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货币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对货币制度 的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我国货币及制度、措施以及世界货 币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演变和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我国货币制度和世界货币体 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货币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加深对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
重点难点
)
重点:中国历史上货币及其制度建设的发展演变。
难点: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
知识概览
)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第15课《货币的使用 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本课通过两个子目(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讲述了中国货币演进的历史过程和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过程。
(
教学准备
)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
美元纸币
) (
人民币纸币
)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人民币纸币,右图是美元纸币。大家思考一下,两者 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现象 对!当今世界两种主要的货币:人民币和美元。那么,中国货币 的使用历程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状况如何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86—88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如何 主 要经历了哪几种形式的货币
[自主学习]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 1.早期:贝币
财贾贩货费账资赈贵贱赚赔
提问:发现以上汉字的共同点,说明了什么现象
【提示】都与贝有关,说明贝币是古代经济发展的起源与社会基石,是常用的一般等价物。
提问:“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的史料依据
【提示】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海贝与骨制石制的仿制贝。
2.商周:铜铸币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商后期铜铸币的产生)
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②冶铜技术的长足发展,铜不易腐蚀、造价低。 3.春秋战国:布币、刀币、圜币、蚁鼻钱(由多元货币向统
一币制的演变——秦朝半两钱)
原因:西周末年周王衰微,诸侯割据分裂。 币制不统一的弊端:
①频繁的货币换算导致效率低下;②不利于商品贸易与国内
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剧国家分裂。
4.秦:圆形方孔钱。特点:大一统(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
变——秦朝半两钱)
[合作探究1]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
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 巩固……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 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 至为重大。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提示】(1)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 巩固政权的需要。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
(2)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有利 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5.汉武帝:五铢钱铸钱权进一步收归(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材料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 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 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 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 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提示】①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③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 并影响后世。
6.唐代:开元通宝(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 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 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
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
柜坊 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 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 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7.北宋:交子(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1)北宋,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 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合作探究2]
材料交子的诞生,与经济繁荣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除了 北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避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 荣,因缺铜而依赖铁钱,携带不便。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的铁钱的笨 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
【提示】①北宋封建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交 易量巨大;②铜币流通量不足;③四川独立闭塞的贸易货币环境;④民间的首创和官方的推动。
(2)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3)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当堂练习]
清《续通典 ·食货》记载:交子肇因始于宋代巴蜀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过于笨重而不便于携 带,后因民间交子铺户印制杂乱、无法兑现及诈伪问题,“争讼数起”,于是益州知州张咏指定 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严禁民间私造。宋仁宗时,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使
之成为官方货币。材料反映出当时 (C)
A.宋代地方具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当地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民间纠纷 8.元:单一流通纸币——钞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民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
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认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反映;纸币承担货币流通功能,其价值要与真正货 币相适应;纸币的流通量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无节制的乱发,会导致严重的社会 问题。
9.明中叶以来: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系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法定流通货币
(1)演变: 明初:铜钱与纸币并行——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 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2)原因:纸币(宝钞)的弊端;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 割熔铸、便于携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的认可使用到政府的推动肯定;白银的供给来源 增加(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影响
对中国: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与世界 经济的联系。
对世界: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合作探究3]明清白银逐渐货币化
材料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 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出现通货膨胀现 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万历年间实行“一 条鞭法”,“计亩征银”,最 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她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 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等 思考: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指出明朝法定货币演变及特点,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明朝货币从铜钱到宝钞,再到铜、钞、银兼行,最后白银升为主币。
特点:民间趋势促动与朝廷法令推动相结合、自下而上的趋势与自上而下的展开并行。
原因: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宝钞信用日益丧失; 赋税制度改革推动;明朝长期保持巨额对外贸易顺差;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大量白银涌入中国。
(二)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 1.银元
(1)晚清时,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2)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法币
(1)发行: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 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2)废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探究认识】1935年国民政府为何实行法币改革
(1)背景
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
③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
(2)内容
①统一货币发行权,法币为唯一流通货币;②白银国有,禁止流通;③放弃银本位,采用 外汇本位制。
(3)评价
①积极:改变中国币制混乱的局面;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和贸易发展;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②消极: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 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其国民政府的灭亡;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合作探究4]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
材料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 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 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 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 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 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 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 年之抗战”
【提示】目的:防止白银外流;缓解经济危机,巩固统治。
理解: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成功集中国内资金,为抗日战争作了物
质准备。
3.金圆券、银圆券
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开始发行金圆券,其贬值速度比法币更快,各地纷纷拒用金圆券, 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又发行银圆券,仍以失败告终。
(三)中国现代货币的演进 1.背景
(1)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进展,中共领导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
(3)统一货币,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政权,加强民族认同。
2.产生
(1)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 人民币。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3.发展
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 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4.对人民币的评价
数十年来,人民币始终地位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阅读课本P88 历史纵横,理解人民币是如何体现市场性与计划性的。(特点与原则) 【提示】经济发行: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与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生产力)。
计划发行:必须纳入国家计划体系中,以保证币值和物价稳定。 集中统一: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唯一性、垄断性。
[合作探究]结合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探究影响货币演变的因素
(1)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2)国家政治形势。
(3)巩固统治的需要。
(4)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动。
知识点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89—90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世界货币体系当中的金本位制是如何形 成的,有何特点与作用,又是如何瓦解的。
[自主学习]
(一)19世纪初:英国(确立)
1.特点
确立金本位货币制度,以英镑为中心。 2.背景
(1)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复杂。 3.作用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崩溃)
1.特点
金本位制崩溃,英镑地位下降。 2.原因
(1)经济大危机中,各国为转嫁危机,实行货币贬值与关税战,国际货币标准经济秩序 混乱。
(2)二战中欧洲经济遭受冲击,英国负债沉重。
(三)二战后:美元(重塑)
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1.特点
一固定双挂钩三支柱组织,以美元、美国为中心。 2.评价
(1)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2)稳定了国际金融贸易与世界经济秩序,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扩大 了世界贸易。
(四)20世纪70年代: 一超多强(瓦解)
1.原因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涨;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 2.表现
无力维持美元币制,美元贬值,恢复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仍占重要地位, 欧元、英镑、日元、法郎、人民币影响力也在上升。
[合作探究5]世界货币体系的评价
材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 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时间 1948—1960 1960—1965 1965—1970
增长率 6.8% 7.9% 11%
材料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根据成员国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
16.00
14.00
12.00
10.00
)
【提示】 积极影响:
(1)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标准和基础。
(2)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影响: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
制度,建立起了自己的国际经济霸主地位,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
[梳理总结]
金本位制
确立 崩溃 重塑 瓦解
时间 19世纪初 20世纪30年代 二战后 20世纪70年代
国家 英国 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美国等
原因 资本原始积 累,第一次工 业革命,世界 市场不断扩大 经济大危机,金 本位制奔溃,国 际货币标准陷入 混乱 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陷入越南 战争的泥潭;资 本主义国家经 济滞涨
特点 以英镑为中心 英镑地位下降 以美国、美元为中心,金汇 兑本位制,一固定双挂钩三 组织 美元贬值,实行 浮动汇率,但仍 占主导
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 生产和世界经 济的发展 各国转嫁危机, 实行关税战,国 际经济秩序混乱 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稳 定了国际金融贸易与世界经 济秩序,世界经济向体系化、 制度化方向发展,扩大了世 界贸易 多极化趋势 下,欧元、日元、 法郎、人民币的 影响力上升
(
『课堂总结』
明:铜钱与纸
中国
货币
演变
秦至元
公元前
1368
221
世界
货币
体系
『拓展探究』
[合作探究6]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及其影响
明清
晚清
新中国
18161840191219291945194819491971(年)
银元→法币

