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2.通过《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 理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 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 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 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知识概览)本课是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 的选拔与管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 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讲述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 度的发展演变历程。(教学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进士题名碑) (东汉举孝廉图)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东汉举孝廉图,右图是进士题名碑。大家思考一下, 两者各反映了什么制度 对!察举制和科举制。那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是如何 发展演变的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讲授新课】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新知讲解』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指出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朝代 制度 标准 特点 影响西周至春秋 世卿世禄制、 世官制 血缘 官位世袭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春秋 战国 尚贤思想、举荐 为官、军功授爵 军功 缺乏制度化的 选官途径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秦朝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 其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汉朝 察举制 品行 (孝 廉 ) 自下而上由地 方官推荐取 士,形式多样化 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 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 世 、 道德和 才能 逐渐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的工 具 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形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隋唐 宋元 明清 科举制 才能 冲破世家大族 垄断仕途的局 面、与君主专制 强化相关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身 份流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自主学习]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都是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厚禄。材料 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2.春秋战国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1)时代背景铁制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士人阶层兴起。(2)制度 ①客卿制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礼贤礼士、养士、奖励 军功等方式选拔人才。②军功爵制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 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商君列传》民爵指授爵后仍是平民身份,官爵指相当某一官职的爵位;各级爵位赐田、宅数目,以一 顷田、九亩宅的比例递增。斩获敌首一名,赐爵一级,但赐爵者甚少晋升九级以上;拥有一至 四级爵位的人,在军中仍然是“卒”,第五爵位以上才是军官。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材料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五蠹》 所谓“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实质就是要废除、清算古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套东西。 4.两汉(1)察举制 ①形成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 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选官制度。材料 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 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 ·武帝纪》②内容和程序先考察而后推举,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 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 文学、明经等。③作用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④弊端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绝大多数名额被官贵子弟所垄断;推荐权被官僚阶层掌控,贪污 贿赂成风,吏治腐败;被推荐之人多非有用之才,大多沽名钓誉,品德败坏。(2)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②程序和标准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 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材料一 很显然,由于设置中正统揽士人的品第,就把评品人物之权从名士大族手里夺过 来归政府所有,使政府全面地掌握了选官大权,这对于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自然大大有 利。——《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杜佑《通典》5.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1)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 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 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2)背景地主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 益,迫切需要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3)相关概念 ①常举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 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 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②制举制举是由皇帝亲任考官,选拔具有专才之人。(4)隋唐科举 ①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②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5)两宋科举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 糊名、誉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6)元朝科举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 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图片情境](宋代科举考试图) (唐·孟郊《登科后》)[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6.明清科举(1)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 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2)相关概念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 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①乡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②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 ③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 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图片情境](进士殿试贡士会试举人乡试生员童生监庾增生生生贸货赘赏爨院府县试试试)(一甲三名牌匾) (清代科举考试系统简表)[合作探究1]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材料一 (隋炀帝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 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 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 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 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 响。【提示】(1)特点: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断发展完善;③选拔方式规范;④公平(公正)。(2)积极影响: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为西方国家所借鉴。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指出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朝代 制度 考核部门 考核标准秦汉 上计制 御史参与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隋唐 考课制 尚书省吏部 品德和才能明清 考满、考察 吏部尚书、御史台、都御史 查处贪、酷和不作为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 的。[自主学习]1.秦汉时期的上计制(1)县、侯国: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数屯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 况汇报于郡。(2)郡国:郡国将各县、侯国上报来的各项数据汇总,制成计薄后,上报中央。