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表格、阅读图示的、分析解读材料,了解并掌握隋唐选官制度、中央政务制 度和赋税制度的确立过程
(2)认识科举制在促进政权开放、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认识三省六部制在制约相权、规 范皇权,提高效率等方面的历史意义,认识两税法确立对于促进自由经济的先进性。理解隋 唐时期的政治之制度为后世所树立的标杆作用
(3)深刻认识到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必是在历史传统上,依据现实环境的要求做出改革和 创新。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汉以来,特别是隋唐时期在承袭前朝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表现为三个 方面:一 是选官制度,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选 拔标准从以推荐为主转移为以考试为主,这使得选拔更加的公平公正,选官制度也逐渐走向 成熟和完善;二是中枢政务机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决策、审核、执行分归 相对独立的三省,分割了相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在 “君主集权”的框架下也容纳了部分“民意”,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也更加完善;三是赋税 制度,从汉代的编户齐民到唐代的两税法,赋税制度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唐代的赋 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标准,在拓宽征税广度的同时还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隋唐时期的制度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推动,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运转体系。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子目都属制度范畴,是 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呈现并列关系。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 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度的确立。政权组织形式的最大变化是从三公九 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维系封建 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唐朝赋税制度的发生重要变革,实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调制和 以资产为主的两税法。
【新课讲解】
一 、 选 官 制 度
1.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内容、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内容
①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内容: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教师】PPT展示官员与九品中正制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关系
(
中正品第(乡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官员
二、三品
四、五品

、七品

、九

)
PPT展示史料:
材料一 由于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宫,而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 责,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 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 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 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 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 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吴竞《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史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3)影响:
①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全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
【教师】PPT展示科举制的图片并讲解科举制的含义: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 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状元 榜眼 探花
(
贡士
举人
秀才
童生
)殿试

(

)会 试


童试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科举制形成与完善的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隋朝——科举制的形成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教师】PPT展示史料: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 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撫言》卷1《散序进士》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之前所学并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有何影响 对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

(3)影响:
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 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热与完善。
【教师】提问:古代中国的选官方式是如何演变的 请同学们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提示:
选官方式 盛行时期 选官标准
世官制 夏商周 血缘
军功爵制 秦国、秦朝 军功
察举制 汉朝 德才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出身门第
科举制 隋唐至明清 考试成绩
【教师】提问:通过分析,古代中国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所学,思考问题。 提示:
选拔方式日趋严密、科学;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 提高,由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
二、三省六部制
【教师】通过刚才PPT 的图片大家了解到了三省的相关信息。三省都有哪三省呢 接下来 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教师】结合PPT进行新知讲解。
1、形成、发展与完善: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 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 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教师】同学们来看这张图片,三省六部的关系图,并且标注了其的职能。那同学们能结合 课本一起总结一下三省六部的主要职能么
好,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不仅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 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点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进行对最后一项制度的学习。就是隋唐的赋税制度。 【学生】学生回答: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主要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 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
(1)时间:魏晋时期
(2)内容: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 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
(1)时间:唐初
【教师】PPT展示“租”、“庸”“调”各自的含义,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租:唐人十八岁时,朝廷拨一顷土地给其耕种,到六十岁时交还朝廷,这期间每年向朝廷交 两石粮食称之为租;庸:二十岁时每年为朝廷劳动二十天称之为庸;
调:同时每户每年向朝廷交绫、绢、垂各两仗称之调。
(2)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 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3)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两税法
【教师】PPT展示史料:
史书这样概括两税法的实行背景: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 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 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 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 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提问:根据史料和课本内容,请同学们总结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1)原因:
①主要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 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②直接原因:解决财政困难。
(2)时间:780年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教师】PPT展示史料: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 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 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 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提问: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提示:
利:分夏秋两次征税,明确纳税时间;扩大纳税主体,扩大了纳税面,确保了封建王朝的税 收,解决了唐朝政府财政危机;明确各阶层税率,推进税收公平,两税法是以财产征税,不
再以丁户来征税,照顾了人民的负担能力,体现了合理负担原则,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两税 法实施后,中央财政实力得到加强,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户税纳钱,地税交 实物,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定了以“人丁” 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开创了我国封建历史上以土地和财产为基本计税依据的先例。
弊:税外加征,税外又出台许多苛杂,人负担逐渐加强;配赋不均,两税法以大历四年的早 田数为准,各州各道按照所掌握的旧有数额进行摊派,但由于战乱,田亩数量变化很大,而 当时仍然以旧额摊派赋税,显然是不合理的;折钱纳税,使得人们的负担随币值的波动而波 动,负担不稳定;两税法按照资产税,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资产难以估算。
(4)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局限性:由于官吏贪腐,在实行过程中,税外加征,增加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思考问题。 提示:
汉到唐前期,赋税制度是以人丁为征税之本,而以人丁为征税之本的前提条件是纳税人必 须有相应的土地、资产。然而,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社会经 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唐朝政府控制的农户越来越少赋税来 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 政收入。两税法扩大了税源,简化了手续,增加了财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经济危 机,稳定了唐朝政权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它为赋税制度确立了一个新的合理的征收标准。 从此以后,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
【板书】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公平开放
隋唐政治制度
中央政务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科学规范
超迈往古 浚开先河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自由经济
【课堂训练】
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 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2. 隋朝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又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 人才。这一变革( )
A. 终结了隋朝的门阀政治 B. 标志着文官政府的正式确立
C. 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D.有利于阶层的流动
3.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他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 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4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 是门下省( )
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B. 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5.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 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
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
A. 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 B. 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
C. 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 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6《资治通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 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互相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7.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推断出( )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
收入 54 4 800
支出 39.1 3.5 570
剩余 14.9 0.5 230
剩余率 27.6% 12.5% 28.6%
A. 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B. 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C. 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 D. 货币地租成为必然选择
8.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 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 “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B. “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帛或布
C. “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 D. 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
9.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
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
10.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 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
行。甚久,“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到至德年间,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 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民富者,率为官、为僧 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 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 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 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 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 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 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杨炎税制”的精神实质为历代仿 行不替,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行的“方田均税法”、明代张居正施行的“一条鞭法”、清朝 康熙时推行的“摊丁入亩”法,都不过是杨炎税制的翻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杨炎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简析杨炎税制改革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 相的政府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 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 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 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 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 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 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 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 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 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 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 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 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赵扬《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 现。
【答案】
1—10 DDACA (CCDAC
11. (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庄田出现,庄客与庄田之间出现契约关系,封建生产关 系有了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无法维持下去,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藩镇割据,政府税收范围缩小,财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赋税沉重,人民纷纷逃亡起义。
(2)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多少改变了赋役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情况; 赋税的征收,由按丁口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表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为后代税制开了先例。
12. (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 强了皇权。
(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 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 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 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