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复习旧知:判断(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条件判断)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5.3正确运用 复合判断5.1判断的概述(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2.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例如: 所有 马克思主义者 是 唯物主义者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3.性质判断的结构例如:”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例如:处于语句主语位置。例如:处于语句宾语位置。(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划分标准 种类4.性质判断的种类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判断的质判断的量“质”与“量”的结合上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探究与分享1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在材料中此翁使用了两个判断:“该来的没来”,这个判断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该来的没来”,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这个判断也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不该走的走了”,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不该走的走了”。划分标准 种类4.性质判断的种类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判断的质判断的量“质”与“量”的结合上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六种基本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事 例 性质判断的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所有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①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②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③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④许海峰 是 运动员 ⑤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⑥全称肯定判断(SAP)全称否定判断(SEP)特称肯定判断(SIP)特称否定判断(SOP)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相关链接对于性质判断,设主项为S,谓项为P,六种性质判断可以这样表达:全称肯定判断形式为“所有S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AP,简写作A。A的含义是“所有......都是……”。全称否定判断形式为“所有S不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EP,简写作E。E的含义是“所有……都不是……”。特称肯定判断形式为“有的S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IP,简写作I。I的含义是“有的......是......“。特称否定判断形式为“有的S不是P" ,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OP,简写作O。O的含义是“有的……不是……”。知识拓展1.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2.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3.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学生是人,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时间,两个概念不能这样搭配,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探究与分享21.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2.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3.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是植物,不能用“不是”这个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结词,这是把概念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改为“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树木,样子长得很特别”。探究与分享21.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2.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3.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量项使用不当。即误用了量项“有些”,可以改为“所有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探究与分享2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如:是一名党员。例如: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例如: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例题1:"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是北京人”,这个判断的主项是A.同学B.高二年级C.高二年级的同学D.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A联项量项谓项例题2:下列判断属于单称肯定判断的是A.有些同志不注重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B.王英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母爱无边C.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唯物主义者D.对疫情防控不力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追责问责B特称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例题3: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分类中同一类型的是①有些人不愿意和他交往②那个人不是中学生③所有树苗都被狂风连根拔起④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特称否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探究与分享3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材料来看,通过“有一位祖父”,我们可以判断祖父只有一位;通过“一个孙子”,可以断定孙子辈的是一位;通过“三个儿子”,就孙子辈而言,他的爸爸是其祖父的儿子,他的叔叔是其祖父的儿子,这个孙子辈的孩子是其爸爸的儿子;“一个哥哥”是指叔叔的哥哥;“一个弟弟“是指爸爸的弟弟;”一个侄子”是针对“一位叔叔”而言的。最后可以断定至少有四个人,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孙子、爸爸、叔叔、祖父。(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关系判断的必要性⑴对于客观事物而言,他们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存在多种关系。