(3)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薄,防止造假,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 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3.隋唐时期的考核隋唐时期,官员的考核归吏部。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更加规范。《唐六典》全面规制了官 吏的选用、考核、监察、奖惩等。《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 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考核标准:根据品德和才能两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评定等第,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隋唐官员考核制度考核方式 地方报告中央皇帝巡查州县考核标准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结果 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4.宋朝的考核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5.明清时期的考核(初考再考通考京察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思考:依据之前所学和教材内容,归纳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是如何考核官员的。称职平常不称职考 满考察明清课考升迁结果依据内容降调外察)朝代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秦汉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隋唐 品德和才能 吏部明清 监察贪酷和不作为 中央政府趋势:(1)考核法规趋于完善;(2)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3)考核日趋严格。[合作探究2]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设置了专司课绩的计吏,东汉时,中央负责考课的是三公曹尚书, 郡国由上计掾主持上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负责考课官吏的职能部门尚书省吏曹, 其下属的考功郎和考课尚书郎主管考课事宜。唐代在魏晋南北朝考课机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 扩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正式设置考功司,专门负责对全国官吏 的考课。材料二 宋朝的考课仍由吏部领导,由审官院和考课院具体负责。明朝考课重归吏部,吏 部设考功清吏司负责京内外官员的考课。清朝沿用明制,但扩充了考功清吏司,内部分工更加 细密和明确。——李永亮《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时代官员考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提示】设有专门的考课(官员和)机构;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 考核机构权力扩展;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指出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朝代 中央 地方秦朝 御史大夫 监郡御史汉朝 御史中丞 刺史隋唐 御史台 十道监察区宋 台谏合一 各路监察区、通判元 御史台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 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巡按御史[自主学习]1.秦朝监察制度秦朝的中央监察机构是御史府,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在各郡派驻一名御史, 称“监郡御史”,这标着这我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2.汉代监察制度汉承秦制,在中央仍设置御史大夫。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于元封五年(公元 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置十三州部刺史。。3.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1)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分工明确,构成一个有机的监察系统。(2)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 威慑作用。4.宋朝的监察制度(1)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 的监察权。(2)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 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称为“监州”,与知 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5.元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 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6.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1)明代中央监察机关除了都察院以外,还设置有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具有言谏权、弹劾权、封驳权、一定的司法权)明代,在一般监察机关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之外,又设立了对臣民进行秘密监察的特务机 关——厂卫。(2)清代监察制度对于明制的一大变革是将六科给事中归入都察院,从而,完成了台谏 合一和台省合一。清雍正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恢复了特务监察。但这些特务不再由宫内宦官允任,而是豢 养了大批职业特务来对官吏和百姓的言行进行秘密监察。雍正皇帝同时建立密折言事制度,鼓 励告密,以特务的手段来加强对官员和百姓思想言行的控制。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评价(1)特点①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②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③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 度畸形发展。(2)评价①积极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 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合作探究3]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材料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 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 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 令,以肃正朝列”。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 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 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专门巡回按 察所属州县……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 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提示】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 大;划分监察区。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课堂总结】(监察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刺史制度上计制考核大多督察-院和六科厂卫制度考满考察选官世官制荐举制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南北卷制度先秦时期秦朝战国时期BC475.BC221汉朝BC202魏晋南北隋朝唐朝220年581年618年 907年两宋1271年元朝 明朝前清1368年1644年1840年御史台监察区道台谏合一路监察区流于形式)【拓展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省份 书院数 进士数 书院百分比 进士百分比安徽 14 695 4.4164 3.7410江苏 18 2306 5.6782 12.412浙江 60 3900 18.927 20.992江西 101 3697 31.861 19.899福建 48 4525 15.142 24.356湖北 4 33 1.2618 0.1776湖南 29 441 9.1483 2.3738广东 20 269 6.3091 1.4479广西 7 187 2.2082 1.0066贵州 1 0 0.3155 0四川 15 2525 4.7319 13.591总计 317 18578 100 100——摘编自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表格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且史论结合)【提示】论题:书院的兴盛推动科举制的发展。论述:南宋以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居于统治地位。朱熹注释的《四书章句集 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南方各省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等书院数量居多,进士录取人数 相应较多。在朱熹的推动下,书院大力传播程朱理学,讲授《四书章句集注》,促进了进士录 取人数的增加,科举制度得到发展。由此可见,书院的兴盛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典题练习】1.下表为西汉初年部分王侯及其出身一览表。表格中现象的出现与下列选项中哪种制度有 关 (B)姓名 爵位 出身韩信 淮阴侯 平民樊哙 舞阳侯 屠户灌婴 颖阴侯 布贩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2.下表反映了北宋三次兴学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当时三次兴学的共同意图是(A)时间 推动者 举措第一次(庆历年间) 范仲淹 科举应试者须先受官学教育第二次(熙宁年间) 王安石 创立太学“三舍法”,并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第三次(崇宁年间) 蔡京 发展地方官学A.完善科举,选拔人才 B.发展官学,抑制私学C.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重整典籍,复兴儒学3.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 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 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B)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