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散文,通过罗素简洁有力的语言, 展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文章结构清晰,围绕爱情、知识和同情心三大 主题展开,深刻表达了罗素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作为中学语文教材,本文不仅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激发了对生命价 值的探索。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罗素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人类的深切关怀, 进而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学情分析该文作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对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正处于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生命意义、人生追求等话题充满好奇与困惑。罗 素在文章中阐述的爱情、知识和同情心,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反思。然而,学 生可能对罗素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背景缺乏了解,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与拓展,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 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 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明确罗素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了解罗素的人生 经历及其对他思想的影响。2、分析文章中关于爱情、知识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的论述。通过文章的 语言、结构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3、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 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关注人类苦难,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罗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他如何通过爱情、 知识和同情心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写 作,深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罗素复杂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如何在个人经历 和社会背景中提炼出这些思想。引导学生将罗素的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深奥而又现实的问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的文章《我为什么而活 着》,看看他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1、 了 解 作 者通过多媒体展示罗素的照片和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罗素的基本情况和思想 背景。明确: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 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社会活动家之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 全书式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哲学原理》《物的分析》 等。2、写 作 背 景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 有改动。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他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 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 一生、这样的一生,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窥 见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二)初读感知【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情感表达。 理清文章写作思 路:明确:第一部分(1)直抒胸臆:总结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二部分(2-4)详细阐述“我”为何会以此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 第三部分(5)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样活是值得的。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3、提问学生:“文章是如何安排这三个方面的论述的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 辑顺序和层次结构。明确:全文采用 总分总 的结构方式,分为三 部分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直抒胸,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第三部分(5)总结全文,表明对生命的依恋,热爱,升华主旨(三)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罗素的思想,包括他对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理解。1、思考回答问题,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爱情带来狂喜、爱情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看到天堂的缩影2、概括说出作者对知识的具体追求 明确: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3、概括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明确: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无助的老人,充满孤寂、贫困和痛苦的世界 希望自己能够努力地减轻他们。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得值得。”为什么 (1)罗素胸怀宽广,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 出辛苦是值得的,(2)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3)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 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4)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 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5、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罗素的思想和情感 ”引导学生 找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进行分析。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包括语言的优美流畅、 凝练生动和富有哲理等。明确:(1)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像。(2)其次是因村爱情解除孤颍体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 沫寂、深不可测的深渊。(3)爱情和知识,尽期可能地想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明确: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把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比作深深的苦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渴望减 轻苦难但无能为力,也深受其害的绝望心情。“深渊”喻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仙境”喻 指有甜美爱情,充满爱的世界。作者以孤寂的冰冷可怕,反衬爱情的可贵与美好,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 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 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 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 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 救民于水火之中。(四)合作探究【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罗素为什 么而活着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五)拓展延伸1、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你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引导 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写作练习:布置写作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人生经历,写一篇关于生命意义的文章。 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批改和点评,帮助学生深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六)课堂总结1、总结罗素的思想作者认为人生的三大支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 可遏制的同情心。罗素强调,这些情感纯洁而强烈,是驱使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他追求真挚的爱情,渴望探索无尽的知识海洋,同时,对人类的不幸抱有深切的 同情,致力于通过行动改善社会。罗素的思想体现了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对人类深 沉的关怀,激励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目标。通过回顾课文和课堂讨论,总结罗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他如何通过爱情、 知识和同情心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和困难。2、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罗素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思想体系和人生经历。思考并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的文章,准备在课堂上分享。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罗素的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让学生思考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等多种形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 深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 思维引导不够深入、课堂互动不够充分等。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 的主体性和思维的深度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