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海水的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4海水的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海水的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1.本节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都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科素养要求
人地协调观:能结合具体案例,认识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能掌握不同海区洋流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能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或某海区洋流图。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海水的运动、海气相互作用
新高考 2024 广西卷第19题、安徽卷第14题、浙江卷24-25
2023 广东卷第19题、海南卷18、19题、北京卷5-6题
2022 浙江卷第3-4题、山东卷14题、广东卷第10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一般从海洋微观区域或者某种海洋生物洄游活动为情境切入,以微观区域示意图和海洋探测数据图表为载体,主要考查海浪和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等内容;
②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题目比较灵活,考查频率较高。
③新趋势:近三年考查海洋海浪和潮汐内容较少,但是24年广西卷考到波浪能开发利用及海洋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4年安徽考到潮差、厄尔尼诺现象、23年海南卷考到风暴潮、台风等新内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备考过程中要结合时事或者真实生活情境,运用海水运动及其海一气相互作用等相关理论等解释各种水方面的地理现象,学会举一反三。并且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知识点一:海浪
1.概念: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
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长、波高来描述。
2.类型
(1)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海浪,由 风力作用形成。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啸:海底 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严重风暴潮的形成条件:①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强风 ②地形平坦 ③同时发生天文大潮
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 举例或说明
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① 冲浪 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 ②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 大 的海浪
海啸 和 风暴潮 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对 船只航行 、 海上勘探 等活动不利,毁坏 沿海建筑 等
海浪是塑造 海岸 地貌的主要动力 ①塑造各种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 ②人们通过 工程措施 和 生物 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 修建海堤 (为工程措施)、种植 海岸防护林 (为生物措施)等
波浪是重要的海洋能源,可用于 发电 波浪能具有分布范围广等优点,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波浪能不稳定,开发难度大
影响海洋环境 有利于污染物的 扩散 和 水质净化 ,或可导致海洋污染加剧
例题:
(24-25高二上·河北张家口·开学考试)下图为中国沿海年平均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大陆沿海波浪能最匮乏的海域是( )
A.南海近岸 B.东海近岸
C.黄海近岸 D.渤海近岸
2.导致该海域沿海波浪能匮乏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冬季风速较小 ②年平均温度较低
③海水深度较小 ④海域较为封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我国开发沿海波浪能有利于( )
①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②增加远洋资源种类
③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④创新我国海洋科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B 3.B
【解析】1.由图可知,渤海近岸海域波浪能密度小于1kW/m,是我国沿海波浪能最匮乏的海域。故选D。
2.渤海海域位于我国北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显著,风速较大,①错误;年平均温度低与波浪能无关,②错误;海域较封闭,大陆架宽浅,海水深度较小,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③④正确;故选B。
3.我国开发沿海波浪能有利于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我国能源供给,波浪能作为新能源,其开发可以创新我国海洋科技,③④正确;波浪能与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无关,①错误;波浪能属于能源,在近海开发,对增加远洋资源种类无作用,②错误;故选B。
知识点二:潮汐
1.概念:海水的一种 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为 潮。夜晚的海水涨落为 汐 。
2.成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3.变化规律及人类的利用
潮汐现象 发生时间 对应月相 形成原因 人类的利用
日变化 每天两涨两落 月球引潮力 ①潮间带 采集 和 养殖 ②潮间带 风 能发电 ③引海水 晒盐 ④沿海 港口 建设和 航运 ⑤利用潮汐 发电 ⑥利用潮汐现象发展 业。如钱塘江大潮。
月变化 大潮 农历 初一 和 十五/十六 前后 新月 、 满月 日与月引潮力叠加
小潮 农历 初七 、 初八 和 二十二 、 二十三 上弦月 、 下弦月 日与月引潮力相互削弱
例题:
【答案】4.C 5.D
【解析】4.读表可知:初一12:51为满潮时间,且满潮水位会大约保持1小时不变,因此推测初一13:00仍处于满潮,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读表可知,初二13:39为满潮,而满潮为潮汐时海水水位最高时且满潮和枯潮水位会大约保持1小时不变,因此推测初二13:00、初二13:40水位较高不适合赶海,排除AB。同理初三2:27为满潮,因此可排除初三2:30,C错误。而初三8:15为枯潮时间,因此初三8:20水位低,适合赶海,D正确。故选D。
知识点三:洋流
1.分布规律
海区 影响因素 流动方向
中低纬度海区 盛行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方向
40°S~60°S附近海区 南极大陆外围,海面广阔,终年受西风影响 自西向东流动
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季风环流:冬季呈逆时针,夏季呈顺时针
2.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①影响全球热量平衡: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量;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输送海冰和冷水;使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幅度减小,在冬季更为明显。
②对大陆沿岸影响:暖流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空气暖湿,易形成降水(增温增湿);寒流则是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强烈,沉淀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形成大渔场。
②秘鲁沿海:东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偏离海岸,深部冷水带着海底营养物质上涌,形成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
①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②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4)影响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例题:
(24-25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下图为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洋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D.30°N附近海域洋流为寒流
7.墨西哥湾(甲处)海底石油发生泄漏,下列四地最快受到污染的是( )
A.亚洲东海岸 B.非洲南部沿海
C.欧洲西海岸 D.南美洲东海岸
【答案】6.C 7.C
【解析】6.读图可知,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A错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B错误;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C正确;30°N附近海域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D错误。故选C。
