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表格式)五年级上册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表格式)五年级上册科学

资源简介

课题 《地球的结构》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结构特点,理解地壳在不断运动的现象。 掌握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并了解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认识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地形地貌的影响。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位置、特点和相互关系。 帮助学生掌握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理解地壳的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教学 难点 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地球结构模型制作方案,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准确体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以及各类岩石的图片和介绍。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幻电影片段,如《地心历险记》中的精彩场景,展示地球内部的神秘世界。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地球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后,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地球内部的想象和好奇。 引出课题 教师:地球的内部充满了神秘和未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揭开地球内部结构的奥秘,学习《地球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二)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1)直观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结构特点。 教师结合图片和动画,进行详细的讲解,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的位置、厚度、组成物质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三层蛋糕,最外面的一层是地壳,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厚度大约在 5 千米到 70 千米之间,主要由岩石组成。中间的一层是地幔,它的厚度约为 2900 千米,主要由熔融状态的岩石和矿物质组成。最里面的一层是地核,它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是液态的铁和镍,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地核的温度非常高,可达 4000 摄氏度以上。” (2)阅读资料 教师给学生发放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圈画出重要的信息和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3)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②地壳、地幔、地核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③你能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地球表面的一些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吗?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思考结果。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负责记录小组的讨论结果。 (4)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例如,一个小组的代表可能会说:“我们小组认为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比较薄,主要由岩石组成,它的运动可能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较大,主要由熔融状态的岩石组成,它的运动可能会影响地壳的运动。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很高,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它的运动可能会产生地球磁场。地壳、地幔、地核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的整体结构和自然现象。”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发言,同时进一步强调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1)观察岩石标本 教师拿出岩石标本,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让学生观察岩石标本的外观、颜色、纹理等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等工具,仔细观察岩石标本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讲解岩石分类 教师结合岩石标本,讲解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并介绍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说:“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它的颜色和纹理比较丰富,常见的有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它的层理比较明显,常见的有砂岩、石灰岩等。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它的结构和成分比较复杂,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等。” (3)阅读资料 教师给学生发放关于各类岩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点和用途。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在建筑、雕刻、地质勘探等方面的作用。 (4)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 ②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 ③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热烈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阅读收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负责记录小组的讨论结果。 (5)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例如,一个小组的代表可能会说:“我们小组认为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可以从外观、颜色、纹理、硬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比如建筑材料、雕刻艺术品、地质勘探等。”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岩石在地球结构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探索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观察图片和视频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如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场景、山脉的形成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中的现象,思考地壳运动的方式和影响。 (2)讲解地壳运动 教师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地壳的运动方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介绍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说:“地壳的运动主要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方式。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的相互挤压、拉伸等运动,它会引起山脉的形成、海洋的扩张和收缩等现象。垂直运动是指地壳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它会引起陆地的抬升和沉降、海平面的变化等现象。地壳的运动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它对地球的地形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阅读资料 教师给学生发放关于地壳运动的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机制。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了解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板块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4)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地壳运动的方式有哪些?它们分别会引起哪些地形变化? ②地壳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地壳运动带来的自然灾害?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阅读收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负责记录小组的讨论结果。 (5)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例如,一个小组的代表可能会说:“我们小组认为地壳运动的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会引起山脉的形成、海洋的扩张和收缩等地形变化;垂直运动会引起陆地的抬升和沉降、海平面的变化等地形变化。地壳运动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板块构造等因素。我们应该加强对地壳运动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等,以应对地壳运动带来的自然灾害。”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地壳运动的重要性和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责任。 探索四: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1)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各种创意和想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和制作方法,如用橡皮泥、塑料球、铁丝等材料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2)制作模型 学生根据小组设计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始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准确体现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位置、大小、比例等结构特点。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代表地壳、地幔、地核,用塑料球或铁丝等材料制作地球的中心部分。 (3)展示与交流 学生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介绍模型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和提问,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4)反思与改进 学生根据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学生在反思和改进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 地壳运动与地形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地壳运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它们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地壳运动的方式、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过程等方面进行思考,理解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说:“地震是地壳的快速震动,它会引起地面的破裂、塌陷、山体滑坡等现象,从而改变地形地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它会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熔岩流等地形,也会改变周围的地形地貌。” 课外探究任务 教师布置课外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相关问题。 可以让学生查阅更多的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板块构造等理论,以及地壳运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形地貌,如山脉、河流、平原等,分析它们的形成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如用泡沫塑料、彩纸、胶水等材料制作立体模型,或者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动画模型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以及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积极发言,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强调科学方法和态度 教师强调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如观察、实验、阅读资料、小组讨论等,以提高探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要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岩石在建筑、雕刻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地壳的组成以及地壳运动的方式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创新和反思。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环节,部分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不够熟练,影响了模型的制作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此外,在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机制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动画演示、实验模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