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水在地球表面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不断循环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固态(如冰、雪)、液态(如水)和气态(如水蒸气)。 2.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尘埃等是形成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3.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学习内容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学业要求 学生应能够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并解释水循环及其相关天气现象的信息。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四课。每一课都紧密围绕水循环这一主题,从原理层面解析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教材通过情境创设、模拟实验、图示解释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水循环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气象知识和水的三态变化基础,能够简单描述一些天气现象并测量一些气象要素。然而,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将天气现象的变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整体认知。因此,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循环的科学大概念。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状态,并知道这些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认识到地球表面被一层大气圈包围,大气中的水蒸气是形成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科学思维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解释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能够运用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模拟实验,如人造雾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等。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能够利用实验成果和示意图,解释自然现象。 责任态度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尊重科学证据,实事求是地解释自然现象。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单元结构化活动 动一: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 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创设情境,聚焦云和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云和雾的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雾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人造雾的实验。通过加热温水产生水蒸气,再用冰块模拟冷空气,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雾的过程。实验后,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活动三:结合图示,解释云的形成 通过展示登山者不同视角的云和雾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云和雾在位置上的区别。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云的形成过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活动四:综合学习,认识水循环 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通过《水滴的“旅行”》一课,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相结合。利用示意图描述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达成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参与度。 听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评估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 检查学生的记录单和实验报告,评估其科学探究能力。结果评价 通过单元测试或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水循环及其相关天气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雾、雨、雪等的形成原因。 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第十四课时《露和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2. 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对比露和霜的不同,理解其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规律的认识,理解天气现象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4. 责任态度: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难点:做造霜的实验,理解加盐对温度的影响以及霜的形成条件。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露和霜现象引入话题,如:“清晨,大家是否注意过草地上的露珠或树叶上的白霜?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观察露和霜的不同 活动步骤:展示露和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的不同之处。 探究活动2:人造露实验 活动步骤: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湿毛巾,倒入冷水后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 探究活动3:人造霜实验 活动步骤:在人造露实验的基础上,向冰水中加入盐,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 探究活动4:比较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活动步骤: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总结露和霜形成条件的差异。 探究活动5:讨论露和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步骤:分组讨论露和霜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探究活动6:阅读二十四节气中的相关节气 活动步骤: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白露、霜降等节气与露和霜的关系。 通过直观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露和霜的形态差异,为后续实验探究提供基础。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露的形成过程,理解温度对水蒸气凝结的影响。 通过加盐降低冰点,创造更低温的环境,让学生亲眼见证霜的形成,理解霜的形成条件。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露和霜形成原理的理解。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天气现象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其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加深对天气现象的认识。(三)生活应用 讨论如何利用露和霜的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如通过观测露和霜来预测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通过生活应用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知识总结 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0℃以上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霜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0℃以下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两者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露和霜的理解。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露是______态的水,霜是______态的水。答案:液;固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______℃以下时,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形成霜。答案:03. 露的形成需要______的温度条件。答案:0℃以上4. 在人造霜实验中,加盐的作用是______。答案:降低冰点,创造更低温的环境、判断题1. 露和霜的形成都需要低温条件,但霜的形成温度更低。( )答案:√露是固体,霜是液体。( )答案:×3. 在人造露实验中,杯子外壁出现的小水珠是霜。( )答案:×(三)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露和霜的共同点?( )A. 都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 B. 都附着在地表物体上C. 都是无色透明的 D. 都在夜晚形成答案:C2. 在人造霜实验中,加盐后杯子外壁出现的现象是()。A. 依然是小水珠 B. 出现白色霜花C. 没有任何变化 D. 出现雾气答案:B3. 下列哪个节气与霜的形成密切相关?()A. 立春 B. 清明 C. 白露 D. 冬至答案:C(四)、简答题1. 请简述露和霜的形成原理。答案:露是在夜晚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0℃以上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霜是在夜晚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0℃以下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2. 在人造霜实验中,为什么要加盐?答案:加盐可以降低冰水的冰点,从而创造更低温的环境,使水蒸气更容易凝结成霜。3.露和霜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答案:露和霜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适量的露水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而霜冻则可能导致植物受损或死亡,影响农作物产量。实验探究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露和霜的形成条件。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杯子、碎冰、冷水、湿毛巾、电子温度计、食用盐。实验步骤:1.在两个杯子中分别放入等量的碎冰和冷水,杯下垫湿毛巾。2.测量并记录两个杯子的初始温度。3.在其中一个杯子中加入适量食用盐,搅拌均匀后继续观察。4.等待一段时间(约10分钟),观察两个杯子外壁的变化。实验现象:未加盐的杯子外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即露。- 加盐的杯子外壁则会出现白色霜花,即霜。实验结论:- 实验证明,当夜晚的气温在0℃以上时,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露;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并在加入食用盐降低冰点的情况下,水蒸气会凝结成霜。这验证了露和霜的形成条件与温度密切相关。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