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选择性必修三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预习提纲 P87-91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性
2.思维抽象的含义、目的与内容、环节、局限性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3.思维具体的含义、表现
4.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5.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回忆你刚进入高中时,你对平阳中学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交流分享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现在请你向他人介绍平阳中学,你会怎么说?
现在你对平阳中学的认识和最初印象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你对我们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学校是一个由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能接触到的同学和老师等组成的单位,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学校的完整印象。对校园外在形象的整体反映就是感性具体,这些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现在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更接近学校的本质。从最初的印象到现在的看法,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过程。
探究与分享
→ 感性具体
→ 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
(1)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
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性: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注意:“第一印象”,通常是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2、思维抽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与内容: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
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类型的思维抽象?
实践的需要不同
如:苹果是蔷薇科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降血脂,改善肠胃功能,有养颜,营养神经的作用,对于一些脂质代谢有调节的功效……
如:什么是水果呢?科学家经过对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特征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水果的定义。
下列展现的是数学中通过思维抽象形成“交换”概念的过程。
1+2=2+1
4+5=5+4
8×6=6×8
9×7=7×9
A+B=B+A
A×B=B×A
ARB=BRA
第一级抽象
第二级抽象
第三级抽象
以自然数表示具体事物的量,具体事物之间的换位关系
以A、B表示任意自然数,抽象的数量之间加、乘的换位关系
抽象的符号R之间的换位关系
从个性中抽取概括出共性
示例评析
注意:思维抽象≠思维基本形态的抽象思维
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1)当作动词使用:认识过程
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
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被思维舍弃了。
相关链接【P88】: 如何理解抽象
判断: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
(2)当作名词使用:认识成果
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我们也可称为抽象。
(3)当作形容词使用
例: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你的话太抽象。(空洞的、笼统的,不够具体的思维或认识。)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人们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
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因此,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思考:
1.从科学思维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第一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他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研究落体运动这一物理。
第二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
第三步:
伽利略用公式s=1/2gt
表达落体定律。
第四步:
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是绝对的真空,在现实世界不存在。
①分离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②提纯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③简略化
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即将抽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
④理想化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环节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含义 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抽出、找原因、抓重点) 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排干扰)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简要概括) 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现实中不存在)
地位
联系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达结果的环节
特殊形式
小结: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思维过程
上的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环节
贯穿其中
拓展
思维抽象
的特征
思维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思维抽象具备吗?
1.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从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结构等。
2.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
3.爱因斯坦总结出的质能方程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4.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在流体力学中不可压编又没有黏滞性的“理想液体”。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5.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把“豆腐西施”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比喻为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分离环节,思维过程上的分离性
提纯;思维目标上的提纯性
简略化
思维表达上的简略化
理想化
说一说:以下分别主要体现思维抽象的哪个环节,什么特征?
提纯;思维目标上的提纯性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想一想]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吗?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
注意:思维抽象属于理性认识。
2.思维抽象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思考:怎么才能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呢?
需要上升到思维具体
人们早已知道雷电,知道漆棒、玻璃棒与毛皮、绸布摩擦可以吸引纸屑、头发等轻微物质,还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屑等现象。人们还发现有电流的导线会使磁针发生偏转现象。在实验中,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出现以后,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利用电磁原理设计制造发电机、电动机等。电磁波理论推动了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发射机、接收机被制造出来,产生了现代遥控、导航等新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探究与分享
思考:说说人类对电磁认识的发展历程,体会认识的发展历程。
①首先是认识现象
②其次是在实验中形成更加系统的电磁理论
③在理论基础上投身于实践,推动技术的发展,同时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表现: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思维具体。
商品
(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单位)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本质和规律)
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起点
桥梁
终点
看P90相关链接,说一说
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的?








具体
商品的个性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⑴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⑵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⑶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和规律的认识。
例: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选择以“商品”作为起点。
“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例: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例:马克思对 “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再引出“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具有重要的意义。
P91:马克思关于认识发展的两条道路分别指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注意: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
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