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单元集训十 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单元集训十 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

资源简介

盖州分校 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单元集训十 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选择题
凋落物主要包括植被凋落的叶和茎等物质。落叶有两种情况:一是每当干旱或寒冷季节来临,落叶是植物减少蒸腾,保持体内水分,度过寒冷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二是树木在新叶长出后,老叶渐次脱落,就全树看,终年常绿。影响该地总凋落物变化的主要是本土树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完成1~2题。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该地本土树种类型所处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以下四个地区中哪个为乙树种的主要分布区(  )
A.北京 B.广东省
C.洛杉矶 D.莫斯科
(2024·哈尔滨模拟)伊犁鼠兔是分布在天山地区的濒危物种,以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茎叶为食。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栖居在岩石裂缝、岩洞之中,夏季常采摘植物,风干储存,以备漫长的冬季食用。近20年来,伊犁鼠兔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据此完成3~5题。
3.伊犁鼠兔栖息地主要位于(  )
A.温带荒漠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高山草甸带
4.伊犁鼠兔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天敌增加 B.环境污染
C.食物减少 D.近亲繁殖
5.随着全球变暖,伊犁鼠兔的活动空间将(  )
A.向高海拔移动 B.向低海拔移动
C.向林带移动 D.向阳坡移动
(2024·广东佛山)热带云雾林是热带森林中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热带地区一定海拔高度的山顶或山脊,林中特有物种丰富。林木多矮小、弯曲,附生植物发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热带云雾林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热带云雾林特有物种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人类活动
7.热带云雾林树木矮小、弯曲,反映其生长地(  )
①海拔高,风力强劲 ②降水多,湿度过大 ③土层薄,土壤贫瘠 ④坡度大,灾害频发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4·哈尔滨模拟)研究发现,寒冷地区的季节性积雪会显著改变土壤温度,进而影响冻土发育。下图示意新疆地区积雪站点2005~2020年冷季(10月至次年3月)平均积雪深度。据此,完成8~9题。
8.与北疆雪站比,南疆雪站积雪深度差异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风力较大 ②大气干燥 ③气温较低 ④地形封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与伊吾站相比,青河站气温更低但地温较高的原因是(  )
A.积雪减少土壤热量散失
B.积雪大量反射太阳辐射
C.积雪消融吸收大量地热
D.积雪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土壤呼吸主要由微生物分解活动、植物根系呼吸等组成。下图为“福建某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前存在大面积侵蚀裸露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示意图(实线表示正效应,虚线表示负效应;箭头粗细表示影响强弱)”。据此完成10~11题。
10.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凋落物量增多,植物根系呼吸增强
B.碳氮比提高,微生物量增加
C.土壤微生物活跃,有机质积累少
D.土壤温度升高,土壤呼吸增强
11.植被恢复后能够改善土壤肥力,主要得益于(  )
A.土壤温度升高 B.土壤微生物增多
C.土壤呼吸作用增强 D.土壤矿物养分增加
(2024·湖北高三联考)石冰川是一种沿着谷地或者坡地缓慢蠕动的冰岩混合体,表面覆盖有隔热性较好的岩石碎块。其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是典型的冰缘地貌。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其石冰川分布存在坡向差异。下图示意大雪山各坡向石冰川前缘的最低海拔下限。据此完成12~13题。
12.大雪山南北坡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存在较大差异,是因为北坡(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陡 D.风力较大
13.受全球变暖影响,石冰川比一般冰川(  )
A.融化快但危害小 B.融化快且危害大
C.融化慢且危害小 D.融化慢但危害大
(2024·长春阶段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15.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16.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二、综合题
17.(2024·内蒙古赤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发源于东非高原,其径流量主要来自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其中青尼罗河汛期径流量占尼罗河总径流量的68%。下图为“尼罗河流域图”。
(1)由图判断①河与②湖之间的补给关系,并说明理由。
(2)从气压带和风带的角度,分析青尼罗河流域夏季径流量丰富的原因。
(3)近年来尼罗河输沙量不断减少,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输沙量减少对尼罗河入海口自然环境的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某科研小组选取该区域4 km2范围内三种林型(①演替早期的马尾松人工林、②演替中期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③演替后期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水分进行研究。下表示意三种林型的基本情况。如图示意该小组对三种林型下干湿季节土壤体积含水量垂直变化的统计结果。
