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3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3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儿歌,通过描写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形象地展示了它们的特点。这篇课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认识不同的动物及其特征。文章语言简洁明快,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同时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识字和阅读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有趣的故事和图画充满好奇。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拼音基础,能够借助拼音认读简单的汉字。在生活经验方面,大多数学生对雪地和小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脚印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 1. 能够借助拼音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正确朗读课文。 2.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思维能力 1. 通过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审美创造 1. 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2.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简单的图画或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2. 通过观察插图,理解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的特点。 3. 通过朗读和表演,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难点 1.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简单的图画或故事。 3.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青蛙没有参加”这一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脚印卡片、雪地背景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出示雪地背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雪地的景色。 (2) 提问:你们见过雪地吗?雪地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3) 引出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 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首描写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的儿歌。 (6)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7) 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8)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重点强调生字词的读音。 1. 观察雪地背景图,描述雪地的景色。 2. 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对雪地的兴趣。 3. 跟读课题,了解课文背景。 4. 听课文录音,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5. 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评价任务 1. 描述准确:☆☆☆ 2. 朗读流利:☆☆☆ 3.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生字词 认读生字词 (1) 出示生字词卡片,带领学生认读。 (2) 逐个讲解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3) 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4) 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检查学习效果。 (5) 学生自由认读,互相帮助。 (6)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 (7) 集体认读,巩固记忆。 (8) 通过游戏“找朋友”,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1. 认读生字词卡片,理解生字词的意义。 2. 参与组词、造句等活动,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3. 自由认读,互相帮助,提高识字能力。 4. 参与游戏“找朋友”,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评价任务 1. 识字准确:☆☆☆ 2. 组词正确:☆☆☆ 3. 造句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生字词,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理解课文内容 活动一:观察插图 观察插图 (1)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 (2) 提问:这些脚印像什么?哪些小动物留下了这些脚印? (3)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插图内容。 (4)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动物的特点。 (5) 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动物脚印的句子。 (6) 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不同小动物脚印的不同之处。 (7)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鸭的脚印像枫叶? (8) 总结小动物脚印的特点,加深理解。 1. 观察插图,描述小动物的脚印。 2. 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插图内容。 3. 找出描写小动物脚印的句子。 4. 通过讨论,理解小动物脚印的特点。
评价任务 1. 描述准确:☆☆☆ 2. 理解深刻:☆☆☆ 3.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插图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动物脚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朗读与表演 活动二:朗读与表演 朗读课文 (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3) 集体朗读,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4) 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5)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动物,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 (6) 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7)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动物的活泼可爱。 (8) 总结表演,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1. 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参与表演。 3. 通过表演,感受小动物的活泼可爱。 4. 参与集体朗读,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评价任务 朗读流利:☆☆☆ 表演生动:☆☆☆ 3. 情感投入:☆☆☆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和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拓展延伸 活动三:创作图画或故事 创作图画 (1) 引导学生想象雪地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会留下脚印。 (2) 学生自由创作,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雪地场景。 (3) 展示学生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4)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图画内容。 (6) 通过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7) 鼓励学生将图画和描述结合,创作一个简单的故事。 (8) 通过创作故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 想象雪地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会留下脚印。 2. 自由创作,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雪地场景。 3.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图画内容。 4. 创作一个简单的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评价任务 创意独特:☆☆☆ 描述清晰:☆☆☆ 3. 故事完整:☆☆☆
设计意图 通过创作图画和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 总结回顾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小动物脚印的特点。 (2) 强调儿歌的韵律美,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3)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4) 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5)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青蛙没有参加”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思考,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小动物脚印的特点。 2. 朗读儿歌,感受韵律美。 3. 思考“为什么青蛙没有参加”这一问题。 4. 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任务 回顾全面:☆☆☆ 朗读流利:☆☆☆ 3. 思考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作业设计
朗读与背诵 1. 朗读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背诵课文,家长签字。 3. 用拼音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词写三遍。 拓展练习 1. 观察生活中其他小动物的脚印,画下来并描述其特点。 2.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次雪地玩耍的经历。 3. 创作一个关于雪地里的小动物的故事,可以配上图画。
板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1. 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2. 生字词:雪地、小画家、竹叶、梅花、枫叶、牙印、青蛙、冬眠 3. 小动物及其脚印: - 小鸡:竹叶 - 小狗:梅花 - 小鸭:枫叶 - 小马:月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3. 通过观察插图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创作图画和故事,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在认读生字词时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2. 课堂时间安排稍显紧张,部分环节的讨论时间不够充分。 3. 课堂纪律有待加强,部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4. 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