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护国家的民族政策。 道德修养: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道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法治观念:反对民族分裂,绝不做对民族团结和发展不利的事情,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责任意识: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 重点 认真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知道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措施。 教学 难点 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导入 歌曲欣赏:《中华民族唱起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五十六个民族包括哪些民族呢 ·尝试给下列句子断句(划分56个民族) 汶满纳西京东乡 独龙侗水彝苗壮 门巴土家维吾尔 柯尔克孜瑶德昂 乌孜别克鄂伦春 基诺赫哲傣布朗 锡伯哈尼俄罗斯 仡佬仫佬景颇藏 傈僳怒佤鄂温克 裕固朝鲜土阿昌 普米撒拉塔吉克 毛南保安蒙古羌 拉祜自回塔塔尔 珞巴畲黎达斡尔 高山布依哈萨克 每个名字暖洋洋 授新课 看图猜谜(根据服饰猜出对应的民族) 提示:维吾尔族、苗族、藏族、回族、满族、傣族 材料: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 珞巴族是我国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珞瑜地区(今林芝一带)。“珞巴”是藏语译音,“巴”是“人”的意思, “珞”意为“南方”。“珞巴”即“南方人”,是藏族对居住在珞瑜地区的民族的习惯称呼。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至今还在沿袭。珞巴族依靠祖辈相传的口头传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珞巴族的人口数为4237人。 思考:上述活动和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旧知回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判断正误:少数民族自治是一种完全自治。(错)要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 2抢答:三级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抢答: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 4.判断正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错)基本政治制度 5.判断正误:有少数民族的地方就要实行区域自治。(错)聚居 阅读教材91页,思考下列问题。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哪一方针 长期交往中,各族人民形成了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 提示:分布状况: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处理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材料一:在2977名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56个民族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材料二: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共赴国难,团结御侮,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现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材料三: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考:左侧材料体现哪一处理方针 提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名词点击:民族平等 宪法第一章第四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民族平等的表现: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民族团结: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各族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笔记整理: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原因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小组讨论(3min) 内容: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可从经济、民生、文化三个角度思考。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交流成果。 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 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区 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 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 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思考: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地区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途经民族地区和西部内陆省份。 分享图片: 思考: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经济: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送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材料二:访谈(2024年8月22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晓波 李晓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跟进落实改革任务,创新实施改革举措,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8万人和8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和9.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达到525.37万人、125.3万人、155.4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两支队伍”不断壮大,总量分别达到38.19万人和150.72万人。 材料三:(打开幸福之门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间教育投资超2500亿元 央视网消息:2023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4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西藏教育发展专题国际研讨会”,总结西藏教育在新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政府在西藏建立健全了国家与省级统筹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70多年来,西藏教育累计投入2500多亿元。截至2021年底,西藏各级各类学校有3339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04%,实行从学前一直到高中的15年义务教育,极大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受教育的权利。 思考: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民生: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 材料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在我们少数民族中,有10个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的“藏戏”、“热贡艺术”、“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长调”、“呼麦”;侗族的“大歌”;朝鲜族的“农乐舞”;西北少数民族的“花儿”;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 思考: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文化: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交流讨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青少年可以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做什么 提示:1.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2.行动上“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3.热爱祖国,了解和宣传相关民族政策,法律法规。4.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作贡献。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 (A) A.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经济基础 C. 坚定“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 D. 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2.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新型民族关系是 ( B) A. 奋斗、平等、团结、互助 B.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 自治、团结、互助、和谐 D. 团结、互助、繁荣、平等 3.“中国在制度上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里说的“道路”,包含了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C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对“共同体”这一概念理解全面的是 ( D ) 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 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 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文化共同体 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 ( B ) A. 心理认同 B. 文化认同 C. 道路认同 D. 制度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