7.据图中洋流圈的流向,甲处石油泄漏,欧洲西海岸最可能受到污染,C正确;不会影响到亚洲东海岸、非洲南部沿海,南美洲东海岸影响时间较晚,排除ABD。故选C。
知识点四: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
3.实现途径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1.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降低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图示
影 响 洋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减弱
东南信风 弱 强
太平洋水温 太平洋西岸降低,东岸升高 太平洋西岸升高,东岸降低
影 响 天气 气候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例题:
(24-25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温度为29~30℃,中、东太平洋一般为23~30℃。当热带东风减弱甚至吹西风时,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8.水温出现异常升高的现象是( )
A.太阳辐射加强 B.黑子活动的影响
C.厄尔尼诺现象 D.拉尼娜现象
9.此现象产生的危害有( )
A.全球出现洪涝灾害
B.全球气候异常干旱
C.东太平洋秘鲁干旱地区频降暴雨;印尼、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发生严重干旱,森林火灾频发
D.不会造成灾害
10.海水热能支出主要用于( )
A.海水放出的热辐射 B.海水蒸发消耗的能量
C.海底火山喷发消耗的能量 D.海水运动消耗的能量
【答案】8.C 9.C 10.B
【解析】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太平洋海区气温异常升高的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C正确;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小,A错误;黑子活动对水温影响小,B错误;拉尼娜现象是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D错误,故选C。
9.由于信风减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上升气流旺盛,东太平洋秘鲁干旱地区频降暴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水温相对较低,盛行下沉气流,发生严重干旱,森林火灾频繁,C正确,D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对太平洋东西两岸地区产生影响,全球不同区域出现的旱涝灾害情况不一样,AB错误,故选C。
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蒸发耗热,B正确;海水放出的热辐射不是海水热能的主要支出,A错误;海底火山喷发消耗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C错误;海水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天体之间的引力、风等,D错误,故选B。
综合分析海雾的形成与洋流的关系
1.低纬寒流流经海区
低纬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海区,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凝结形成雾。如秘鲁沿海多雾与秘鲁寒流有关。
2.寒暖流交汇处海区
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上空的空气较寒冷;暖流(增温增湿)上空有温暖湿润的水汽(夏季时,这股水汽更加湿润)。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由于接触冷却作用,下部温度降低,形成逆温结构,进而成雾。如北海海区终年多雾。
3.中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
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如冬春季节北太平洋暖流流经海域多雾。
渔业资源丰富或贫乏的原因分析
角度 答题角度
生存空间 河道宽阔/河(湖)面广阔/大陆架广阔,生存空间大;天敌少
水温 水温高,适宜鱼类繁殖,生长快/水温低,生长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冷水性鱼类适宜水温较低的环境
光照 大陆架海域/水域较浅,光照充足
盐度 淡水鱼类喜低盐水域;咸水鱼类喜高盐水域
饵料 藻类丰富提供饵料;河流注入/上升流/寒暖流交汇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
【基础】
(24-25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A.降温减湿 B.降温增湿 C.增温增湿 D.增温减湿
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流降温增湿,暖流增温降湿
B.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水平差异大,引起空气强烈上升,产生暴雨现象
C.北太平洋渔场和秘鲁渔场均处于寒暖流交汇处
D.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甲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联系已学可知,寒流对沿岸的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错误;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水平差异大,易产生海雾,但交汇处可能水温较低,不一定会引起空气强烈上升,产生暴雨现象,B错误;秘鲁渔场位于南太平洋且处于上升补偿流处,C错误;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D正确。故选D。
(24-25高三上·山东日照·开学考试)巴芬湾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巴芬岛与格陵兰岛之间,通过戴维斯海峡和大西洋相通,其两侧海水性质存在明显差异。1616年5月,为探寻北极西北通道,航海家威廉·巴芬从戴维斯海峡进入海湾,沿格陵兰岛西岸北上,历经3个月完成了环绕巴芬湾一周的航行。下图示意巴芬湾海域及其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威廉·巴芬环湾航行途中( )
A.北上时顺风逆水 B.北上时逆风逆水
C.南下时逆风顺水 D.南下时顺风顺水
4.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 )
A.盐度更高 B.降水更少 C.蒸发更少 D.结冰更早
【答案】3.D 4.A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芬湾东侧海域洋流是从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受极地东风影响,为由北冰洋巴芬湾西部沿着巴芬岛向南流的洋流,为寒流,因此,威廉·巴芬环湾航行途中,北上时逆风顺水,南下时顺风顺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可知,巴芬湾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是从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作用,蒸发更多,向大气输送水热多,表层海水盐度较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25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洋流对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影响极大,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地区都形成了世界大型渔场,下图示意某洋流区域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寒流是世界上著名的寒流,其中各段寒流位于东南信风带的是(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①~③段 D.仅第③段
6.图中海水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为鱼类提供了大量的饵料,主要是受( )
A.水平风海流的影响 B.垂直补偿流的影响
C.地中海密度流的影响 D.西风漂流逆流的影响
【答案】5.A 6.B
【解析】5.图中寒流是秘鲁寒流,东南信风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也就是图中赤道和30°S纬线之间的范围,对应①~②段,②~③段主要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排除BCD,故选A。
6.南美洲西岸秘鲁上升流属于补偿流,成因是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近岸的表层海水被吹向大洋中心,从而使得近岸深处的海水上升补充,从而形成了垂直补偿流,将深层海水养分带到表层,使表层海水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4-25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读某海域洋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洋流出现的时间主要是( )
A.3~5月 B.6~9月
C.10~12月 D.12月~次年2月
8.图中M处海水常年向西流,但流速夏季较小,冬季较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冬季,日本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一致
B.冬季,赤道逆流与季风洋流流向一致
C.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一致
D.冬季,南赤道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一致
【答案】7.B 8.C
