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分析传统选官制度与当代公务员制度、西方 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全面认识中国当前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特征,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理解晚清科举制度废除的必然性,探究 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管 理制度的嬗变历程,明确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具体举措,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 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渐进性、传承性、创新性,关注中西方文 明间的相互借鉴。
(
重点难点
)
重点: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认识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难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
知识概览
)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 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 演变历程。
(
教学准备
)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公务员考试图片,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会争相报考公务员 现
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那么,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 选拔与管理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问题情境]
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 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 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 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 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自主学习]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
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②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2)表现
①戊戌变法期间
A.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世。
B.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C.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②清末新政期间
A.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B.多设蒙养学堂。
C.1905 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 校一途。至此,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图片情境]
百日维新期 间,光绪帝 下诏改革科 举制度,废 除八股文 改试策论, 广设学堂, 创办京师大 学堂。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措施 影响如何 [自主学习]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 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3)选官制度
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 由此正式设立。
材料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 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 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 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提示】学制特点:A.学制系统完善;B.学制设置制度化;C.重视对实业教育的发展;D. 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
②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 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材料 光 绪三十年(1904年),晚清政府责令学务大臣制订《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要 旨是:今后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在学务处,按学科门类考试, 第二场在保和殿,以经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考试分最优、优、 中等三级,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等出身,再分配官职。
结果:标志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问题探究1]
材料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 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 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 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 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提示】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提示】大势所趋: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问题探究2]晚清科举制与教育制度
材料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合议一定,中国大 局益危……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 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 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 收效甚钜。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 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袁世凯等人在《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提 出该主张的背景及其目的。
【提示】主张: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
背景:旧式教育和科举制落后、闭塞,颇受诟病;西学传播,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民 族危机不断加深;“新政”开展,改革传统官制成为时人共识目的: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 人才;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信任和支持。
知识点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何内 容。如何评价
[自主学习]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 拔和任用。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评价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2.北洋政府时期
(1)方式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考试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 业生甄拔考试
(3)甄别制度
①内容: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 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②评价: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 性与稳定性。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有何内容,如何评价。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1)建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2)基础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 精华。
(3)内容
①机构: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②法律:《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
③意义:A. 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 了确立;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4)特点
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
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
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④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⑤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⑥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确立。
(5)评价
制度规定严密,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思考]概括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
(1)选拔方式上,考试和甄别的方式是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2)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对民国官员选拔制度影响深远。
(3)继承发展,渐进变革。
(4)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或开始)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合作探究3]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1937—1949年)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 形式的原因。
【提示】专制集权的传统;工业化水平较低;公民文化和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国民政府一 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 动荡。
[问题探究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一 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 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 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 《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 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注:1946年3月召开) 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 《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 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 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 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 形式都没有。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1937—1949年)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 流于形式的原因。
【提示】(1)特点: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更加完备;考试内容和形式更
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2)原因:专制集权的传统;工业化水平较低;公民文化和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国民政 府一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 长期动荡。
知识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干部制度是如何形成 与发展的。
[自主学习]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
(1)背景
①建立新中国。
②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需要新的干部制度服务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
③继承民主革命时的经验。
(2)措施
①沿用旧制: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 干部制度。
(3)内容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训等内 容。
(4)发展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1978—)
(1)背景
①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拔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要求。
(2)干部制度
①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
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 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 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3)公务员制度确立
①开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正式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 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4)改善
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录用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也在逐渐完善。
(5)影响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合作探究5】为什么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材料 此时,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思维模式不仅冲 击着传统的干部管理方式,还直接将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带到了官场。
徐颂陶就听到过时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的抱怨,环保局要招6个人,结果写条子的就30 多个。
“社会转型期的权力拥有巨大的真空,既可以服务人民,也可以为自己谋利。在这些权力 中,最大的权力就是选人用人权。”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说。
当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际改变了中国干部制度的生存土壤时,打破干部管理大一 统的局面,探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三大报告,呼应了这种改革的需要。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 人事改革的重点。
—— 《30年人事制度改革:从干部到公务员的嬗变》京华日报2008年11月03日
【提示】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的展开,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文职队伍;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向前发展, 广大人民呼吁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的公务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 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课堂总结】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
废除科举制度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官制改革
学堂选官制
选官制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改革开放前
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公务员制度
【拓展探究】
[问题探究6]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 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 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 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 为用人的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 一标准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 晋升、奖惩等各个环节
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 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随政 党选举成败而进退(政治化),事务官 则保持稳定(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 转任 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没有“政 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 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 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 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搞“政治中立”, 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 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 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 政府的雇员, 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 政府利益服务 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我国公 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典题练习】
1.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
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 的 是 ( )
A.裁汰冗员 B.裁撤旧军队
C.废除八股取士 D.设立京师大学堂
【答案】C。【解析】“1898年”“会试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从会试举人对梁启 超所“请”的反应判断,梁启超所“请”应与科举制有关,故C 正 确 ;A、B、D 都是戊戌变法 的措施,但都不符合题意。
2.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 “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 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解析】据材料“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 之纲领”可知,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 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 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 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排除 B项;清政府意图培养的“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还要具备封建伦理道德观,排 除C项。
3.清末有奏折称:“自新政改官制添设各部,而该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 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材料反映出官制改革 ( )
A.改变了传统选官标准 B.加速了政体改革步伐
C.效果与初衷不尽一致 D.加剧了官僚队伍腐败
【答案】C。【解析】新政要破格用人,但由材料“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 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可知,新政的效果与初 衷不尽相同,故选C 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任用出现的问题而非选官标准的改变,排除A 项; 清末官制改革加速了封建政体的瓦解,排除B 项;清末官制改革暴露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加剧 了封建政治体制的瓦解,排除D项。
4.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
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 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答案】C。【解析】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 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 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 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