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及其成果,理解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
2.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 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当代中国法律制定的广泛性和规范 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伟大历史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培养崇尚法治的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识,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 解,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
(
重点难点
)
重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难点:理解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涵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知识概览
)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10课《当代中国的 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本课通过两个子目(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讲述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历程。
(
教学准备
)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情况。
展示李兰娟、钟南山等抗疫“最美逆行者”图片,同时展示人民网关于“发国难财,必须 快查严惩”的新闻报道,对比“无法无德者”与“最美逆行者”的行为。
(
而又另一些人——
“利益熏心”
“道德沦丧”
“无法无德”
人民网评:发国难财,必须快查严惩!
原标题,人民网评,发国难时,必须快查严
E1
10只口罩850元 近日,北京一药店借疫情“坐地起价”,被市场监管部
门处理,面临最高300万的处罚。无独有偶,河南省郑州市一超市一斤白菜定
价近7元,被罚款50万元.
有些人他们是
——
“最美逆行者”
)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肆虐的病毒,钟南山、李兰娟 等医务工作者,来到武汉“重灾区”,抢救人民生命,成为“最美逆行者”。但是,也有一些人, 利益熏心、道德沦丧,乘机发国难财,面对这些“无法无德”者,要用法律严惩。用“法治” 为“精神文明建设”护航!
大家思考一下,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历程如何 有何其他成就 这些正是我们 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作 帮纽、葉部;非纽、乏韵、方乏切。
骤”
战国
像 婆一鬻二一
西周 战国 秦《说文)小策 汉 楷书
梯 一增 一樊"
西周 西周 战 国 战国 汉
一敏一态
战国 战国《说文》小篆
金 毒
《说文》古文 战因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54—55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的法治建设有何成就
[自主学习]
概念明析
法制:本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或“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
“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关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作用上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
依法治国,必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
素质的普遍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法 治的顺利实施。
1.法治建设之征:齐启程,初创造(20世纪50年代)
(1)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资匮乏,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 体会议如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制定了五四宪法。
材料: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 事。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 为了发扬民主,为了加强经济建设,为了加强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就要办选举,搞宪法。
——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五 四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 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1966 —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法治建设之征:改革开放,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
(1)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成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
(2)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82年宪法)。为什么要修改宪法 原因:克服缺点,与时俱进。
现行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问题情境]
找不同:五四宪法(第一部)和八二宪法(第四部)
找不同:五四宪法(第一部)和八二宪法(第四部) P58“学习拓
目录 目录 展部分”
序言 序言
(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八二宪法
)第一章总纲
(
制强
度人
保民


)第二章国家机构
(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五四宪法
3.法治建设之征:市经体,高要求(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1)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治建设要做好服务工作)。
(2)1993年:“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1993年宪法修正案)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5)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法治建设之征:新世纪,新特色(中共十八大以来)
(1)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 设。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载入国家根本法。
[材料解读]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加快立法”,“加强立法、提高 立法质量”发展到“科学立法保证良法善治”。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示】法治建设新理念:整体推进,一个都不能掉队。
材料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 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提示】精细化、规范化、民主化。
材料三: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
【提示】“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
(2)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材料: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 “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 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 济社会条件。
——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思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民法典起草失败的原因。
【提示】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合作探究1]我国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材料:自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全民所有制 工业企业法、行政诉讼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 意见。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 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提示】特点:高度重视人民意愿,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人民依法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
[合作探究2]“法制”与“法治”的比较
材料: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据材料,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 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提示】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法 律的运行状态和过程。法制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健全的法 制是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法治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 治”更能体现政府对国家依法治理的决心和目的。
知识点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56—57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文明建 设有和背景和表现
[自主学习]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 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杰出代表。
时代精神:踏实肯干 埋头苦干 科学实干 王进喜 范孟泰 “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
时传祥
社会风尚:爱党爱国 关心集体 无私奉献 互帮互助 雷 锋 “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焦裕禄
华罗庚
李四光
(2)表现
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
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 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 道德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
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 心……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 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9月20日)
【阅读思考】有人说,“只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够了,没必要搞精神文明建设”。 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 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 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 境。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出
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 量。
『课堂总结』
法治建设之征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齐启程初创造(20世纪50年代) · 改革开放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 ·市经体高要求(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新世纪新特色(21世纪10年代至今)
精神文明之征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人穷不可精神穷(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物质精神双文明(改革开放后) ·核心价值要牢记(21世纪至今)
『拓展探究』
[合作探究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材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市场自身
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 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 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提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典题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是在()
A.抗美援朝期间 B.解放战争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选D。【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给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生 活带来巨大损失,故选D。抗美援朝是1950—1953年,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 的初创时期,A 排除;解放战争是1945—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B 排除;改革开放时期 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C 错误。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新的法治环境。下列史事中,回 应了这一时代呼唤的是(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建设方针
C.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
【解析】选D。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 、C排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故排除B; 中共十五大召开于1997年,故选D。
3.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 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
A.长征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大庆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选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故选B。A与三者都没有关系;C 只与王进喜有关;D 只与邓稼 先有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