【解析】7.图示地区为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风洋流,6~9月,该海区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8.根据图上信息可知,M处位于马六甲海峡,其海水运动受印度洋与太平洋洋流系统的双重影响。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冬季风吹拂下形成的季风洋流流向一致,相互叠加,导致M处海水流速较快;夏季两者流向相反,M处海水流速较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23高二下·广西南宁·期中)科学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图)的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海冰的多少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与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尔海( )
A.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B.温度较低、盐度升高
C.温度、盐度均较低 D.温度、盐度均较高
10.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 )
A.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干旱加剧 B.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减小
C.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降水偏多 D.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增强
【答案】9.B 10.B
【解析】9.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威德尔海位于南半球,与2~3月夏秋季节相比,每年8~9月冬春威德尔海水温更低,海水结冰,海冰盐度低接近于淡水,剩余海水盐度升高,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10.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太平洋西部水温异常降低,因此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降水多,A错;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变小,B正确;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偏少,C错;由于秘鲁寒流和东澳大利亚亚暖流减弱(东南信风减弱所致),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也随之减弱,D错。故选B。
【提升】
(24-25高二上·山东烟台·阶段练习)北部湾海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洋流。下图示意北部湾表层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北部湾洋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底地形 B.海水温度 C.大气环流 D.海陆轮廓
12.图中渔业资源较丰富的是( )
①甲地夏季 ②乙地夏季 ③甲地冬季 ④乙地冬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C 12.B
【解析】11.由于北部湾海区较为封闭,在海岸线的约束下,表层海水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整体呈现顺时针流向,冬季受东(偏)北季风影响,整体呈现逆时针流向,所以北部湾海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亚洲季风环流),C正确。地转偏向力、该地的地形和海陆轮廓均都不会有季节性变化,故不是影响北部湾海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12.结合所学可知,渔业资源在寒暖流交汇处或者上升流处更丰富。图示甲乙区域没有寒暖流交汇。当一地区盛行离岸风时,会形成上升补偿流,导致底层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渔业资源丰富,读图可知,夏季时,该地盛行西南风,西南风对于甲地来说是离岸风,故甲地夏季渔业资源丰富;同理,冬季时,该地盛行东北风,东北风对于乙地来说是离岸风,故乙地冬季渔业资源丰富,①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25高二上·山东潍坊·阶段练习)读日本1月等温线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影响此时图中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洋流 B.太阳辐射、地形 C.太阳辐射、洋流 D.海陆位置、地形
14.降水量图例①②③的数值大小关系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②
【答案】13.A 14.B
【解析】13.从图中等温线可以看到,图中等温线弯曲部分位于陆地上,陆地中部气温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海陆位置不同,1月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同纬度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故等温线弯曲并非太阳辐射因素,BC错误;受暖流影响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明显,故还有洋流因素,岛屿面积较小,地形差异对等温线的影响远小于洋流,A 正确,D错误。故选A。
14.日本冬季吹西北风,降水主要来自西北风越过日本海带来的湿润气流,并受到地形的影响,在西海岸地区形成地形雨;东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故①位于西侧降水最多,③位于东侧降水最少,降水量图例①②③的数值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正确,ACD错。故选B。
(24-25高三上·吉林白城·阶段练习)受各种水系综合作用的影响,东海北部特别是长江口及其外海区域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频繁,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9月长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层水为高温低盐水,底层水为低温高盐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9月长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层水为高温低盐水,底层水为低温高盐水,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上升流 B.黄海沿岸流 C.长江径流 D.黑潮近岸流
16.长江口处形成上升流区,最可能是因为( )
A.有洋流经过 B.大陆架浅且宽阔
C.离岸风强盛 D.海水垂直温差大
17.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9月长江径流量大,且水温较高,大量淡水流入长江口及附近海域,使其表层水为高温低盐水,底层水为低温高盐水,C正确;上升流会导致底层冷海水上泛,不会形成表层高温低盐水,A错误;黄海沿岸流为寒流,会使表层水温降低。黑潮近岸流为暖流,会使表层海水盐度升高,BD错误。故选C。
16.由图可知,长江口处有黄海沿岸流经过,其带走该海域表层大量海水,底层海水上升补充,形成上升流,A正确;大陆架不是导致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因素,B错误;9月为当地夏季,该地盛行向岸风,C错误;海水垂直温差大不是导致上升流形成的原因,D错误。故选A。
17.由图可知,②地位于长江口处的上升流区,上升流将底层营养物质携带至表层,且长江径流的注入也带来一部分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充足,渔业资源丰富,B正确;①③④处没有上升流,营养物质较少,渔业资源较少,ACD错误。故选B。
(24-25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图甲中的沙漠是被称为“世界干极”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是这里生活着100多万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沙漠开花”(即沙漠中的种子发芽)往往会和厄尔尼诺现象相伴发生。图乙为西澳大利亚沙漠图,该区域人烟稀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降水更少,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阿塔卡马沙漠距赤道较远,上升气流较弱
②阿塔卡马沙漠受地形的影响更明显
③西澳大利亚沙漠受东南信风控制的时间更短
④西澳大利亚沙漠受寒流的影响更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厄尔尼诺现象和“沙漠开花”往往同时出现,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 )
A.该地气候变暖 B.山区融水增多
C.该地降水增多 D.昼夜温差增大
20.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阿塔卡马沙漠有高山冰雪融水,绿洲农业较为发达
B.智利国土面积狭小,人口数量大
C.西澳大利亚沙漠地区资源贫乏
D.西澳大利亚沙漠肉食动物较多
【答案】18.D 19.C 20.A
【解析】18.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降水更少,是因阿塔卡马沙漠受沿岸寒流影响,上升气流较弱,①错;阿塔卡马沙漠南北狭长,受地形的影响更明显,②对;西澳大利亚沙漠受地形影响小,受东南信风控制的时间较长,③错;西澳大利亚沙漠沿岸寒流势力较弱,受寒流的影响更小,④对。综上所述,②④正确,D对,排除ABC。故选D。
19.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该地气候异常增温,不是气候变暖,A错;厄尔尼诺现象和“沙漠开花”往往同时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该地沿海地区异常增温,上升气流增强,导致该地降水增多,植物生长水源增多,C对;沙漠开花原因是该地降水增多,B错;降水多,阴天多,昼夜温差减小,D错。故选C。
20.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阿塔卡马沙漠有高山(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绿洲农业较为发达,A对;智利国土面积小,不是人口数量大的原因,B错;西澳大利亚沙漠地区水资源乏,矿产资源丰富,C错;西澳大利亚沙漠肉食动物较少,D错。故选A。
