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核心素养目标)《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核心素养目标)《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知道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责任意识:感受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做一个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 重点 法律作用,违法分类。
教学 难点 违法行为具体表现,遵章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人物:小勤,准大学生 故事背景:刚参加完高考的小勤,被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录取。由于学费高昂,家里又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 思考:请你从情理上来简单评价一下小勤的做法 提示:这份努力、懂事最终使梦想得以实现。但梦想的实现也需遵法守法来保驾护航,接下来小勤的是如何“挣学费”的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法不可违》共同寻觅故事的答案。
授新课 探究一:用心良苦 但需慎行 小勤看到捡废品可以换钱,于是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些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思考:你觉得小勤这种挣钱的方法合理吗 提示:情可原,法难容。他的行为已经构成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依据:《民法典》第二百零七条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百三十八条 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依法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依法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刑法》: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相关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条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刑法》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思考1:通过以上立法目的的展示说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思考2:工地保安发现后,将小勤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对我们有何启示 提示:可以避免。如果小勤知道他的做法将会构成违法行为的话就不会去捡拾固定脚手架的卡子。由此可见,他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思考3:你认为小勤会构成这次违法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警察同志因为小勤还未来得及将捡来的小卡子进行售卖,于是,就让小勤将其归还给了保安并通知了小勤的父母。最终,,勤的父母也进行赔礼道歉。 回到家后,小勤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他也就产生了疑问。“违法行为究竟分为几类呢 ”请你帮他举例解惑。 类型:①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举例:例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第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民事违法行为 典型: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例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行政违法行为 典型: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例三:19岁的大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刑事违法行为 探究二:知法懂法 警惕违法 例一后续:法院依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例二后续: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例三后续:经人民法院审理,赵某构成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1500元。 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这些行为不仅危害着自己,也在危害着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等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影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任其发展这些行为会朝着更恶劣的行为——犯罪发展。因此及时改正这些一般违法行为尤为必要! 笔记: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池某因破坏铁路封闭网被处罚款;翟某因醉驾被判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D.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2.关于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前者触犯行政法律,后者触犯刑法 ②两者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③都应受法律制裁,承担法律责任④一般违法行为也是犯罪行为 A.①③ B. ①④C. ③④ D. ②③ 3.初中学生丁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筹措上网费用,偷盗了别人的财物,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丁某的行为( ) A. 属于犯罪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 触犯了刑法D. 是一般违法行为 4.为了更好地保护英雄,响应民众的呼声,2018年4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对歪曲、丑化、亵渎英雄烈土事迹和精神的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这表明(  ) ①该法的制定顺应民意,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 ②民众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了立法 ③公民有权依法惩罚丑化英雄的行为 ④公民要树立法治观念,尊重英雄烈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前不久,北京某医院门口,两名女护士下班时刚要打开被自己私自上了锁的共享单车,就被巡逻民警抓个正着,两人被行政拘留5日。两名女护士私锁共享单车的行为( ) ①属于不文明行为 ②是不道德行为,但不违法 ③属于违法行为 ④应受刑罚处罚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