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一、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时间:1912年1月1日 (二)首都:南京(三)临时大总统(第一任):孙中山(四)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新修订)1、1912年为民国元年。2、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1911年+民国( )年=公元( )年 举例:民国26年为1911+26=公元1937年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选举产生参议员。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积极革命的重要成果。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一)清朝灭亡1、时间:1912年2月12日 2、标志:宣统帝下诏退位。(三)过程: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四)影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必考(一)时间: 1912年3月11日(二)内容:1、【主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2、公民权: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和权利;3、国家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三)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新修订)拓展(理解):1、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原因?(1)袁世凯依靠军事实力,玩弄政治手段(2)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主观原因)2、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2)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3)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2.下面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第二十章?……350(一)武昌起义3……50(二)清帝退位……151(三)历史意义……354A.君主立宪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国家统一3.每年我国都会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庆典活动,许多城市也展开了对庆典落户权的争夺。其中,有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主张在南京举行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民报》创办C.中华民国成立 D.武昌起义4.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5.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并制定革命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C.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6.识读图片,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了( )A.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B.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约法的严格约束C.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D.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7.如图所示是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发表于1911年11月的《神州日报》上。该漫画的寓意是( )A.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B.清廷统治土崩瓦解C.反帝统一战线形成 D.资产阶级力量重组8.如图是在古玩市场收集到的一枚银元。有“中华民国三年”字样,这枚银元铸造于( )A.1903年 B.1904年 C.1913年 D.1914年9.“民国十三年初,中山先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彻底改组国民党,并决定联俄容共。”中山先生的这一决定,最终达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民国十三年是( )A.1921年 B.1923年 C.1924年 D.1925年10.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的观念是(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二.材料题(共1小题)11.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材料一中,“是役也”指的是什么事情?结合材料分析此事件的历史意义。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2)根据材料二,其“创立民国”的主张通过哪一事件得以实现的?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有,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驶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说说中华民国成立对整个中国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民国成立,才能做出正确选择。2.【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清朝统治的结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革命逐步走向共和的过程。【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威逼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统治的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所以最适合该章的标题是走向共和,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意不符。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清朝统治的结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3.【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成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每年我国都会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庆典活动,许多城市也展开了对庆典落户权的争夺。其中,很多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很多人主张在南京举行的主要历史依据是中华民国成立。C符合题意,ABD与南京无关。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史实。4.【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缔造共和”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的相关史实。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评价及影响等。【解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它体现了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D。【点评】本题以孙中山的革命史为切入点,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6.【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解答】据所学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所以图中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故选:A。【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掌握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知识。7.【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解答】根据材料中“1911年”及漫画中的斧头劈竹等信息可知,该漫画主要是强调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而非革命思潮,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主要矛头指向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体现出反帝主张,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内部力量的分化与重组,故排除D项。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8.【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结合民国纪年法的含义、民国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的换算方法分析作答。【解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是民国年份加上1911等于公元纪年法的年份。3+1911=1914,D项正确;AB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的换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1912+( )﹣1,因1912年为民国1年,需减去这个1。【解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十三年,1912+13﹣1=1924年,选项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的换算的相关史实。1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解答】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信息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君主专制。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都体现了民本的思想;D项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故选:A。【点评】本题实际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材料题(共1小题)11.【答案】(1)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了武昌起义的胜利。(2)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3)《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政治上,中华民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经济上,中华民国的成立极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革除了一系列旧俗,新的生活方式被引进到中国;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解答】(1)根据材料一“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以及所学可知,材料一中,“是役也”指的是黄花岗起义。根据所学可知,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了武昌起义的胜利。(2)根据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联系所学可知,其“创立民国”的主张是通过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得以实现的。(3)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有,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驶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以及所学可知,《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对整个中国的影响是政治上,中华民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经济上,中华民国的成立极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革除了一系列旧俗,新的生活方式被引进到中国;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答案为:(1)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了武昌起义的胜利。(2)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3)《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政治上,中华民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经济上,中华民国的成立极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革除了一系列旧俗,新的生活方式被引进到中国;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的建立,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0101记忆清单02分层检测第65页(共6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