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主要讲诉了秦朝 统一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属于秦汉史范畴。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 为标志,中华文明由早期国家阶段过渡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阶段;从本课所在的单元来看, 上承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启第4课两汉与东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从本课内部的结构来看,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秦的统一、秦朝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这三个子目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体现一个问题正反两面。 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可重新设计本课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二)本课主题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它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这一制度不仅影响了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对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也仍有借鉴意义。因此,本课以秦朝中 央集权制度的构建为核心,串联起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 卿制度、郡县制度、编制户籍、颁布《秦律》几项政治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并联系 秦朝的历史与当今现实,探究国家治理的经验。【学情分析】从知识水平上看,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起义等相关史 实,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建立起长时段的时空观念,不能联系历史背景来分 析秦朝统一与灭亡的原因;历史认识浅显,不能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统一多民族国 家治理的重要意义。这些问题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 帮助学生理解。从思维方式来看,高中生思维活跃,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一定 的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可运用图片、文字史料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借助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历史概念;同时通过问题创设、小组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目标】1.借助史料分析秦朝统一和灭亡的原因,学会运用时空定位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背 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对治理统一国 家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了解秦朝兴亡变革与制度的前提下,以史为鉴,立足现实,谈谈国家治理的经验。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唯物史观、家国 情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国家治理的意义 2.教学难点:了解秦朝统一的原因;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史料阅读法结合的方式为主。1.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 解释能力。2.采用史料教学法。提供文字、图片等史料,通过对史料进行详细分析,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分析相关史实、历史论断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培养问题意识, 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3.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认识历史事件,形成历史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从“十四五”发展目标中,感悟国家治理的显著成效。) 视频描述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方面的发展目标,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治理取 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疆域庞大、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这绝非易事,需要领 导人有着卓越的的政治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人独有的,古人的政治智慧 也同样出众。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朝, 为封建国家治理提供了良好借鉴。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秦朝的历史,以史为鉴, 从秦朝的兴亡中总结国家治理的经验。【新课讲授】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原因教师:首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秦朝能够一统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小组合作,阅读以下材料,从中寻找答案。(展示PPT)材料一:(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 其百姓朴,……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入其国(首都), 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 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 · 强国篇》材料二:梁惠王:“天下恶乎定 ”孟子:“定于一。”——《孟子 · 梁惠王章句》材料三:及至秦王,奋六世(孝公及以后五世秦王)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 诸侯,履至尊(登上至高位置)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阅读材料,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学生:(学生分析材料后总结出)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需要统一;秦国地理位置优 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秦始皇雄才大略;商鞅变法 奠定基础等原因。教师:荀子曾经说过:“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秦朝能够统一 也是因为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出示 PPT)天时: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需要统一 地利: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人和: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秦始皇雄才大略;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2.统一的过程教师:(出示PPT)正是由于具备了上述这些条件,从公元前230年一前221年,秦国采取 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至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 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然而,雄心勃勃的秦始皇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征服了南方的越族与北方 的匈奴地区,修筑了灵渠和万里长城,来巩固统一。至此,秦朝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帝国。(二)统一的过程秦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策略:远交近攻都城:咸阳进程:①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②征服南越,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过渡语】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大国,如何有效的管理它,成为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个难题。请大家帮秦始皇出出主意,该如何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呢 老师认为,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进行顶层设计,也就是制度的构建。那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秦朝是 如何进行制度构建的呢 二 、制度的构建教师:(出示PPT) 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同学们归纳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请 同学们先与自己的答案对照补充,然后我们对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对国家治理究竟有何作用 ( 一)政治方面: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治理:郡县制;乡里亭社会治理:颁行法律—— 《秦律》;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 选官制度:军功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二)社会方面统一文字(小篆)、货币、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整顿社会风俗 【过渡语】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朝的中央官制——皇帝制度。