金圆券

银元券(国)
币并行,白银;
清:白银与铜
钱兼用
秦:圆形方孔
钱;宋:交子;
元:“钞”
大危机后
金本位制
崩溃
布雷顿
森林体
系形成
布雷顿
森林体
系瓦解
英国实行
金本位制
中银
国行



人民币
银元
)
材料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 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 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怀特计划”, 同时吸收“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摘编自张宇燕、李增刚《国际经济学政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怎样,其影响如何。
【提示】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该体系的建立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 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典题练习』
1.古代中国的货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图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图1中的货币确立了中国古代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图2中的货币是汉武帝时期铸造发行的货币
C.图3中的货币改变了以重量为钱币命名的传统 D.三种货币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图1所示
【解析】材料列出了三枚中国古代具有开创意义的货币。图1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 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西汉武帝时开启铸造五铢钱的先河。图2 秦半两钱,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 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图3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时开始使用的,开创 了通宝钱的历史,改变了以重量为钱币命名的历史。判断各选项,C项说法正确。
2.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 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 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B)
A.唐代的邸店 B.唐代的飞钱 C.唐代的柜坊 D.宋代的“交子”
【解析】由材料“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可知,便钱是指存钱 后的凭据,可以异地汇兑。唐代的邸店是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称呼,故A 项错误; 唐代的飞钱是为方便商人异地取钱,带有汇兑形制的票据,与便钱功能类似,故B项正确;唐 代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故C项错误;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钱只 是异地汇兑的凭据,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