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认识自己》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认识到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明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道德修养 :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 :通过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 :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 责任意识 :不断提高自我认识程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 教学 重点 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 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导入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春秋·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对自己满怀期待,对未来充满期许,却又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授新课 歇后语:关公面前舞大刀 有一次,一个小村庄里来了个自称武艺高强的年轻人,他听说关羽的大名,却不信其武艺真的如此高强,于是在关公庙前舞起了大刀,想要展示自己的实力。村民们纷纷围观,议论纷纷。然而,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关公庙内的关羽塑像仿佛微微一动,一股威严之气油然而生。年轻人突然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手中的大刀也仿佛变得沉重无比。他意识到,自己在真正的英雄面前,只不过是个学艺不精的毛头小子。 从此,年轻人收起了狂妄之心,开始虚心学习武艺,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而“关公面前舞大刀”也成了人们自嘲或告诫他人不要自不量力的典故。 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认识自己? 学生: 教师:人贵自知。正确认识自己,准确把握自己的禀赋和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自信,促进自我发展,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 材料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摘自《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译文:取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注释兴替:兴盛衰废。 小可:我长的个头不高,身材很瘦,相貌….别人都叫我小帅哥! 小丽: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同学都叫我开心果! 小明:邻居和长辈们都夸我是个懂事勤奋的孩子 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 学生: 教师:①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分析来认识自己。我们可以从身材、相貌、体能、性别等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从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从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角色等社会关系中来认识自己。 ②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他人的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 探究分享:想知道我是谁,不那么容易。在不同人的眼里,我有所不同。数学老师说我是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语文老师认为我学习很用功。在有的同学眼里,我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在有的同学眼里,我成了骄傲自大的人。同学说我性格内向,妈妈却说我有些外向。在邻居跟里,我是个勤快又懂礼貌的女孩子;在妈妈看来,我有点懒,还有些小脾气。爸爸说我已经长大,妈妈却说我还小。在这么多的评价里,我无法确定哪个才是真正的“我”。 思考:“我”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评价 学生: 教师:我们要客观冷静地对待他人的评价,既不盲从也不轻视。 典故: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在东吴时期,有一位名叫吕蒙的将领,他起初对读书并不感兴趣,认为作为武将,勇猛善战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他的君主孙权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孙权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劝诫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管着国家的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啊!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深感其意,于是开始勤奋读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学识日渐增长,对国家和军事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后来,当鲁肃再次与吕蒙交谈时,他被吕蒙的见识和才智所惊叹。鲁肃发现,吕蒙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懂武艺的将领,而是一个有着深厚学识和卓越才智的智者。他感慨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的变化太大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思考:吕蒙是怎样对待鲁肃的建议的? 学生: 教师: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 典故: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计划攻打荆地(即楚国),但这一决策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吴王对此极为恼火,他在召见群臣时严厉警告:“谁敢再劝阻我攻打荆地,就处死谁!”王宫中有一位青年,虽然心中十分担忧两国交战会给百姓带来灾难,但却不敢直接规劝吴王。 这位青年思前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每天早晨都拿着弹弓,站在王宫的花园中,任凭露水湿透他的衣鞋,也毫不在意。他就这样一连坚持了三天,每天都如此专注地站着,仿佛在进行某种重要的仪式。 吴王阖闾对这位青年的行为感到十分好奇,终于忍不住问他:“你为何每天早晨都站在这里,露水湿透了你的衣鞋也不离开呢?” 青年趁机回答道:“园中的这棵树上有一只蝉,它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心只想着要捕获这只蝉,却也顾不到自己身后正有一只黄雀,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而我呢,也正如这黄雀一般,只顾着看眼前的利益,却忘记了身后的忧患啊!吴王,您如果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会乘虚而入,到那时,吴国就危险了。我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才不顾露水湿透衣鞋,连续三天早晨来这里提醒您啊!” 吴王阖闾听了青年的话,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的决策确实存在巨大的风险。于是,他取消了攻打荆地的计划,并感激地对这位青年说:“你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你真是我的忠臣啊!” 从此,吴王更加注重听取臣子的意见,而这位青年也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得到了吴王的赏识和重用。 思考:当我们评价他人时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注重沟通。当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不同时,我们可以主动与对方沟通交流,了解他们评价的缘由,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评价,全面地认识自己。 笔记: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①用心聆听。心怀感激之情,感谢他人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悉心听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重视他人的评价,不过早下结论。 ②注重沟通。当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不同时,我们可以主动与对方沟通交流,了解他们评价的缘由,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评价,全面地认识自己。 ③勇于面对。有些客观、中肯的评价,可能是我们不愿意听到的,但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这些评价时,不仅能更好地看清自己,而且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 ④理性应对。对于他人不客观的评价,如吹捧或贬损,我们可以经过理性思考后选择忽略或者平静地拒绝,不让这样的评价影响自己。 典故: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 邹忌是齐国的一位官员,他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镜子时,突发奇想,询问自己的妻子、妾和来访的客人,他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 询问过程 :邹忌先问妻子,再问妾,最后问客人,都得到了自己比徐公美的回答。然而,当徐公来访时,邹忌仔细比较,发现自己并不如徐公美。 反思与行动 :邹忌由此反思,意识到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敢说真话。于是,他以此事为例,劝诫齐王要纳谏,广开言路 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 提示:学习、劳动、人际交往等生活实践,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证明自己、检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准确,自我形象也更加清晰。 认识自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都说明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因为( D ) ①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是战胜他人 ②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③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④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增强自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历史故事“屈己让相”,说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准备任命功臣鲍叔牙为相,辅佐自己,却被鲍叔牙以“自己的性格过于刚烈,不能容忍别人的一丝缺点,很难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为由拒绝。鲍叔牙的话体现了他( C ) A.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认识自己 B.从生理和社会方面认识自己 C.从心理和社会方面认识自己 D.从生理和朋友方面认识自己 3.在填写《学生成长手册》时,小徽对自己这段时间各个方面的表现写下自评语。这些自评语中,不恰当的是( D ) A.我热情开朗、诚实守信 B.我尊敬师长、自立自强 C.我自尊自信、充满阳光 D.我出类拔萃、十全十美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我们要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下列句子中,能说明这个道理的是( B ) A.吾日三省吾身 B.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C.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