五四运动令人难忘、值得纪念,在于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功绩:
-五四运动作为“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促使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找 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人民的 思想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获得了解放。
-五四运动有力地唤醒了一代青年,他们勇敢追求人的解放与个性自由,迈出了中国人走向 现代化的坚定步伐。
作为一场空前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提高了广大民众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 和反动当局本质的认识,使人们懂得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会有出路。五四 运动促使中国现代化发生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彻底转变。
-五四运动促使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 深入。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开始自觉地到工人群众中宣传 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 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它使先进的知 识分子感受到了劳动群众的力量,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 力量。于是,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 中所具有的先锋和桥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五四运动使中国现代化发生了从少数知识分子探 索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转变。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从此, 中国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找到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找到了正确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奋斗,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反帝反封建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