【真题】
(2024·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域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和洋流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从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 )
A.持续升高 B.持续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22.图中洋流属于( )
A.西风漂流 B.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C.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 D.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
【答案】21.C 22.B
【解析】21.据图可知,河口处出现37‰的盐度数值,阿拉伯海也出现37‰的盐度数值,而两者之间的海域盐度最大处是39‰,所以,从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先升后降,C正确,故选C。
22.图中洋流位于北印度洋,该洋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与北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方向一致,属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B正确。该处纬度较低,位于北半球,而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A错误;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不属于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C错误;该海域基本上都在30°N以南,且往北为陆地,不会出现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2024·安徽·高考真题)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涨落过程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差。如图为2024年4月上海堡镇、苏州浒浦、南通天生港三地的月平均潮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月,堡镇月平均潮差明显大于天生港,主要原因是( )
A.天生港处河道较窄,涌浪堆积较高 B.堡镇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弱
C.堡镇与天生港所受日月引潮力差异大 D.堡镇至天生港段潮水沿江上溯过程中能量消耗较大
24.天生港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潮差为该月最大。该日的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关系可示意为( )
A. B.
C. D.
【答案】23.D 24.C
【解析】23.根据题干可知,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涨落过程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差,天生港河道较窄,涌浪堆积较高,潮差应该较大,而本题较小,A错误;该月为4月,两地均不受副高控制,受副高影响较小B错误;两地距离较近,受引潮力影响接近,C错误;堡镇位于长江口,天生港位于长江口内部,该段潮水沿江上溯过程中能量消耗较大,使得天生港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高差并不显著,D正确。故选D。
2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日点位于1月初,而本题时间为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故应在顺地球公转的近日点之后, AB位于近日点之前,排除AB;农历三月初三属于新月之后,月球绕地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C选项图中为新月之后,符合题意,D选项图中为新月之前,不符合题意,C正确,D错误。故选C。
(2024·浙江·高考真题)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完成下面小题。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
25.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
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
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
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26.在海—气系统内部( )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答案】25.C 26.B
【解析】25.0°-10°气流辐合上升强烈,而不是辐散,A错误;信风干燥有利于蒸发,B错误;50°-60°气温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因此潜热释放高度较低,C正确;极地东风风力强劲,极地东风摆动较小利于蒸发,有利于潜热释放,D错误。故选C。
26.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换,A错误;大气辐射和运动需要能量,会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增温幅度减少,不利于蒸发,减少了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大气运动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而不是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B。
(2023·河北·高考真题)海水温度分布状况影响大气环流,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某年赤道附近(5°S-5° N)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距平时间-经度剖面(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上图反映该年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出现( )
A.厄尔尼诺现象 B.厄尔尼诺现象一拉尼娜现象
C.拉尼娜现象 D.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
28.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此现象发生时,易出现( )
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 B.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
C.秘鲁沿岸积云对流活动增强 D.菲律宾野火灾害偏多
【答案】27.C 28.B
【解析】27.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等值线为负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等值线基本为正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出现了拉尼娜现象。而厄尔尼诺年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此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偏低,东南信风增强,更多的表层海水由太平洋东部海区带至太平洋西部海区,位于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B正确;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A错误;秘鲁寒流势力增强,秘鲁沿岸下沉气流更强,不利于积云对流活动,更加干燥,C错误;太平洋西侧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菲律宾野火灾害偏少,D错误。故选B。
(2023·北京·高考真题)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由图可知( )
A.距今1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30.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答案】29.C 30.D
【解析】29.读图可知,距今1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频次高,气候不稳定,A错误;距今35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频次低,说明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侵蚀作用弱,B错误;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而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沉积形成的,因此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C正确;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无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
30.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成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该地受厄尔尼诺影响,暴雨增多,应位于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太平洋沿岸地区,AB错误;亚欧大陆东部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区,C错误;南美洲西部位于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南美洲西部,D正确。故选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海水的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1.本节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都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科素养要求
