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知道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 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 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 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 同感。(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知识概览)本课是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 民族政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 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讲述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教学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 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依据图片和教材回答: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一主题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它是如何确立的 实行的原因有哪些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是什么 【讲授新课】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73—74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的历史背景如何 其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又是如何实施的 [自主学习]1.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2.背景(1)历史因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 一体格局。材料: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 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 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 讲话,2014年09月29日(2)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 治生活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近代,面对民族危机,各民族同甘共苦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的友谊。(4)民族问题重要性: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5)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6)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材料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 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 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建国后,我国在民族问题上遵循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打破了多民族国家必然采用 联邦制的固定思维模式,在单一国家结构下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对马克思 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7)实践经验: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探索。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 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我 国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求,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3.建立(1)法律依据①《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②1954年宪法: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 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2)自治区的建立[合作探究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材料一: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我国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 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 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示】(1)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民族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差异大。(4)近代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 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知识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74—76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有 何表现,其作用如何。[自主学习] 1.表现(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3)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 工作。(4)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 共的血肉关系。(5)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6)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意义(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3)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合作探究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意义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 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 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规定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提示】(1)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规定的。内容: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 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知识点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76—77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 善有何表现。[自主学习]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 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 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知识拓展]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别区的区别和联系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区 别 设立区域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沿海特定区域指导原则 “ 一 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别经济政策自治程度 享有的“高度的自 治权 ” 有“一定的自治权” 不享有自治权,只有实行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 殊”的管理体制社会制度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 为了实现中国和平 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一少 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 放的窗口『课堂总结』(历史背景建立标志及实施发展表现民族政策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当代中国的)「拓展探究』[合作探究3]国家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举措材料: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 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 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 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 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提示】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措施: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的自治州还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典题练习」1.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 意义在于 (A)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B.民族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自治权 C.民族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立法权 D.建立了基层民主制度2.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C)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3.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召开。会议通过了《内 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B)A.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C.蒙古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自治政府D.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政府4.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 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A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C.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