森林类型 海拔/m 坡度/° 树龄/年 郁闭度/% 叶面积指数 年凋落物量/(mg/hm2)
① 130~200 25~30 60~70 70 4.3 2.53
② 150~220 28~35 80~90 90以上 6.5 7.31
③ 160~230 25~33 400以上 95以上 7.8 7.84
注:郁闭度指林冠层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叶面积指数指一定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面积总和与土地面积之比。
(1)与其他两种林型相比,分析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含水量低的原因。
(2)判断土壤肥力最好的林型,并说明理由。
(3)根据三种植被的演替过程,推测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马达加斯加岛曾经和印度大陆相连,大致位于40°S~50°S的沿海,当时岛上低地森林广布,生物多样性丰富,行动灵敏的狐猴在此繁衍生息。距今约8800万年前,受强烈的板块运动影响,马达加斯加岛与印度大陆分离,形成大陆岛,向北逐渐漂移到当前位置,同时中央山脉逐渐隆升,马达加斯加岛逐渐形成了界线分明的植被群落,如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灌丛等,狐猴开始向中海拔山区迁移,种群保存至今。下图示意当前马达加斯加岛位置及岛上植被分区。
(1)分析距今约88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条件。
(2)简述后来马达加斯加岛植被群落界线分明的原因。
(3)请对马达加斯加岛狐猴向中海拔山区迁移作出合理解释。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碳是指存在于土壤中各种形态含碳有机物。土壤碳含量输入主要来源于植物凋落物,输出主要是有机质的分解和淋溶。海拔升高会改变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27°N附近),面积56 527 hm2,主峰黄岗山海拔2 158 m,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图为研究者甲得出的黄岗山海拔800~1 700 m间隔100米不同深度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布示意图。
(1)推测如今的武夷山是否有永久积雪冰川带,用数据进行说明。
(2)分析武夷山针阔混交林带比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多的原因。
(3)研究者乙选取武夷山5个海拔(312 m、687 m、1 153 m、1 775 m、2 150 m)的土壤进行分析后得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你是否赞同乙的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单元集训十 整体性和差异性
1.B 2.A [第1题,据图可知,甲树种凋落量与该地总凋落物凋落量大体呈正相关,可以推出,甲树种为该地本土树种。由图可知,甲树种全年都落叶,春季落叶较多,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增强,树木水分缺乏出现落叶现象,之后水热条件较好,落叶较少,故甲树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处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正确;热带雨林树叶凋落的季节差异很小,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树叶凋落主要在秋季,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树叶凋落主要在秋冬季,D错误。第2题,据图,乙树种凋落物主要出现在夏半年,秋季最多,冬季为零,说明乙树种冬季无叶,为落叶阔叶树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故应分布在北京,A正确;广东省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洛杉矶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而莫斯科为亚寒带针叶林,B、C、D错误。]
3.D 4.C 5.A [第3题,据材料“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栖居在岩石裂缝、岩洞之中”可知,伊犁鼠兔栖息地主要位于高山草甸带,D正确;温带荒漠带分布在山麓地区,A错误;高山冰雪带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宜生物居住,B错误;山地针叶林带位于高山裸岩区之下,不是伊犁鼠兔的栖息地,C错误。第4题,据材料伊犁鼠兔“以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茎叶为食”,近年来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采摘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造成这些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故伊犁鼠兔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食物减少,C正确;天敌增加、环境污染、近亲繁殖对伊犁鼠兔种群数量有影响,但不是造成其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A、B、D错误。第5题,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伊犁鼠兔的食物分布海拔高度会升高,故其活动空间将向高海拔移动,A正确,B错误;“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不会向林带移动;与坡向关系不大,C、D错误。]
6.C 7.A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的森林,一般分布在热带狭窄的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相对闭塞,与周围地区物种交换较少,所以热带云雾林特有物种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热量、降水不是特有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A、B错误;该地区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D错误。第7题,热带云雾林树木矮小、弯曲,反映其生长地海拔高,风力强劲,①正确;降水多,湿度过大,不会导致树木矮小弯曲,②错误;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植物生长,林木矮小,③正确;坡度大,灾害频发,不是树木矮小、弯曲的原因,④错误。故选A。]