人地协调观:能结合具体案例,认识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能掌握不同海区洋流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能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或某海区洋流图。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海水的运动、海气相互作用
新高考 2024 广西卷第19题、安徽卷第14题、浙江卷24-25
2023 广东卷第19题、海南卷18、19题、北京卷5-6题
2022 浙江卷第3-4题、山东卷14题、广东卷第10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一般从海洋微观区域或者某种海洋生物洄游活动为情境切入,以微观区域示意图和海洋探测数据图表为载体,主要考查海浪和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等内容;
②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题目比较灵活,考查频率较高。
③新趋势:近三年考查海洋海浪和潮汐内容较少,但是24年广西卷考到波浪能开发利用及海洋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4年安徽考到潮差、厄尔尼诺现象、23年海南卷考到风暴潮、台风等新内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备考过程中要结合时事或者真实生活情境,运用海水运动及其海一气相互作用等相关理论等解释各种水方面的地理现象,学会举一反三。并且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知识点一:海浪
1.概念: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
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长、波高来描述。
2.类型
(1)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海浪,由 风力作用形成。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啸:海底 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严重风暴潮的形成条件:①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强风 ②地形平坦 ③同时发生天文大潮
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 举例或说明
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① 冲浪 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 ②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 大 的海浪
海啸 和 风暴潮 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对 船只航行 、 海上勘探 等活动不利,毁坏 沿海建筑 等
海浪是塑造 海岸 地貌的主要动力 ①塑造各种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 ②人们通过 工程措施 和 生物 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 修建海堤 (为工程措施)、种植 海岸防护林 (为生物措施)等
波浪是重要的海洋能源,可用于 发电 波浪能具有分布范围广等优点,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波浪能不稳定,开发难度大
影响海洋环境 有利于污染物的 扩散 和 水质净化 ,或可导致海洋污染加剧
例题:
(24-25高二上·河北张家口·开学考试)下图为中国沿海年平均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大陆沿海波浪能最匮乏的海域是( )
A.南海近岸 B.东海近岸
C.黄海近岸 D.渤海近岸
2.导致该海域沿海波浪能匮乏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冬季风速较小 ②年平均温度较低
③海水深度较小 ④海域较为封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我国开发沿海波浪能有利于( )
①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②增加远洋资源种类
③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④创新我国海洋科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B 3.B
【解析】1.由图可知,渤海近岸海域波浪能密度小于1kW/m,是我国沿海波浪能最匮乏的海域。故选D。
2.渤海海域位于我国北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显著,风速较大,①错误;年平均温度低与波浪能无关,②错误;海域较封闭,大陆架宽浅,海水深度较小,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③④正确;故选B。
3.我国开发沿海波浪能有利于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我国能源供给,波浪能作为新能源,其开发可以创新我国海洋科技,③④正确;波浪能与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无关,①错误;波浪能属于能源,在近海开发,对增加远洋资源种类无作用,②错误;故选B。
知识点二:潮汐
1.概念:海水的一种 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为 潮。夜晚的海水涨落为 汐 。
2.成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3.变化规律及人类的利用
潮汐现象 发生时间 对应月相 形成原因 人类的利用
日变化 每天两涨两落 月球引潮力 ①潮间带 采集 和 养殖 ②潮间带 风 能发电 ③引海水 晒盐 ④沿海 港口 建设和 航运 ⑤利用潮汐 发电 ⑥利用潮汐现象发展 业。如钱塘江大潮。
月变化 大潮 农历 初一 和 十五/十六 前后 新月 、 满月 日与月引潮力叠加
小潮 农历 初七 、 初八 和 二十二 、 二十三 上弦月 、 下弦月 日与月引潮力相互削弱
例题:
【答案】4.C 5.D
【解析】4.读表可知:初一12:51为满潮时间,且满潮水位会大约保持1小时不变,因此推测初一13:00仍处于满潮,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读表可知,初二13:39为满潮,而满潮为潮汐时海水水位最高时且满潮和枯潮水位会大约保持1小时不变,因此推测初二13:00、初二13:40水位较高不适合赶海,排除AB。同理初三2:27为满潮,因此可排除初三2:30,C错误。而初三8:15为枯潮时间,因此初三8:20水位低,适合赶海,D正确。故选D。
知识点三:洋流
1.分布规律
海区 影响因素 流动方向
中低纬度海区 盛行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方向
40°S~60°S附近海区 南极大陆外围,海面广阔,终年受西风影响 自西向东流动
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季风环流:冬季呈逆时针,夏季呈顺时针
2.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①影响全球热量平衡: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量;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输送海冰和冷水;使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幅度减小,在冬季更为明显。
②对大陆沿岸影响:暖流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空气暖湿,易形成降水(增温增湿);寒流则是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强烈,沉淀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形成大渔场。
②秘鲁沿海:东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偏离海岸,深部冷水带着海底营养物质上涌,形成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
①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②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4)影响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例题:
(24-25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下图为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洋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D.30°N附近海域洋流为寒流
7.墨西哥湾(甲处)海底石油发生泄漏,下列四地最快受到污染的是( )
A.亚洲东海岸 B.非洲南部沿海
C.欧洲西海岸 D.南美洲东海岸
【答案】6.C 7.C
【解析】6.读图可知,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A错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B错误;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C正确;30°N附近海域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D错误。故选C。
7.据图中洋流圈的流向,甲处石油泄漏,欧洲西海岸最可能受到污染,C正确;不会影响到亚洲东海岸、非洲南部沿海,南美洲东海岸影响时间较晚,排除ABD。故选C。
