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教材《中国历史》(七上)期中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判断题(共8题,共8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3.半坡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种植粟和黍。
4.陶寺古城内的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5.炎帝、黄帝等是远古先民事迹传说中最为著名的人物。
6.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牧野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
7.老子和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8.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二、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9.对人类起源的研究,最科学的方法是
A.搜集古神话故事 B.发挥想象能力 C.研究古人类化石 D.依靠民间传说
10.恩格斯曾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下列我国古人类中,最早取得这种进步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11.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
A.百万年的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12.比较右边这组图片可知,北京人
A.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B.仍保留猿的部分特征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13.右图所示文物为某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该原始居民
①会制作彩色的陶器
②已经拥有成熟文字
③已经会使用天然漆
④通过捕鱼获取食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左传》等史书中记载: “繇作城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刑,法律)”等。这些记载能够说明当时
A.水灾得到治理 B.早期国家出现 C.中华民族形成 D.世袭制已确立
15.2023年6月,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再次成功跨坑拼对两件大型青铜器(如图)。由此可知
①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②当时人们已有审美观念并使用金文
③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功能为食器
④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工艺高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如图为西周青铜器遂公盨(xǔ),盨上铭文开篇写道:禹采用削平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这是现知有关禹的最早的文字资料。这一记载
A.证实了夏朝在历史上的存在
B.告诉我们文字是大禹创造的
C.时代实在太久远了不足为信
D.印证了大禹治水传说真实性
17.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文中▲应是
A.史前文明 B.夏文明 C.周文明 D.商文明
1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19.甲、乙两段文字是关于“武王伐纣”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段文字错误地呈现了历史信息 B.乙段文字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C.甲段文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D.两段文字均与事实不相符合
20.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历史上的▲有关。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21.以下是山西博物院的一组青铜器展品。从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青铜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②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③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④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下列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制石器 ②铁制农具 ③磨制石器 ④青铜器
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2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争霸兼并
24.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下列文明成果中,能直接证明河南大地“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的是
A.良渚遗址和三星堆遗址 B.良渚遗址和殷墟甲骨
C.殷墟甲骨和二里头遗址 D.三星堆和二里头遗址
2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既相互辩论,又相互影响。儒家与墨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视人伦 B.互爱互利 C.反对奢侈生活 D.明确尊卑等级
26.下列选项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出自同一人之口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27.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A.开创了世袭制 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 D.治理了黄河水患
28.以下示意图中,“▲”处朝代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动荡变革的社会 C.北方民族的交融 D.繁荣开放的时代
三、综合题(共5题,共5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24年清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的公祭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祭嘉宾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侨胞在这里与全球华人共同寻根溯源。
材料二: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建造宫室; 制作衣裳; 挖掘打井;制造船只; 会炼铜,发明弓箭。让下属发明文字、算盘和制作音律等。
材料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考古发掘出来的部分文物。
(1)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全球华人为什么要公祭黄帝。(2分)
(2)材料三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传说中的哪些内容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远古传说、考古发掘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2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龙骨山,我们的主人公小金,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佩戴着用海蚶壳和小石珠做成的装饰品,走出小木屋,和其他同伴一起采集果实和狩猎。傍晚,他用钻木取火的方法获得火种,烧烤食物。
(1)阅读材料一,指出其中的错误,并进行更正或说明。(2分)
⑵材料二中图1、图2的房屋建筑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 (2分)
(3)与北京人相比,材料二中的原始居民有了哪些进步 请列表比较。(4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反映春秋争霸形势的是哪一幅图 写出图中①、②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和发生在③处的战役名称。(4分)
材料二: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写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2)商鞅最后遭车裂而死,有人据此认为变法是失败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墨家 墨子
儒家 孟子
庄子
法家
(3)联系所学,请将上面表格信息填写完整,并为该表命名。(3分)
(4)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4分)
32.在身边发现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姜寨遗址与商代都城城址的相似之处。(3分)
材料二:
(2)图3银币上有两件著名的商代青铜器,请写出它们的名称。并在图4中将商代甲骨文和相对应的现代汉字用线连起来。(4分)
材料三:西安地铁站站名。
(3)请写出与这些地铁站名相关的历史时期(朝代) 。并利用所学历史知识,为它们各写一句解说词。(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1)据AB处横截面,分析都江堰是如何做到“四六分水”,实现“水旱从人”的。(2分)
(2)围绕上述图文资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5分)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共8小题,共8分)
1.T, 2.T, 3.F(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 4.T, 5.T, 6.F(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 7.F(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时期的), 8.T。
二、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9—13 CCABB 14—18 BBDDC 19—23 CABAD 24—28 CBACB
三、综合题(共5小题,共52分)
29.(1)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分) (2)图1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说明当时人们以船为交通工具,印证了能制造船只;(2分)图2甘肃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铜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使用铜器,印证了会炼铜;(2分)图3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原始音乐,印证了会制作音律。(2分) (3)远古传说是对远古时期历史的夸张,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成分,有一些已被考古发掘所印证。(2分)
30.(1)错误一:“缝制的衣服”,北京人没有掌握钻孔技术,没有骨针,不会缝制衣服;错误二:“佩戴着用海蚶壳和小石珠做成的装饰品”,北京人没有佩戴装饰品;错误三:“小木屋”,北京人住在山洞里,不会建造房屋;错误四:“钻木取火”,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尚未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任选1点,2分) (2)图1:半坡居民;图2:河姆渡居民。(2分) (3)见下表。(任选2个角度对比,符合题意即可,共4分。)
项目 北京人 材料二中的原始居民
生产方式 采集狩猎为生 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使用工具 打制石器为主 磨制石器为主
生活方式 漂泊的群居生活 定居生活
31.(1)图1;①:越国;②:赵国;③:长平之战。(4分) (2)观点:商鞅变法是成功的。(1分)一场变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而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 (3)道家、韩非;(2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分) (4)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4分)
32.(1)相似之处:都注重防御功能;都有制陶的专门区域;城市建设都突出政治职能;都出土了与铜有关的器物等。(任写3点得3分) (2)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2分)A—③;B—④;C—①;D—②。(2分) (3)半坡:新石器时代;镐京:西周时期。(2分) 解说词: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2分)镐京是西周的都城,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分)
33.(1)内江河床深,河面窄;外江河床浅,河面宽。(1分)枯水期大部分水通过内江灌溉,丰水期大部分水通过外江泄洪。(1分) (2)观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1分)论述:公元前256年,在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为主要组成部分,互相配合,相互作用,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使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都江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利用、协调自然的成功典范。(3分)结论:综上所述,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