1. 中央官制——皇帝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 · 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 《史记集解》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1)“始皇帝”的由来是什么 (2)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学生:(1)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从上古“三皇”“五帝”各取一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过渡语】了解完皇帝制度,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究中央官制的三公九卿制度。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教师: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诏百达察)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有执掌奏章)(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太尉掌军务但为虚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掌全国政务)令官的职能三公 御史大夫(少府治粟内史) (宗正典客廷尉) (郎中令奉常)(尉)九卿九 卿泛指诸卿,分掌具体事务(1)“三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他们与“皇帝”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2) 三公九卿是否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3)秦朝中央官僚机构运行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1)三公在地位、职责、与权力等方面都相互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2)没有。因为三公九卿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3)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三公九卿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公卿百官都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过渡语】那么在地方上秦始皇是如何加强管理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往下看。3.地方治理——郡县制与乡里亭教师:(出示PPT) 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学生:郡县制。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示意图,然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皇帝丞相太森郡守县十县令尉县丞乡十秩老亭十亭长里十里正密溴资卫尉郎中令啬夫游激御史大夫监御史中央少府典客『奉常列卿()(郡县制示意图)(1)郡县两级的官员设置是怎样的 与中央官制有什么关系 (2)郡县以下是如何进行地方管理的 (3)为什么说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学生:(1)郡设置郡尉、郡守和监御史,县设置县尉县令和县丞。仿照中央的三公进行设 置,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2)郡县以下设置乡、亭、里,分别由三老、里正、亭长进行管理。(3)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教师:回答的非常正确!此外呢,在郡县制下,中央能对地方进行全面的管理,国家政令能 够直达百姓,基层情况也能够上达中央。那请大家想一想在落后的古代社会,中央和地方又 是如何进行消息传递的呢 (出示图片)下图是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的邮路里程简,里程表充 分反映了秦朝已建立起全国范围内发达、完善有效的邮政系统,秦人通过邮传系统将行政文书及时传达到了最基层。(里耶秦简博物馆藏邮路里程简)4.社会治理——户籍制度与法制建设教师:(出示PPT) 在社会治理方面,秦朝也做得非常出色。图一为湖南里耶出土的秦简户 籍簿,秦简上能反映出哪些信息,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在秦朝时期统治者就已经用这种登记在册的方式来管理百姓了。秦简户籍中包含户主 的所在地、身份、家庭成员以及课役等信息。说明当时的户籍是国家征发赋役的重要依据。 教师:秦朝也很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但传世文献中保存 下来的很少。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一千余支,其中大部份是法律条文 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里耶秦简户籍簿)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5.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尽管秦朝进行了制度的建设,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在文化风俗各异、疆域 庞大的秦帝国,秦始皇想要很好地实现制度构建的设想也存在很大困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现面临着哪些困难 学生:(学生经过讨论可总结出)交通不便、标准不 一 、文化多元、地方势力大等。教师:(出示PPT,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巩固统一的措施)(5.巩固统一的措施)5.巩固统一的措施(面临的困难:文化多元解决措施:统一文字;整顿风俗) (面临的困难:标准不一解决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 (面临的困难:地方势力大解决措施:迁徙六国贵族豪强)面临的困难:交通不便解决措施:修直道、驰道南直道秦度量简器血(秦小蔡)毒直道三 、秦朝的灭亡教师:秦朝创建了如此严密的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本来是有可能想制度总 设计师——秦始皇所想的那样,“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现实却和我们所 认为的大相径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仅仅存在了14年便二世而亡。请你联系以下材料,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材料 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 · 陈涉世家》 材料二: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 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 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1)反秦势力主要有哪些 哪个政权于何时最终灭亡了秦朝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2)材料二中说“秦王...... 以暴虐为天下始”,请联系教材说说秦朝暴政的表现。(3)结合材料与所学内容,试解释秦朝速亡的原因。学生:(1)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军队。公元前207年, 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2)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 求仙访药,动众巡游;③ 开疆拓土,修筑长城;④ 徭役沉重,刑罚严苛;⑤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3)①秦朝暴政逐渐失去了民心,激化社会矛盾;② 仍延续法家思想,治国理念错误;③东方六国旧势力的复辟;④ 农民起义军等反秦势力的壮大;⑤ 制度推行过急,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课堂小结】教师:(出示 PPT, 借助板书设计进行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 制度和秦朝的灭亡三个部分的内容。同学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天时 地利人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和乡亭里的基层(社会治理、户籍制度和《秦律》的颁布;秦朝暴政的表现和灭亡的原因。天群朝一的章他刷虚人粒三么九们刷度制度的退构著头刑社身不的1基基会非道下基用度和律由便基的素现的亡的原统一多民雄转建器家的建立解的挑车朝的反亡)【课堂探究】教师: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的制度构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 财富,而作为一个短命而亡的帝国,秦朝灭亡的的教训也应当让后世引以为鉴。下面请同学 们联系秦朝的兴亡与制度,谈谈如何进行国家治理。学生:(经过思考后可得出)坚持人民民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坚持选贤任能;坚持保障民生。教师: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 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秦朝首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然而秦朝短命速亡的教训也给我们沉重的警示。以史为鉴,在今天, 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开辟新时代的“中国之治”。【板书设计】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 制度构建 秦的灭亡【教学反思】1.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部分还不够自然,仍需改进;2.留给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较少,不利于对问题的理解; 3.课程升华的思想高度还不够;4.课堂容量大,对授课内容的取舍还存在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