知识点四: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
3.实现途径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1.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降低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图示
影 响 洋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减弱
东南信风 弱 强
太平洋水温 太平洋西岸降低,东岸升高 太平洋西岸升高,东岸降低
影 响 天气 气候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例题:
(24-25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温度为29~30℃,中、东太平洋一般为23~30℃。当热带东风减弱甚至吹西风时,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8.水温出现异常升高的现象是( )
A.太阳辐射加强 B.黑子活动的影响
C.厄尔尼诺现象 D.拉尼娜现象
9.此现象产生的危害有( )
A.全球出现洪涝灾害
B.全球气候异常干旱
C.东太平洋秘鲁干旱地区频降暴雨;印尼、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发生严重干旱,森林火灾频发
D.不会造成灾害
10.海水热能支出主要用于( )
A.海水放出的热辐射 B.海水蒸发消耗的能量
C.海底火山喷发消耗的能量 D.海水运动消耗的能量
【答案】8.C 9.C 10.B
【解析】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太平洋海区气温异常升高的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C正确;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小,A错误;黑子活动对水温影响小,B错误;拉尼娜现象是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D错误,故选C。
9.由于信风减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上升气流旺盛,东太平洋秘鲁干旱地区频降暴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水温相对较低,盛行下沉气流,发生严重干旱,森林火灾频繁,C正确,D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对太平洋东西两岸地区产生影响,全球不同区域出现的旱涝灾害情况不一样,AB错误,故选C。
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蒸发耗热,B正确;海水放出的热辐射不是海水热能的主要支出,A错误;海底火山喷发消耗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C错误;海水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天体之间的引力、风等,D错误,故选B。
综合分析海雾的形成与洋流的关系
1.低纬寒流流经海区
低纬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海区,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凝结形成雾。如秘鲁沿海多雾与秘鲁寒流有关。
2.寒暖流交汇处海区
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上空的空气较寒冷;暖流(增温增湿)上空有温暖湿润的水汽(夏季时,这股水汽更加湿润)。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由于接触冷却作用,下部温度降低,形成逆温结构,进而成雾。如北海海区终年多雾。
3.中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
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如冬春季节北太平洋暖流流经海域多雾。
渔业资源丰富或贫乏的原因分析
角度 答题角度
生存空间 河道宽阔/河(湖)面广阔/大陆架广阔,生存空间大;天敌少
水温 水温高,适宜鱼类繁殖,生长快/水温低,生长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冷水性鱼类适宜水温较低的环境
光照 大陆架海域/水域较浅,光照充足
盐度 淡水鱼类喜低盐水域;咸水鱼类喜高盐水域
饵料 藻类丰富提供饵料;河流注入/上升流/寒暖流交汇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
【基础】
(24-25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A.降温减湿 B.降温增湿 C.增温增湿 D.增温减湿
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流降温增湿,暖流增温降湿
B.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水平差异大,引起空气强烈上升,产生暴雨现象
C.北太平洋渔场和秘鲁渔场均处于寒暖流交汇处
D.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甲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联系已学可知,寒流对沿岸的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错误;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水平差异大,易产生海雾,但交汇处可能水温较低,不一定会引起空气强烈上升,产生暴雨现象,B错误;秘鲁渔场位于南太平洋且处于上升补偿流处,C错误;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D正确。故选D。
(24-25高三上·山东日照·开学考试)巴芬湾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巴芬岛与格陵兰岛之间,通过戴维斯海峡和大西洋相通,其两侧海水性质存在明显差异。1616年5月,为探寻北极西北通道,航海家威廉·巴芬从戴维斯海峡进入海湾,沿格陵兰岛西岸北上,历经3个月完成了环绕巴芬湾一周的航行。下图示意巴芬湾海域及其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威廉·巴芬环湾航行途中( )
A.北上时顺风逆水 B.北上时逆风逆水
C.南下时逆风顺水 D.南下时顺风顺水
4.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 )
A.盐度更高 B.降水更少 C.蒸发更少 D.结冰更早
【答案】3.D 4.A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芬湾东侧海域洋流是从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巴芬湾西侧表层洋流受极地东风影响,为由北冰洋巴芬湾西部沿着巴芬岛向南流的洋流,为寒流,因此,威廉·巴芬环湾航行途中,北上时逆风顺水,南下时顺风顺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可知,巴芬湾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同纬度西侧海域相比,巴芬湾东侧海域是从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作用,蒸发更多,向大气输送水热多,表层海水盐度较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25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洋流对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影响极大,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地区都形成了世界大型渔场,下图示意某洋流区域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寒流是世界上著名的寒流,其中各段寒流位于东南信风带的是(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①~③段 D.仅第③段
6.图中海水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为鱼类提供了大量的饵料,主要是受( )
A.水平风海流的影响 B.垂直补偿流的影响
C.地中海密度流的影响 D.西风漂流逆流的影响
【答案】5.A 6.B
【解析】5.图中寒流是秘鲁寒流,东南信风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也就是图中赤道和30°S纬线之间的范围,对应①~②段,②~③段主要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排除BCD,故选A。
6.南美洲西岸秘鲁上升流属于补偿流,成因是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近岸的表层海水被吹向大洋中心,从而使得近岸深处的海水上升补充,从而形成了垂直补偿流,将深层海水养分带到表层,使表层海水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4-25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读某海域洋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洋流出现的时间主要是( )
A.3~5月 B.6~9月
C.10~12月 D.12月~次年2月
8.图中M处海水常年向西流,但流速夏季较小,冬季较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冬季,日本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一致
B.冬季,赤道逆流与季风洋流流向一致
C.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一致
D.冬季,南赤道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一致
【答案】7.B 8.C