8.C 9.A [第8题,与北疆比,南疆地区地形封闭,周边的山脉(主要指天山山脉)阻挡了冬季风,气温较高,同时周边的山脉也阻挡了湿润气流的深入,气候更为干燥。所以是大气干燥和地形封闭影响了积雪深度,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C。第9题,由积雪分布图积雪深度可知,清河站积雪厚度大,积雪覆盖削弱了地表热量与大气的交换,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散失,所以虽然气温很低,但地温较高,A正确;积雪大量反射太阳辐射,积雪和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很少,地温低,B、D错误;积雪消融吸收地面热量,不会导致地温较高,C错误。]
10.A 11.B [第10题,读图可知,植被恢复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土壤温度又与土壤呼吸呈负相关,D错误;凋落物量、土壤碳氮比和土壤微生物均与土壤呼吸呈正相关,箭头粗细表示影响强弱,读图可知植被恢复后凋落物量显著增大,且凋落物的输入对土壤呼吸影响最强,A正确,B、C错误。第11题,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该地在植被恢复前存在大面积侵蚀裸露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植被恢复后,土壤温度可能下降,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增多,可以分解更多的枯枝落叶,从而提高土壤肥力,B正确;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土壤呼吸作用强,土壤肥力不一定就高,C错误;土壤矿物养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植被恢复对岩石风化影响缓慢,土壤矿物成分不会明显增加,D错误。]
12.B 13.D [第12题,由材料可得,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气温越低,其海拔下限越低,因此大雪山不同坡向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的主导因素是温度,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B正确;而降水、坡度和风力对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的影响相对较小,A、C、D错误。第13题,石冰川表面有岩石碎屑覆盖,由于岩石隔热,受全球变暖影响融化较慢;随着气温升高,底层冰川消融,石冰川运动速度加快,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更大。故选D。]
14.B 15.A 16.D [第1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第15题,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和气温不是影响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因素,C、D错误。第1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所以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土壤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
17.(1)①河补给②湖。理由:由图可知,①河北部是白尼罗河支流的发源地,地势较高,水流顺地势流向②湖。①河上游年降水量大于②湖。
(2)青尼罗河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青尼罗河流域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带来大量湿热空气,受到高原地形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3)不利:尼罗河三角洲滩涂增长速度减慢,海洋作用加强,入海口海岸线侵蚀加剧;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土壤盐渍化问题加重;河口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泥沙减少,尼罗河三角洲土壤肥力下降。
有利:河口淤积减弱,通航能力提高。
解析 第(1)题,观察图片,①河整体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上,且上游部分年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②湖年降水量在500 mm左右,对比可知,①河年降水量远大于②湖。根据图中山峰所在位置及非洲尼罗河流域地形地势,可知,①河流域地势较高,水流顺势流向②湖。根据降水量和地势的对比,可知,①河与②湖之间的补给关系是①河补给②湖。第(2)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青尼罗河主要位于北纬10°附近,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气候特点呈现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青尼罗河流域受赤道低压带的影响,形成丰富降水,河流径流量大。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同时北移,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对青尼罗河流域产生影响,影响青尼罗河流域的东南信风来自印度洋,带来大量湿热空气,遇到高原山地地形,湿热空气抬升,在青尼罗河流域形成降水,河流流量增大。第(3)题,输沙量减少对尼罗河入海口的有利影响:输沙量减少,会导致河口地区淤积减弱,河道通航能力提高。不利影响:输沙量减少,会导致尼罗河三角洲滩涂增长速度变慢,海蚀作用加剧,入海口处海岸遭受侵蚀;可能会导致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升高,土壤肥力降低,加剧土壤盐渍化;会导致河口地区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系统;河口三角洲地区泥沙淤积减少,会导致三角洲土壤肥力下降等。
18.(1)叶片面积小,荫蔽条件相对较差,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树龄较小,演替时间短,枯枝落叶较少;郁闭度相对较小,土壤水分易散失。
