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地球的公转(课件477张)-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2地球的公转(课件477张)-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2024)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第二章 认识地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情景导入
我们通过采访“健身爱好者”地球,知道了地球自转的运动特征、产生的自然现象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地球的公转,依然是从地球公转的运动特征、产生的自然现象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几个角度去了解“健身爱好者”地球的运动。
环节一 “健身爱好者”地球公转的运动特征
由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无法直接观测到地球公转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观看模拟地球运动的动画视频观察和描绘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特征观察表
观察内容 方向 旋转中心 周期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自转
自西向东
太阳
一年
面对赤道看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顺时针旋转
地轴
一天
地球在绕日公转的时候有没有停止自转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
地球以什么样的姿态公转呢
地球侧着身体绕日公转。
阅读教材,找到地球是以什么角度侧身绕日公转的。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夹角,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是正圆吗
不是,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利用地球仪和小灯泡模拟地球的公转。模拟过程分两步:1、梳理归纳需要模拟演示的内容;2、设计演示的方式。
环节二 “健身爱好者”地球的公转运动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判断一年的变化呢
一年有四季。
大家是如何区分春夏秋冬的呢
每个季节的温度不一样。
太阳给地球带来热量。请大家根据地球公转的运动特征猜测地球上不同地方获得的热量有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离太阳越近的地方获得热量越多,反之越少。
地球是侧身绕日公转,因此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角度会产生差异,可能导致地球上不同地方获得热量的多少出现差异。
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不论在近日点还是在远日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都特别远,再加上地球不停地公转,因为距日远近而产生的热量差异对地球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电筒和白纸进行实验探究太阳直射、斜射和地球表面所获得光热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将白纸平放在桌面,然后用手电筒在距离白纸一定高度的位置垂直照射桌面,观察白纸被手电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状况。
(2)保持手电筒照射高度不变,将手电筒稍稍倾斜,使其倾斜照射白纸,观察白纸被手电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变化状况。
(3)保持同样的照射高度,进一步加大手电筒倾斜角度,观察白纸被手电筒照亮的面积与亮度变化状况。
(4)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内,并思考理论上手电筒最多可以倾斜到什么程度。
手电筒的位置 照射状况 照亮面积(大/中/小) 亮度状况(亮/中/暗)
手电筒垂直照射
手电筒以较小角度倾斜照射
手电筒以较大角度倾斜照射






[实验结论]
(1)太阳直射地球时,地球表面获得的光热最多。
(2)太阳斜射地球时,地球表面获得的光热较少,且太阳越斜射,地球表面获得的光热越少。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随着季节的变迁,我们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有关。
太阳直射的位置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 春分(3月21日前后)时太阳直射 赤道
夏至(6月22日前后)时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秋分(9月23日前后)时太阳直射 赤道
冬至(12月22日前后)时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应该是
南北回归线之间。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时有四个特殊的日期,分别是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和冬至日,我们一般把这四个日期简称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运动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进行有规律地、周期性地、回归性地移动。
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秋分日直射赤道。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我们在课堂上所说的二分二至日只对北半球而言,而这四个日期的名称由来其实和昼夜长短有关,请大家阅读教材图2-31“地球公转示意”,然后完成表格。
节气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昼夜平分
昼最短,夜最长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昼最长,夜最短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冬至日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反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二分二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是如何移动的,南北半球的昼长和夜长又是如何变化的。
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由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此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此时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地球绕日公转运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了地球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
“健身爱好者”地球说它身体的不同部分的温度并不一样,有些地方终年炎热,有些地方终年寒冷,像这样的地区并不能感受到明显的四季更替,也就是说地球表层不同的空间上热量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分别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根据所学以及生活经验,仔细阅读教材后思考寒带、温带和热带都会出现什么现象
热带会出现太阳直射现象,寒带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在温带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上四季分明的地区应该是哪个温度带
北温带和南温带。
虽然在寒带和热带,我们无法感受四季的变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观测到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使得自身获得的热量产生空间上的差异,在此基础我们上划分了地球的五带。
在南京博物院里有一个展品叫作仪征铜圭表,这是古人用来观察正午影长变化的工具。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思考和探讨圭表影长的变化过程和周期。
(1)影长最长在夏至日;影长最短在冬至日;二分日影长相同。
(2)春分日到夏至日,影长逐渐变短;秋分日到冬至日,影长逐渐变长。
地球的公转还产生了正午时刻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很久以前,中国的古人通过测量正午影长就发现了这个规律,这就是古人“立竿见影”的智慧。
环节三 “健身爱好者”地球公转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我们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地球公转带来的自然现象的周期变化,因此黄河流域的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气候及动植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份。并且给每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事活动。大家还知道哪些与地球公转有关的生活或者生产现象吗 现在请大家思考和探讨地球公转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一年之中,冬季的时候教室里获得太阳光照面积最大,夏季最小。
商场冬夏的营业时间不同。
去北京旅游时,发现天安门广场升降旗的时间冬夏不同。
课堂小结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地球公转的周期、方向和旋转中心,地球的公转导致了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变迁、地球五带的形成和正午影子长短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
板书设计
随堂检测
1.下列现象,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 )
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B.各地的昼夜交替现象
C.一年中,学校操场上旗杆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随季节发生变化
D.济南球迷上午9:00观看美国当地时间20:00举行的篮球赛
C
随堂检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6年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回答2~3题。
随堂检测
2.造成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的形状 D.地球的大小
3.“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中,北京市全为昼长夜短的一组是 ( )
A.春雨惊春清谷天 B.夏满芒夏暑相连
C.秋处露秋寒霜降 D.冬雪雪冬小大寒
B
B
随堂检测
地理课堂上,学生自制模型演示地球运动。椭圆形纸板代表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铅笔代表太阳直射光线。演示时,手持地球仪沿椭圆纸板边缘转动。读地球运动演示图,回答4~5题。
随堂检测
4.演示地球运动过程中,做法错误的是 ( )
A.演示自转时,将地球仪绕纸板一周
B.演示公转时,地轴空间指向始终不变
C.演示自转时,从左向右拨动地球仪
D.演示公转时,运动方向是①→②→③→④
5.当地球运动到②对应位置时,陕西省 (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正值极昼
A
B
随堂检测
6.读经纬网图(图甲)和地球公转运动图(图乙),回答问题。
随堂检测
(1)图 甲 中 B 点 的 经 纬 度 是 ,ABCD 四 点 中,位 于 E 点 西 南 方 向 的 是 点。
(2)图甲中,当 A地为一年中的7月时,D地为 月,AD两地同一时期季节相反,是由于地球的 运动造成的。
(20°N,120°W)
C
7
公转
随堂检测
(3)图乙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太阳直射南纬23.5°的是 (填序号)。
(4)当太阳直射点在图甲中 C点所在的纬线上,并且向北移动时,地球处在图乙公转轨道上的 处附近(填序号)。


随堂检测
7.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问题。
随堂检测
(1)图一中,A地是 (白天或黑夜);A地的昼夜更替是地球的 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因地球的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产生的。
(3)图二中 A、C两点,首先看到日出的是 点。
白天
自转
公转
A
随堂检测
(4)结合图一和图二,当地球转动一周后,A、B、C三点中, 点转过的距离最长。 点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
(5)结合图一和图二,写出B点的经纬度位置: 。B点位于 半球(填东或西),B点所在经线与 经线对应,组成一个经线圈。
B
B
(0°,75°E)

105°W
随堂检测
(6)某同学把某地的地理位置写作纬度40度,东经116度。这个地点在地球表面有 ( )
A.2处 B.1处 C.3处 D.4处
A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