【解析】7.图示地区为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风洋流,6~9月,该海区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8.根据图上信息可知,M处位于马六甲海峡,其海水运动受印度洋与太平洋洋流系统的双重影响。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冬季风吹拂下形成的季风洋流流向一致,相互叠加,导致M处海水流速较快;夏季两者流向相反,M处海水流速较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23高二下·广西南宁·期中)科学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图)的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海冰的多少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与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尔海( )
A.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B.温度较低、盐度升高
C.温度、盐度均较低 D.温度、盐度均较高
10.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 )
A.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干旱加剧 B.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减小
C.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降水偏多 D.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增强
【答案】9.B 10.B
【解析】9.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威德尔海位于南半球,与2~3月夏秋季节相比,每年8~9月冬春威德尔海水温更低,海水结冰,海冰盐度低接近于淡水,剩余海水盐度升高,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10.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太平洋西部水温异常降低,因此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降水多,A错;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变小,B正确;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偏少,C错;由于秘鲁寒流和东澳大利亚亚暖流减弱(东南信风减弱所致),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也随之减弱,D错。故选B。
【提升】
(24-25高二上·山东烟台·阶段练习)北部湾海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洋流。下图示意北部湾表层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北部湾洋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底地形 B.海水温度 C.大气环流 D.海陆轮廓
12.图中渔业资源较丰富的是( )
①甲地夏季 ②乙地夏季 ③甲地冬季 ④乙地冬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C 12.B
【解析】11.由于北部湾海区较为封闭,在海岸线的约束下,表层海水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整体呈现顺时针流向,冬季受东(偏)北季风影响,整体呈现逆时针流向,所以北部湾海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亚洲季风环流),C正确。地转偏向力、该地的地形和海陆轮廓均都不会有季节性变化,故不是影响北部湾海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12.结合所学可知,渔业资源在寒暖流交汇处或者上升流处更丰富。图示甲乙区域没有寒暖流交汇。当一地区盛行离岸风时,会形成上升补偿流,导致底层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渔业资源丰富,读图可知,夏季时,该地盛行西南风,西南风对于甲地来说是离岸风,故甲地夏季渔业资源丰富;同理,冬季时,该地盛行东北风,东北风对于乙地来说是离岸风,故乙地冬季渔业资源丰富,①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25高二上·山东潍坊·阶段练习)读日本1月等温线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影响此时图中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洋流 B.太阳辐射、地形 C.太阳辐射、洋流 D.海陆位置、地形
14.降水量图例①②③的数值大小关系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②
【答案】13.A 14.B
【解析】13.从图中等温线可以看到,图中等温线弯曲部分位于陆地上,陆地中部气温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海陆位置不同,1月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同纬度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故等温线弯曲并非太阳辐射因素,BC错误;受暖流影响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明显,故还有洋流因素,岛屿面积较小,地形差异对等温线的影响远小于洋流,A 正确,D错误。故选A。
14.日本冬季吹西北风,降水主要来自西北风越过日本海带来的湿润气流,并受到地形的影响,在西海岸地区形成地形雨;东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故①位于西侧降水最多,③位于东侧降水最少,降水量图例①②③的数值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正确,ACD错。故选B。
(24-25高三上·吉林白城·阶段练习)受各种水系综合作用的影响,东海北部特别是长江口及其外海区域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频繁,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9月长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层水为高温低盐水,底层水为低温高盐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9月长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层水为高温低盐水,底层水为低温高盐水,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上升流 B.黄海沿岸流 C.长江径流 D.黑潮近岸流
16.长江口处形成上升流区,最可能是因为( )
A.有洋流经过 B.大陆架浅且宽阔
C.离岸风强盛 D.海水垂直温差大
17.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9月长江径流量大,且水温较高,大量淡水流入长江口及附近海域,使其表层水为高温低盐水,底层水为低温高盐水,C正确;上升流会导致底层冷海水上泛,不会形成表层高温低盐水,A错误;黄海沿岸流为寒流,会使表层水温降低。黑潮近岸流为暖流,会使表层海水盐度升高,BD错误。故选C。
16.由图可知,长江口处有黄海沿岸流经过,其带走该海域表层大量海水,底层海水上升补充,形成上升流,A正确;大陆架不是导致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因素,B错误;9月为当地夏季,该地盛行向岸风,C错误;海水垂直温差大不是导致上升流形成的原因,D错误。故选A。
17.由图可知,②地位于长江口处的上升流区,上升流将底层营养物质携带至表层,且长江径流的注入也带来一部分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充足,渔业资源丰富,B正确;①③④处没有上升流,营养物质较少,渔业资源较少,ACD错误。故选B。
(24-25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图甲中的沙漠是被称为“世界干极”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是这里生活着100多万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沙漠开花”(即沙漠中的种子发芽)往往会和厄尔尼诺现象相伴发生。图乙为西澳大利亚沙漠图,该区域人烟稀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降水更少,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阿塔卡马沙漠距赤道较远,上升气流较弱
②阿塔卡马沙漠受地形的影响更明显
③西澳大利亚沙漠受东南信风控制的时间更短
④西澳大利亚沙漠受寒流的影响更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厄尔尼诺现象和“沙漠开花”往往同时出现,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 )
A.该地气候变暖 B.山区融水增多
C.该地降水增多 D.昼夜温差增大
20.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阿塔卡马沙漠有高山冰雪融水,绿洲农业较为发达
B.智利国土面积狭小,人口数量大
C.西澳大利亚沙漠地区资源贫乏
D.西澳大利亚沙漠肉食动物较多
【答案】18.D 19.C 20.A
【解析】18.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降水更少,是因阿塔卡马沙漠受沿岸寒流影响,上升气流较弱,①错;阿塔卡马沙漠南北狭长,受地形的影响更明显,②对;西澳大利亚沙漠受地形影响小,受东南信风控制的时间较长,③错;西澳大利亚沙漠沿岸寒流势力较弱,受寒流的影响更小,④对。综上所述,②④正确,D对,排除ABC。故选D。
19.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该地气候异常增温,不是气候变暖,A错;厄尔尼诺现象和“沙漠开花”往往同时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该地沿海地区异常增温,上升气流增强,导致该地降水增多,植物生长水源增多,C对;沙漠开花原因是该地降水增多,B错;降水多,阴天多,昼夜温差减小,D错。故选C。
20.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阿塔卡马沙漠有高山(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绿洲农业较为发达,A对;智利国土面积小,不是人口数量大的原因,B错;西澳大利亚沙漠地区水资源乏,矿产资源丰富,C错;西澳大利亚沙漠肉食动物较少,D错。故选A。
【真题】
