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家庭的记忆》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称呼家庭成员,明确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称呼的差异。 清晰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绘制家庭关系图谱。 认识家庭的历史变迁和传统节日中的家庭文化。 理解和欣赏与家庭相关的语言文字作品,如谜语、成语、诗歌等。教学 重点 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和关系。 体会家庭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内涵。 感受语言文字中体现的家庭观念。教学 难点 理解家庭变迁背后的社会因素。 深入领会家庭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家庭成员称呼卡片、家庭关系图谱模板、与家庭相关的谜语、成语、诗歌等资料。教学过程 复备课一第一课时:家庭成员的称呼与关系 一、导入 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聚会视频,视频中家庭成员们欢声笑语,彼此亲切互动。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一个热闹温馨的家庭聚会,大家注意到他们之间是怎么称呼彼此的吗?能不能说一说?”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家庭成员称呼的兴趣,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家庭成员的称呼 教师展示不同地域家庭聚会的图片,这些图片清晰地呈现出各地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同称呼和互动方式。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对比不同地域称呼的差异。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同时深入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比如,有的地域称呼爷爷为“公公”,有的则称为“阿爷”,可能是由于地域文化、方言等因素导致的。 开展“称呼猜猜猜”的游戏。教师说出一些具有特色的称呼,如“阿舅”“妗子”等,让学生猜测对应的家庭成员,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最后,教师总结不同地域称呼的特点,着重强调尽管称呼有所不同,但背后所蕴含的亲情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怎么称呼,都是家庭成员之间深厚情感的表达。 三、家庭成员的关系 教师给学生发放家庭成员关系卡片,卡片上印有各种人物关系的描述,如“父亲的兄弟的孩子”“母亲姐妹的丈夫”等,要求学生将卡片上的人物关系进行准确配对。 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为学生详细讲解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比如堂亲是指父亲兄弟的子女,表亲则是父亲姐妹或者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同时,借助图表或家族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关系。 让学生动手绘制自己家庭的关系图谱,在图谱上清晰地标注出每个家庭成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完成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和讲解自己绘制的关系图谱,分享自己对家庭成员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活动结束后,选择部分绘制清晰、讲解准确的优秀关系图谱在全班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四、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各种称呼以及复杂的成员关系。再次强调正确使用称呼和理解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称呼家庭成员,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家庭更加温馨和睦。 第二课时:家庭的历史与变化 一、导入 教师展示一张年代久远的家庭合影,照片中的家庭成员穿着具有时代特色的服装,背景和环境也与现代有所不同。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照片,大家能发现这个家庭与我们现在的家庭在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吗?”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的外貌、穿着、神态以及照片的背景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回答问题。 二、家庭大事记 邀请学生主动上台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家庭大事记,这些大事可以包括长辈工作的变动、家庭住址的迁移、新生命的诞生、重要的家庭决策等。分享结束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每个同学分享的家庭大事展开深入探讨,分析这些大事对各自家庭产生的具体影响。比如,长辈工作的变动可能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家庭住址的迁移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圈子等。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变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家庭中的通讯方式从写信演变为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再到现在的视频通话;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从简陋的平房到舒适的公寓、别墅等。 三、我与父母比童年 教师展示一系列反映不同年代童年生活的图片和物品,如过去的铁皮玩具、小人书与现在的电子游戏、智能玩具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童年故事,鼓励他们描述父母童年时的游戏、学习环境、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将父母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让学生以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可以是一篇短文,描述对家庭变化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也可以是一幅画,展现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庭生活。 四、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家庭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感恩长辈为家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激励他们为家庭的未来幸福积极努力,传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三课时:家庭传统节日中的文化 一、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春节期间家庭团聚的视频,视频中展现了一家人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吃年夜饭等热闹场景。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大家看到了哪些与春节有关的习俗呢?”引导学生回忆视频中的细节,积极回答问题。 二、年夜饭的意义 教师展示丰富多样的年夜饭图片,图片中的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家庭成员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邀请学生描述自己家年夜饭的场景和氛围,让他们回忆起年夜饭时的温馨时刻。 教师为学生讲解年夜饭的由来和文化内涵。比如,年夜饭象征着团圆,无论家庭成员身在何处,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中相聚;年夜饭中的各种菜肴也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如鱼代表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新旧交替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为什么年夜饭对中国人来说如此重要。引导学生从家庭团聚、传统文化传承、情感交流等方面深入思考。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年夜饭中最难忘的瞬间,可以是一个温馨的对话、一个特别的礼物,或者是一次共同的举杯。 三、其他与家有关的传统节日 教师详细介绍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与家庭相关的习俗和活动。例如,中秋节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象征着团圆美满;端午节一家人包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思考并交流这些节日如何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比如,中秋节是家庭团圆的时刻,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端午节则是家庭共同参与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情感联系。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节日,通过表演、展示图片、讲述故事等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和介绍该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家庭中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家庭传统节日文化,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如积极参与节日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节日文化、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等。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传统节日中家庭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这些节日是家庭凝聚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节日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第四课时:语言文字中的家庭观念 一、导入 教师展示一个有趣的家庭主题谜语,如“一家十一口,一家二十口,两家合一起,万事都不愁”,让学生猜测谜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猜谜语与组词 教师出示一系列与家庭有关的谜语,如“女儿出嫁了”“一个小家庭,仅仅一口人”等,让学生猜谜,并解释谜底与家庭的关系。鼓励学生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汉字的理解。 组织学生用谜底中的字组成与家庭相关的词语,如“阖家欢乐”“家和万事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家庭观念和美好愿景。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词语所传达的家庭观念,如和谐、团圆、幸福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些观念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中的思念之情 教师深情朗诵一首表达诗人思念家人的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语调、节奏和情感的传递,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 为学生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身处异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表达思念家人的诗歌或现代文,如李白的《静夜思》、余光中的《乡愁》等。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不同诗人对家庭情感的独特表达。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这些作品如何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中国人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眷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观念,这些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多读与家庭相关的作品,用心感受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的优良传统。七、教学拓展 组织“家庭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讲述自己家庭的感人故事。 开展“家庭文化手抄报展览”,展示学生对家庭文化的理解和创意。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传统习俗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制作月饼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此外,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对家庭的理解和热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