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古代户籍制 度与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 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与 作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的特 点、作用与不足,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中国社会治 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和特点。难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内容和评价。(知识概览)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 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教学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清光绪保甲门牌) (明嘉靖黄册原本)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明嘉靖黄册原本,右图是清光绪保甲门牌。大家思考 一下,两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制度 对!户籍与基层治理制度。那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 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如何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讲授新课】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98—99 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演变的历 程如何。[自主学习]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材料: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东汉末年: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5.东晋:黄籍和白籍。在《晋书》 ·《列传第四十五》范宁传中就有记载,“古者分土割境,以益百姓之心;圣王 作制,籍无黄白之别。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在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 分。因此东晋时期普通民户的户籍就分为两种:用黄纸制成的本地居民的户籍和用白纸制成的 流民户籍。为了区别这两种户籍,就以纸的颜色对它们命名:前者称黄籍,后者称白籍。6.隋朝:大索貌阅。材料: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 ·食货志》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 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 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 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 中央集权。7.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材料二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 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 征发力役的目的。——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8.宋朝:主户与客户。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9.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10. 明朝:明初户帖制度、黄册。(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11.清朝:永停编审。(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知识链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知识梳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实行“编户制度”。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元朝: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黄册” 。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合作探究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史料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 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 “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 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 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 等级特权。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 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合作探究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 弛;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2)特点:①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制度与赋 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③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④带有宗法伦理色彩;⑤等级特权 色彩浓厚;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 闭性。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0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 状况如何。[自主学习] 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乡官、 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4)明朝: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社会治理(1)秦汉: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4)明朝: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5)清朝: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 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合作探究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 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 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 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 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 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原因。【提示】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 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的需要。[拓展提升]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1)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 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 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2)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4)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 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5)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 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 自治所取代。知识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1—102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状况 如何。[自主学习](一)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原因和作用材料:“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 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 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表现实施者 地位 措施政府 主体 汉朝:常平仓制度 尊敬、赡养老人 ①秦汉:鸠杖 ②明初: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 斗、肉五斤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从唐朝开始设专门机构,如养病坊、福 田院、众济院、养济院等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 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 社仓)社会力量 辅助 宗族: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善堂、善会[老师讲解] 1.政府救济(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3)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 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2.优抚政策(1)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 的生活。(2)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3)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4)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3.社会救济(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4.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 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合作探究3]明清社仓材料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 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 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 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 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 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 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 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 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 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从民间自办到地方 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经营;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救济的积极 性;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为后世的荒政建设提供借鉴。『课堂总结』朝代 政府对百姓的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宗族慈 优抚政策秦 类登记制度 乡里制度 里 什伍组织 鸠杖汉 编户齐民 常平仓制度隋 大索貌阅 制与 置仓积谷, 义仓、社仓 善 组唐 人 身 束 缚 户籍三年一造 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 (保甲) 邻保制度 织 的 作 用 养病坊宋 主户与客户 制 逐 保甲制 宗族内部的救 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元 (三)逐 渐 诸色户计 步 逐渐增大 众济院明 户帖、黄册 里甲制 (])合 十家牌法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主 目 永停编审 编制严 保甲制『 拓展探究 」[知识梳理]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1.原因(1)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3)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 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4)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的生活处境。 2.具体措施(1)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2)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3)赋税蠲免。(4)医药卫生。(5)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 3.特点(1)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2)国家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宗族救助、慈善组织)(3)虽涵盖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4.作用(1)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保障赋役征收,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5.不足之处(1)具有宗教色彩。(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典题练习』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 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 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解析】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 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 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A 不符合题意;B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 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错误。2.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 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 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C。【解析】材料中的“里”“亭”“乡”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掌管着地方教化、 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说明了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 大的权力,只有C与题意相符。A、B、D与所学知识不符,故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