(2024·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域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和洋流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从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 )
A.持续升高 B.持续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22.图中洋流属于( )
A.西风漂流 B.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C.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 D.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
【答案】21.C 22.B
【解析】21.据图可知,河口处出现37‰的盐度数值,阿拉伯海也出现37‰的盐度数值,而两者之间的海域盐度最大处是39‰,所以,从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先升后降,C正确,故选C。
22.图中洋流位于北印度洋,该洋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与北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方向一致,属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B正确。该处纬度较低,位于北半球,而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A错误;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不属于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C错误;该海域基本上都在30°N以南,且往北为陆地,不会出现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2024·安徽·高考真题)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涨落过程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差。如图为2024年4月上海堡镇、苏州浒浦、南通天生港三地的月平均潮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月,堡镇月平均潮差明显大于天生港,主要原因是( )
A.天生港处河道较窄,涌浪堆积较高 B.堡镇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弱
C.堡镇与天生港所受日月引潮力差异大 D.堡镇至天生港段潮水沿江上溯过程中能量消耗较大
24.天生港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潮差为该月最大。该日的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关系可示意为( )
A. B.
C. D.
【答案】23.D 24.C
【解析】23.根据题干可知,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涨落过程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差,天生港河道较窄,涌浪堆积较高,潮差应该较大,而本题较小,A错误;该月为4月,两地均不受副高控制,受副高影响较小B错误;两地距离较近,受引潮力影响接近,C错误;堡镇位于长江口,天生港位于长江口内部,该段潮水沿江上溯过程中能量消耗较大,使得天生港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高差并不显著,D正确。故选D。
2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日点位于1月初,而本题时间为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故应在顺地球公转的近日点之后, AB位于近日点之前,排除AB;农历三月初三属于新月之后,月球绕地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C选项图中为新月之后,符合题意,D选项图中为新月之前,不符合题意,C正确,D错误。故选C。
(2024·浙江·高考真题)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完成下面小题。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
25.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
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
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
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26.在海—气系统内部( )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答案】25.C 26.B
【解析】25.0°-10°气流辐合上升强烈,而不是辐散,A错误;信风干燥有利于蒸发,B错误;50°-60°气温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因此潜热释放高度较低,C正确;极地东风风力强劲,极地东风摆动较小利于蒸发,有利于潜热释放,D错误。故选C。
26.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换,A错误;大气辐射和运动需要能量,会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增温幅度减少,不利于蒸发,减少了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大气运动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而不是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B。
(2023·河北·高考真题)海水温度分布状况影响大气环流,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某年赤道附近(5°S-5° N)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距平时间-经度剖面(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上图反映该年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出现( )
A.厄尔尼诺现象 B.厄尔尼诺现象一拉尼娜现象
C.拉尼娜现象 D.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
28.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此现象发生时,易出现( )
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 B.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
C.秘鲁沿岸积云对流活动增强 D.菲律宾野火灾害偏多
【答案】27.C 28.B
【解析】27.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等值线为负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等值线基本为正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出现了拉尼娜现象。而厄尔尼诺年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此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偏低,东南信风增强,更多的表层海水由太平洋东部海区带至太平洋西部海区,位于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B正确;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A错误;秘鲁寒流势力增强,秘鲁沿岸下沉气流更强,不利于积云对流活动,更加干燥,C错误;太平洋西侧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菲律宾野火灾害偏少,D错误。故选B。
(2023·北京·高考真题)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由图可知( )
A.距今1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30.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答案】29.C 30.D
【解析】29.读图可知,距今1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频次高,气候不稳定,A错误;距今35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频次低,说明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侵蚀作用弱,B错误;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而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沉积形成的,因此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C正确;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无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
30.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成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该地受厄尔尼诺影响,暴雨增多,应位于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太平洋沿岸地区,AB错误;亚欧大陆东部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区,C错误;南美洲西部位于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南美洲西部,D正确。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