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健全人格:认知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责任意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 重点 中华文化、中华美德。
教学 难点 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思考:视频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 提示:书法、刺绣、京剧、文字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文化,走进《延续文化血脉》!
授新课 观看视频:何楚涵博士:传统文化到底在传承什么 思考:视频里何博士提到的“根”指的是什么? 提示:”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 九年级(1)班开展“传统节日知多少”调查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言。 思考1:我们的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 提示: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 思考2: 这些传统节日是如何形成? 提示: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展示图片: 思考:举例说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成果 ? 提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观看视频:《只此青绿》 《只此青绿》《祈》牢牢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在文博、舞蹈、音乐、文学和非遗传承中探寻和提炼符合当代视角的审美精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思考:为什么这些创作能够流传至今,焕发新采? 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暑假里,家在广西的小林开展了一次“文化之旅”的研学活动。 第一站,他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了解了王羲之超迈旷达的艺术境界,沈括的科学理性,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济世情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折服。 第二站,他来到桂林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参观了解红军长征中湘江战役这一历史事件,感受到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 第三站,他来到南宁市博物馆,深入了解南宁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实地感受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广西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 思考:小林在研学活动中领略到了哪几种文化?这次研学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 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枝叶)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壤) 笔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材料:“十二生肖”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文化,演绎东方大国的文化内涵,也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精神理想。 “迎客松”体现中国人的好客之情。“折柳寄情”希望和平友谊的心声随着柳枝传递出去。 “雪如意”体现吉祥如意。“同心”奖牌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湖山”它的设计灵感源自五千年良渚文明,展示中国江南文化,呈现杭州山水景观,它将方形玉琮和圆形奖章融为一体蕴含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亚运精神。 思考:从中思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提示: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新闻链接:一位95后的中国女孩,带着古筝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奏响属于中国的声音。她以一袭汉服、一架古筝,在外国街头动情弹奏,从中国风到世界名曲,吸引无数路人驻足聆听。她的演奏视频在网络上收获了千万级播放量,成为海内外风靡的文化现象。 思考:结合材料,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提示: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材料: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首先要面向未来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要辨析中国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元素,发现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才能有的放矢,占据理论主动和方法主动;才能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推动实现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融合,消解世界上对中华文化的主观误解或误读,使新时代的中华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话语权。 思考:这给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什么启示? 提示: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片展示: 你还能列举出哪些中华传统美德?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1)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内容: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2024年度“新时代忻州好少年”事迹展播: 张子轩,忻州市岢岚县西街实验小学学生。他是一个积极上进却又不失稳重的男孩,对学习、工作都很认真。他以努力、进取、勤学、好问成为教师家长心中的好学生,以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成为同学们的好朋友。凭借自己的努力,多次出色完成了学校举行的大型主持活动,还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红领巾奖章、优秀广播员等多项荣誉。“今日事,今日毕”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班级布置的任务他从不拖拉,每次学校大扫除,他总一马当先,卷起裤卷拿起拖把“开干”,亲手去掏教室死角的纸屑,以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他擅长打乒乓球、演讲、画画,目前已成功考取中国漫画八级证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们期待他能做得更好! 思考: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提示: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他说,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这启示青少年 ①继承革命文化,发扬优良传统 ②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使命 ③推进文旅融合,彰显非遗魅力 ④丰富教育形式,引领文化风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面的文字描述能得出的结论是 我国东北有绵延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我国东部、南部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我国西部有冰川广布、谷地深窄的帕米尔高原 我国北部有辽阔的草原与戈壁沙漠 A.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B.中华民族有辽阔的疆域 C.中华民族有灿烂的文化 D.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的优势 3.“高强度的赛程,如果为了自己,可以不去,但有些比赛为了国家,将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只有一个字: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泳坛名将张雨霏这样说。下列古诗词的主旨与她的观点一致的是 A.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最近,以藜蒿炒腊肉、莲花血鸭、赣南小炒鱼等为代表的“江西小炒”火出了圈。“江西小炒”是“老乡见老乡”时不可或缺的餐叙元素,也是一种情感纽带和民间文化载体。“江西小炒” ①承载着江西人民的情感认同 ②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③已成为江西文化的唯一代表 ④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多姿多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