(2)季风常绿阔叶林。理由:年凋落物量最大,土壤有机质积累多;郁闭度最大,保温作用较强,气温相对较高,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含水量较大且稳定;树龄大,土壤有机质较多,肥力高。
(3)变化规律:整体上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渐提高。原因:随着植被演替,植被年凋落物量增大,森林表层土壤对水分的滞留作用越来越强。
解析 第(1)题,读表格可知,郁闭度指林冠层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叶面积指数指一定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面积总和与土地面积之比,可知马尾松叶片面积小,荫蔽条件相对较差,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树龄在60~70年,相对较小,演替时间短,枯枝落叶较少,覆盖度低,蒸发量大;郁闭度相对较小,土壤水分通过蒸发易散失。第(2)题,对比不同林型的土壤肥力主要从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等角度进行。土壤肥力最好的是季风常绿阔叶林。由表格可知,其年凋落物量最大,达到7.84 mg/hm2,故土壤有机质积累多;郁闭度最大,遮挡效果好,保温作用较强,气温相对较高,植物生长旺盛,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树龄达到400年以上,树龄大,土壤有机质较多,肥力高;由坐标图可知,土壤含水量达到30%以上,其水分含量较大且稳定。第(3)题,由材料可知,从演替早期的马尾松人工林到演替中期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再到演替后期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由坐标图可知,整体上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渐提高。原因是随着植被演替,植被年凋落物量增大,枯枝落叶的增加,会增加雨水下渗的同时减少蒸发,故森林表层土壤对水分的滞留作用越来越强。
19.(1)低地森林广布,生物生存空间大;位于中纬度近海区域,水热条件好,食物充足,能满足大多数生物的生存需要;此时期板块较稳定,生物生存环境稳定。
(2)生存空间缩小,同类型植被相对集聚;山脉隆升,高差增大,不同海拔环境差异明显;受东南信风控制,在地形影响下迎风坡与背风坡环境差异增大。
(3)低地森林萎缩,生存空间缩小;山脉隆升,迎风坡对水汽拦截增强,降水量增大,且岛域整体向较低纬度地区漂移,中海拔山区水热条件变好,食物较充足;低海拔地区水热条件发生变化,狐猴向上迁移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
解析 第(1)题,可以从生存空间、水热条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角度分析。当时马达加斯加岛低地森林广布,生存空间大;且处于中纬度近海区域,水热条件好;长时间板块稳定有利于物种持续演化。第(2)题,生存空间的缩小有利于同类植被的聚集。根据材料,板块挤压抬升,岛上高差增大,垂直地带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受东南信风影响,迎风坡发育雨林、背风坡发育草原、灌丛,植被分布差异显著。第(3)题,一方面,低地森林萎缩,狐猴生存空间缩小。另一方面,由于地形抬升,较高海拔的水热条件改善,能满足狐猴生存需要。此外,低海拔地区的水热条件也在改变,为寻找最佳生存条件,狐猴向上迁移。
20.(1)不会有。理由是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 ℃以上;北纬27°的海拔2 000米左右的山区,夏季气温应在0 ℃以上。
(2)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相较于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地区的气温和土温相对较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活性较弱,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且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因此土壤有机碳积累量较多。
(3)赞同。总体上看,乙的观点与图所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虽然图示1 100米处上有机质含量可能存在一个突变,但可以理解为局部环境因素影响所致。
或不赞同。乙选取5个代表点,结果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但普遍性存在质疑;甲在有限高度范围,选取的点位数和分布更为客观和全面,图示有机质含量在1 100米处存在一个次峰;结论是“双峰型”,而非乙的线性关系。
解析 第(1)题,永久积雪冰川带是夏季都有还未融化的冰雪,而武夷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都在20 ℃以上,武夷山主峰黄岗山海拔2 158米,由山麓到山顶气温下降大约12 ℃,所以山顶温度大于0 ℃,积雪已经融化殆尽,并不会有永久积雪冰川带。第(2)题,根据材料土壤碳含量输入主要来源于植物凋落物,输出主要是有机质的分解和淋溶。结合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针阔混交林带比常绿阔叶林带海拔高,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所以针阔混交林地区的气温和土温相对较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活性较弱,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碳积累多;针阔混交林地区降水较常绿阔叶林带少,淋溶作用更弱,土壤有机碳积累更多。第(3)题,首先表明态度,若表示赞同,可以从黄岗山海拔800~1 700 m间隔100米不同深度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布示意图中得出结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大致是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只是1 100米处上有机质含量不符合规律,可能是存在局部环境因素干扰导致,排除干扰,就会符合规律。若表示不赞同,乙选取5个代表点,结果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但普遍性存在质疑,取点海拔范围太大,点位数少于甲,不如甲的规律具有可靠性;而且直接由图中数据可知,甲选择的点位所在海拔范围小于乙选取的点所在海拔范围,选取的点位数和分布更为客观和全面,且根据数据可知有机质含量在1 100米存在一个次高峰,分布规律呈双峰型,而不是乙的线性关系规律。
地址:隆仁饭店斜对面聚能教育 提分热线:1564171333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