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
《咏雪》
1、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1.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即把家里人聚焦到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义,道理,意义,文义,文章的义理,即文章表达的意思。
4.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6.俄而:不久,一会儿。 7.骤:急。
8.欣然:高兴的样子。 9.未若:比不上。
10.因风:乘风。因,趁、乘。 11.即:是。
12.无奕:谢奕,字无奕,谢安长兄。 13.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聪慧有才
辩。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文义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今义:儿子和女儿。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凭借,趁,乘; 今义:因为。
(三)一词多义
1.俄而.雪骤(与“俄”“既”等构成副词性词组,表示时间短,不久)
2、理解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的句子是:公大笑乐。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3.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4.戏:玩耍。
5.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6.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7.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8.顾:回头看。
9.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0.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11.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2.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3.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
4.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5.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任
(四)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五)一词多义
1.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
(六)敬辞与谦辞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理解默写
1.友人不守信用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2.友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
4.元方不肯原谅友人的表现是:元方入门不顾。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
《〈论语〉十二章》
1、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罔:迷惑。 殆:疑惑。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仁:仁德。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 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 今义:学习
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 今义:数词,三
4.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
6.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7.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古义: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四)一词多义
1.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志:志于学 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承接)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三十而立 表修饰
4.乐:不亦乐乎 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快乐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5.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五)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理解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述了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
心情。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5.《〈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
7.《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9.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
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
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
15.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
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1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义之财不可取”,“富贵不能
淫”)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
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8.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兴
趣的培养多么重要!
19.《论语》中劝诫我们哪怕是个普通人也不要玩物丧志、必须有坚定的志向的句子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文中成语
1.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2.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4.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
在。
5.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意思是说,只要
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
6.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做,按照好的做。
7.逝者如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8.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9.匹夫不可夺志: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10.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而且意志坚定。
4、孔子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子曰:"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
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小不忍,则乱大谋。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
《诫子书》
1、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驰:疾行、增长。
书:书信。 日:时间、时光、季节。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意:意志。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去:离开、消逝、逝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遂:于是,就。
淡泊,不追求名利。 枯落:枯枝和落叶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须:必要、一定要。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
言。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广:使……增广。
励精:振奋精神。 才:才干。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广才:增长才干。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懒惰。
(二)古今异义
静.以修身 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淫慢.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意与日去. 古义:丧失;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2.以
①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3.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四)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
(五)重要虚词
夫君子之行(助词,的)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2、理解默写
1.《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诫子书》中,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儿子的句
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诫子书》中,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让我们懂得在淡
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7.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来论述学习、成才、
立志三者的关系。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他告诫我们内心恬淡方可有明
确志向,内心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9.《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0.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安贫乐道、内
心澄澈方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11.表现急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成语典故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作奸犯科; 七擒七纵;
初出茅庐; 欲擒故纵; 龙盘虎踞;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集思广益;
草船借箭; 隆中对; 淡泊明志;
火烧赤壁; 空城计; 苟全性命;
火烧连营; 化险为夷; 伏龙凤雏;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盖世无双; 俭以养德;
赤壁之战; 如鱼得水; 妄自菲薄;
三足鼎立; 思贤如渴; 任重才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
《狼》
1、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止:仅,只。 瞑:闭上眼睛。
缀:连接、紧跟。 意:神情、态度。
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暇:从容、悠闲。
从:跟从。 暴:突然。
并:一起。 尻:屁股。
驱:追随、追赶。 久之:假装睡觉。
如故:跟原来一样。 假寐:闭上眼睛。
窘:处境困迫,为难。 意:神情、态度。
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顾:看,视。 黠:狡猾。
积薪:堆积柴草。 顷刻:一会儿。
苫蔽:覆盖、遮盖。 变诈:巧变诡诈。
弛:解除,卸下。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眈眈:注视的样子。 耳:罢了。
少时:一会儿。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径去:径直离开。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意思。
久之:时间长了。
(二)古今异义
1.去(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2.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3.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4.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屁股
5.盖(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6.弛(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7.薪(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
8.暴(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三)一词多义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意.暇甚 神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2.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3.狼不敢前. 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4.止.有剩骨 通“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5.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转视积.薪.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四)词的活用
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3.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用苫
4.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5.恐前后受其敌.:名词做动词,攻击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7.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
(五)虚词用法
(1)之
1.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复投之。代词,代狼。
(2)以
1.投以骨。介词,把。
2.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
4.盖以诱敌。介词,用来。
(3)其
1.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4.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6.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4)乃
1.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2.乃悟前狼假寐:才。
(5)之
1.久之:调节音节,无意义。
2.亦毙之:代词,指它。
3.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2、理解默写
1.《狼》中写屠户归途中遇到狼的情形的句子是: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狼》中写屠户初遇狼的行为的句子是:屠惧,投以骨。
3.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
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5.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狼》中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狼》中屠户再投给狼骨头,狼的反应是: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8.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9.《狼》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狼》中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的句子是: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1.《狼》中写屠户与狼的斗争有了转机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2.《狼》中屠户看狼一直尾随其后,因惧怕前后受敌,他采取的办法是:恐前后受其
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3.《狼》中直接写狼,间接写人,充满对狼的蔑视和朝讽,对人的机智勇敢的赞美的
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佳句展示
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
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
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
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
《穿井得一人》
1、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1.穿.井得一人 穿:挖掘,开凿
2.溉.汲. 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4.国.人.道.之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 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 于:向
7.得一人之使. 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9.求闻之若.此. 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若.无闻也 不若:不如,比不上
(二)古今异义
1.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破、透
2.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3.国人道.之 古义:讲述; 今义:道理
4.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今义:正确。
(三)一词多义
闻: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求闻之若此(传闻,消息)
(四)词类活用
闻: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五)重要虚词
1.之
(1)宋之.丁氏 助词,的
(2)有闻而传之.者 代词,这话
(3)国人道之.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4)闻之.于宋君 代词,这件事
(5)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6)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1)及其.家穿井 代词,他的
(2)其.人曰 代词,那
(3)奈何忧其.坏 代词,它
3.于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向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在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小纸条
《杞人忧天》
1、词语汇释
(一)重点词语
1.崩.坠. 崩塌,陷落
2.身亡.所寄 亡:wú无,没有寄:依存
3.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4.若.屈伸呼吸 你
5.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动,活动
6.奈.何. 为何,为什么
7.只.使.坠 纵使,即使
8.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
9.充塞四.虚. 四方
10躇.步.跐.蹈. 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11.其人舍.然.大喜 舍通“释”,解除、消除。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二)古今异义
1.充塞四虚. 古义:处; 今义:空,虚伪
2.若.躇步跳蹈 古义:代词,你; 今义:如果
3.晓.之者 古义:开导; 今义:明白,知道
(三)一词多义
1.舍
(1)太丘舍.去 舍弃
(2)其人舍.然大喜 舍通“释”,解除、消除
2.若
(1)若.屈伸呼吸 你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像,如
3.奈何
(1)奈.何.忧崩坠乎 为什么
(2)奈.地坏何. 拿……怎么办
(四)重要虚词
1.之
(1)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2)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3)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4)因往晓之.(代词,他)
2.其
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其.人曰(代词,那)
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