⑵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2.关系判断的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3.关系判断的构成: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量项量项关系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一关系者项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做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做关系项;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做量项;(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注意: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4.关系判断的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⑴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①甲与乙是同学,“同学”关系是对称关系,因为乙与甲也是同学。②1小时=60分。③常见词语:朋友、同学、对立等。①甲比乙大3岁,“大3岁”关系就是反对称关系,因为乙肯定不比甲大3岁。②3大于2。③常见词语:大于、晚于、多于、高于等。①甲认识乙,“认识”关系就是非对称关系,因为乙有可能认识甲,也有可能不认识甲。②王明喜欢李丽。③常见词语: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假设以下关系成立:1.小明和小华是同学。2.小明比小华岁数大。3.小明信任小华。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探究与分享4小华和小明是同学。小华比小明岁数大。小华信任小明。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4.关系判断的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①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岁数比……大”关系是传递关系,因为甲的岁数肯定比丙大。②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①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是……的父亲”关系是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定不是丙的父亲。②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①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同学”关系是非传递关系,因为甲可能是丙的同学,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学。②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从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的角度,分别分析下列关系判断各属何种关系。(1)陈爽与周玉是同龄人,周玉与李倩是同龄人。(2)王芳比周玉大两岁,周玉比王艳大两岁。(3)陈爽与周玉是朋友,周玉与李倩是朋友。陈爽与李倩也是同龄人,这种关系是传递关系。王芳比王艳大四岁,不再是大两岁,这种关系是反传递关系。陈爽与李倩可能是朋友,也可能不是朋友,这种关系是非传递关系探究与分享55.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性质判断的含义、必要性、构成2、性质判断的分类3、怎样正确运用性质判断4、关系判断的含义、必要性、构成5、关系判断的分类6、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例题4.月亮绕着地球转,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千米。这是A.一个性质判断B.一个关系判断C.两个性质判断D.两个关系判断D解析:“月亮绕着地球转”断定月亮和地球之间是“围绕”关系,是关系判断;”月亮与地球相距约三十八万千米“断定月亮与地球的距离关系,是关系判断。例题5.在某校高二年级男篮对抗赛中,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小明高兴地说:“红队必然会战胜蓝队。““小新摇摇头说:“不一定。“下列对两人的对话分析正确的是A.小明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B.小明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反传递关系C.小新说的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非传递关系D.小新说的不对。因为这里的“战胜“关系是传递关系C解析:题中“战胜”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红队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战胜蓝队,因此小新说的是对的。课堂小结1.“没有一种金属不是导电的。”这一判断属于A.全称肯定判断 B.全称否定判断C.特称肯定判断 D.特称否定判断A随堂练习解析:题中性质判断的特色句式“没有……不是……”可视为“所有的……是……”,即全称肯定判断。2."这个班的同学不都是北方人。”这一判断属于A.全称肯定判断 B.全称否定判断C.特称肯定判断 D.特称否定判断D随堂练习解析:题中性质判断的特色句式“……不都是……”可视为“有的……不是……”,即特称否定判断。随堂练习3.小李是四川人,他喜欢吃酸泡菜:小王也是四川人,她也喜欢吃酸泡菜;小陈也是四川人,她也喜欢吃酸泡菜。我所认识的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因此,可以得出A.所有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B.有的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C.并非有的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D.并非所有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B解析:单称肯定判断与特称肯定判断具有从属关系,即某个S是P,课推出有些S是P,同理,根据我认识的四川人的个体喜欢吃酸泡菜,可以推出部分即有的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4.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区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有所不同。取一个天平,将甲、乙归为一组,丙、丁归为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要比乙、丙边重得多。 可奇怪的是,我们在天平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可见,这四个球由重到轻的顺序是A.丁、乙、甲、丙 B.丁、乙、丙、甲C.乙、丙、丁、甲 D.乙、甲、丁、丙A随堂练习解析:本题考查关系判断的知识。首先甲乙一组、丙丁一组分别在天平上,两边平衡,由此得到一个等式:甲+乙=丙+丁。将乙丁对调之后发现甲丁一边明显要比乙丙一边重得多,由此我们得到一个不等式:甲+丁>丙+乙。通过这两个式子相加得到甲>丙,再通过不等式减等式得到丁>乙。由这两个结论比对选项,通过排除法就可以排除B、C、D项。最后,由材料可以得出乙>甲+丙,故可以确定A项正确。5.李梅与王芳是朋友,王芳与林伟是朋友。李梅与林伟是不是朋友 为什么 A.是,“朋友"关系是对称关系B.是,“朋友"关系是传递关系C.不是,“朋友"关系是非对称关系D.不能确定,“朋友”关系是非传递关系随堂练习D解析:题中涉及李梅、王芳 、林伟三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对称关系与非对称关系只适用于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排除A、C。李梅与王芳是朋友,王芳与林伟是朋友,未必就能得出李梅与林伟是朋友,李梅与林伟可能是朋友,也可能不是朋友,这里的“朋友”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由此排除B,正确答案为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