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本课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 的带动之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主要内容有新 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和意义。学情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其意义是比较难理解的,因 此,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已有的 知识和理解能力,充分利用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 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 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袁世凯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利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维护独裁专制统治。儒 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 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道德,有利于促进人们 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待传统儒家思想,我们应该保持的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课前准备1.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好教案.学案及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案中“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部分)。教学方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 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三)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学案。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兰花草》[教师总结]《兰花草》是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首诗歌,名叫《希望》,后被谱成曲子,改名为 《兰花草》(歌词略作修改)。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 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 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朗朗上口。这首诗歌体现了胡适怎样的思想呢 我们还是从《新 文化运动》这节课中去寻找答案吧。二 、讲授新课第一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展示材料]出示图片《袁世凯祭孔》及材料(材料: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 无理要求)。[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这反映了辛 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政治混乱的现象。学生2: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设计意图:材料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论 从史出的思维方法。)[教师总结]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 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 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情况[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第56页到第57页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撰稿人、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时间新文化 运动 兴起标志旗帜(口号)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展示图片]时间 1915年新 文 化 运 动 兴起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 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旗帜(口号) 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代表人物 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提出问题]默读教材第57页人物扫描:说说北京大学为何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活动:默读教材第57页人物扫描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蔡元培先生主张“思想自由”,实质是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主张 “兼容并包”,鼓励新思想的倡导者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这种进步 思想,使北京大学汇聚了许多精英人才,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设计意图:通过对蔡元培先生的简介,学生能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基本的印象,并初 步了解新文化运动。)[教师过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展示材料]材料一出示鲁迅和《狂人日记》节选内容的图片。材料二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 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 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提出问题](1)什么是归道德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旧道德是指儒家的“一纲五常”学说。 学生2:封建伦理思想产重残害了人们,(设计意图:送过交料,加深学生对旧道德,旧文化的认识,) [提出问题]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鲁迅、(提出问题)探究: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 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提出问题]问题思考: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 么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袁世凯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利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维护独裁专 制统治。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学生2: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学生3:对待传统儒家思想,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 今用。(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达成共识,从而突破难 点。)2.提倡民主和科学 [提出问题]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 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材料二“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摘自鲁迅《药》[提出问题]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所说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 陈独秀怎么认为这两先生的作用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材料一说明了辛亥革命不彻底,人们仍处于封建迷信之中。学生2:“德、赛”分别指民主、科学,陈独秀认为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教师总结]“德先生”即 “Democracy”, 即“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 政治;“赛先生”即 “Science”, 即“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 神。“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设计意图:通过文学史料揭露封建迷信的愚昧,加深学生印象。)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展示材料]娱李商隐叶叶复翻甜,斜桥对侧门。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西子寻遭殿,昭君危故材,年年芳物 尽,来别做兰荪, 蝴蝶胡适第一首白话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 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提出问题]读完这两段材料,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更通俗易懂 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 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大众之中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第二首诗读起来更顺口、更通俗易懂。学生2:第二首诗的语言更容易普及推广。[教师总结]所以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 才能普及,而文言文比较难懂。(设计意图:出示文言文与白话文,借助对比的形式,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二者的区别,很容 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同时用好书本上的思考题,让文学革命的内涵更好地被学生理 解,助力学生理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第58页,说出文学革命中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教师补充]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 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 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教师设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展示材料]材料一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瑰丽的精神 日出。材料二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 …… ·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毛泽东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 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提出问题]阅读教材,第58页第二段结合上述材料,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学生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 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学生3: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 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进步意义)。尽管新文化运 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 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设计意图:本目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材料,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历史情景中, 进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并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 的内容及意义。)[展示材料]“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 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 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 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提出问题]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态度,这 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课堂小结一场运动-新文化运动 两面大旗-民主、科学 一本杂志-《新青年》四位干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设计意图:理清线索,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本课教学目的。)[教师补充]讲到这里,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的进步人士为了使中国富强、摆脱列强的 侵略都进行了哪些探索。我们结合下面这个表格,回顾一下。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特点 学习西方的科 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 文化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间 19世 纪60-90 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开始作用 引进了西方的 先进技术,客观 上促进了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 展,开启了中国 的近代化 起到思想 启蒙的作 用,为资产 阶级思想的 传播奠定了 基础 推翻了封建 君主制度 使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 心 促使人们追求民 主和科学,为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条 件(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对近代进步人士的探索活动有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图片,增强直观性;展示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论从史 出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近 代化探索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对近代进步人士的探索活动有个整体的认识。备课资料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 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通常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 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呢 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 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 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陈 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 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五 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 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其次,在于其内容新。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 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 方学习,但主张上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 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 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 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再次,在于其形式新。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中国近代史上, 严复、章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原 因之一就是严复、章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 想的影响力。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17 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 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 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 民主与科学凭借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迅速扩大了。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 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文学革命。最后,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 封建思想。洋务派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 子的外衣去宣传维新变法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與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 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民主”“科学”,而是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新文化运 动中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 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专 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备课资料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现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 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表现在维新变法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 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 成果。( 3 )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表现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 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4)三个阶段的特点:中国近代化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