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 ( 1 )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地图及相关史料,掌握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及疆域范围,认识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 情怀) 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并学会构建示意图。(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3.运用情境教学法,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理解其意义。(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
教学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秦灭六国的原因及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学生回答 集体备课 后的调整
【导入新课】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 “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吗 今天,我们就开始第三单元的学习,走进秦汉。 【师生共学】 一、单元概述 1.通过时间轴,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线索 秦统一 陈胜吴广 秦朝 西汉 张骞第一次 东汉 黄巾起 六国 起义 灭亡 建立 出使西域 建立 义爆发 公 元 前 公 元 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25年 184年 221年 209年 2 0 7 年 202年 138年 2.教师从整体上概述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政治:朝代更替与制度创新。 经济:经济发展与丝绸之路。 文化: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 二、新课学习 (一)六雄并灭定乾坤 1.阅读材料,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 得休息。” ——《吕氏春秋》 (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
(
前222年
前223年
前225年
) (
前228年
前230年
) (
2
2
1
)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继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的战绩是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4次。——摘编《秦律通论》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材料三:秦王赢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 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赢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 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秦王嬴政重用贤才) 2.根据教材《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并分析秦灭 六国采取的策略。 (




灭魏
灭楚
灭燕
灭齐
) 策略:远交近攻。 3.梳理秦朝建立的基本史事: 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晚期) 人物:嬴政(强调书写) 都城:咸阳 4.结合地图,分析秦灭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 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春秋 战国 秦 过渡: 出示材料: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 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 与中国兴衰》 提问:材料认为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关键是什么 (找到中国古代社会长期 有效的一套大一统制度) (二)百代皆行秦政制 1.依据材料分析皇帝制: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 得休息。” ——《吕氏春秋》 材料一认为天下战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无天子)启示:加强君主专制。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依据材料二,了解“皇帝”称谓的由来。
(



)材料三: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 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 ·秦始皇本纪》 依据材料三,分析皇帝的权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阅读教材,学生绘制中央权力示意图。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军事) (行政) (监察) 九卿 3.依据材料,分析地方管理制度。 ①依据材料,指出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跟什么制度有 关 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天下战乱是因为有诸侯;西周分封制;设立 郡县制。) 材料: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 休,以有诸侯”……于是分天下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②表格归纳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点,分析实行郡县制的意义: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 一。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划分标准血缘远近或功劳大小按地域划分官员任命世袭由朝廷直接任免与中央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着 全国各地的权力 影响前期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但后期诸侯势大,造成分 裂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
③依据材料,分析郡县制的历史意义: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 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 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4.结合材料及中央集权制示意图,分析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 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秦始皇本纪》 皇帝 最高统治者 太 永 尉 相 中央政府 九卿 郡(守) 县(令或长) 地方政府 过渡:一个秦朝商贩的烦恼:我的家乡在咸阳,现在天下统一了,我决定 把我的事业扩大到全国各地去,可是我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三)天下初归固一统 1.结合图片及材料,分析文化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统一文字、小篆;意义: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秦 齐 楚 燕 易 禾 象 旦 韩 A 赵 魏 A
象 材料:这项秦朝的改革措施,是汉代进一步简化汉字必不可少的基础。如 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 在促进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 影响的因素。——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结合图片,分析经济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 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 3.结合图片,分析交通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车同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意义: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
秦帝国交通干线网
)4.结合地图和材料,分析边疆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①南方:政治上: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 象等郡。交通上:开凿灵渠。 ②北方: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意义: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
材料:乃使蒙恬北筑长城面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 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5.秦始皇通过上述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
请学生绘制秦朝疆域示意图。
长城一带

南海
东海
陇西
)
【课堂小结】
背景
时间、人物、都城 意义
(
秦朝
) (
建立
)四至 疆 墙
· 政治:中央集权制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交通:车同轨、修灵渠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