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例1-1 (2024·上海嘉定区高一期中)下图示意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且由甲至乙代表由外至内。据此完成(1)—(2)题。(1)若界面位于地下33千米处,则甲( )A.代表地壳 B.代表地幔C.平均厚度为170千米 D.地震波横波难以通过A(2)若界面位于地下约2 900千米处,则( )BA.甲代表软流层 B.甲代表地幔 C.乙代表地壳 D.乙代表岩石圈【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例1-2 (2024·河南许昌高一期末)北京时间2024年4月5日马里亚纳群岛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2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读图完成(1)—(2)题。(1)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D【解析】据图可知,图中①为生物圈;②为水圈;③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④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震源不会在水圈和生物圈,A、B错误;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2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④(地幔),C错误、D正确。(2)地震发生后,该群岛附近海中船只上的人员( )AA.只感觉到上下颠簸B.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摇晃C.只感觉到左右摇晃D.先感觉到左右摇晃,后感觉到上下颠簸【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使物体左右摇晃;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使物体上下颠簸。地震发生后,只有纵波能通过水体,故船只上的人员只感觉到上下颠簸。故选A。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例2-3 (2024·广东广州高一期末)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地球四大圈层。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圈层( )BA.①为生物圈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大气圈 D.④为水圈【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判断:(2)图中①圈层是( )AA.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B.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厚度最大的外部圈层【解析】图中①圈层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正确。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错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生物圈,C错误。厚度最大的外部圈层是大气圈,D错误。方法 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技巧例4 (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中)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岩石圈的范围是( )C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题图解读(2)下列关于地震波及内部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A.由②到③圈层,横波、纵波速度突然加快B.由③到④圈层,横波消失,纵波继续传播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⑥圈层是固态的,密度较大【解析】导图分析·题图解读/知识迁移考向1 地球的外部圈层例5 (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上图为火山喷发图片。据此完成下题。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地球的大气圈,然后它们会作为凝结核随着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中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进入岩石圈。考向2 地球的内部圈层例6 (北京卷改编)莫霍面(又称莫霍界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据图可推断( )BA.①地地壳 厚度最薄 B.②地比①地海拔低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岩石圈最厚【解析】导图分析·材料解读A 基础练 学考测评建议时间:12分钟[教材改编·第19页图1-3-3]2023年3月,新疆果勒3C井顺利完成地下钻探,钻至9 396米,刷新了当时的亚洲最深水平井纪录。下图为地球内部(局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知识点1该井钻探过程中经过的地球内部圈层( )AA.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B.有岩浆发源地软流层C.地震波速度变化大 D.大陆部分的厚度均一【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选项 分析 结论A 结合材料“2023年3月,新疆果勒3C井顺利完成地下钻探,钻至9 396 米”,及所学知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可知,钻探深度 位于地壳的范围,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主要由坚硬的岩石构 成 √B 一般认为岩浆主要发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C 地震波速度变化较大的地方是不连续面,是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分 界面 ×D 大陆部分的地壳由于地表起伏不一,厚度并不均一 ×2.知识点1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乙、丙所属圈层为( )CA.地壳和地幔 B.地幔和地核 C.上地幔和下地幔 D.外核和内核【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霍面位于大陆地面下33 km附近,古登堡面大致位于地下2 900 km。结合图中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变化和深度判断,甲、乙之间应为莫霍面,乙、丙应位于地幔,900 km左右深度应为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面。故选C。(2024·广东广州高一联考)若尔盖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这里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沼泽湿地,河流蜿蜒曲折,湖泊星罗棋布,飞鸟齐聚。下图为若尔盖湿地某湖泊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3.知识点2若尔盖湿地湖泊景观图中体现的地球外部圈层个数是( )BA.2个 B.3个 C.4个 D.5个【解析】若尔盖湿地湖泊景观图中有高寒沼泽湿地和湖泊,说明有水圈,飞鸟齐聚说明有生物圈和大气圈,故若尔盖湿地湖泊景观图中体现的地球外部圈层个数是3个。故选B。4.知识点2若尔盖湿地国家级保护区内,最活跃的圈层要素是( )DA.河流、湖泊 B.大气、水汽 C.岩石、冰川 D.草甸、水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若尔盖湿地国家级保护区内,草甸与水鸟属于生物圈,河流与湖泊属于水圈,大气与水汽分别属于大气圈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冰川属于水圈。故选D。5.知识点2图中水鸟所属的圈层( )BA.只分布在水圈表层 B.可分布在岩石圈表层C.可分布在大气圈顶层 D.范围固定【解析】图中水鸟所属的圈层为生物圈,它渗透于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表层、大气圈的底部,范围不固定。故选B。下图为某次地震时离震中距离不同的各地震观测站测得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6.知识点1地震波W 能通过( )A.地壳与地幔 B.地幔与地核C.地壳与地核 D.所有内部圈层D【解析】图中显示,相同震中距,W 的传播时间较长,则W 应为速度较慢的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W 为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地球的内部圈层包含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外核为液态,横波(W )不能通过,而纵波(W )能通过地球所有内部圈层,D符合题意。7.知识点1关于此次地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A.W和W 在莫霍面附近时传播速度最大B.地震时W的破坏性比W 的破坏性更大C.地震时上下震动和左右摇晃由W和W 先后导致D.地震预警利用W比W 传播速度慢的特点【解析】横波和纵波向下通过莫霍面时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但没有达到最大,A错误; 纵波(W)传播速度较快,先到达地面,使物体上下震动,随后横波(W )到达地面,使物体左右摇晃,易导致建筑物倒塌,所以W的破坏性比W 的破坏性更大,B错误、C正确;纵波(W)比横波(W )传播速度快,D错误。(2024·浙江杭州高一期中)读地球表面系统示意图(图甲)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图乙),完成8—9题。8.知识点2关于地球表面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A.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B.大气圈是最活跃的圈层C.生物圈仅由生物构成 D.四大圈层互不干扰【解析】水圈的主体是海洋,A正确;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B错误;广义的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联系紧密,D错误。故选A。9.知识点1岩石圈( )BA.位于莫霍面以上 B.位于软流层以上 C.包括①② D.包括①②③④【解析】图乙中①+②为地壳,③为上地幔顶部,④为软流层。岩石圈包括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即①+②+③,A、C、D错误;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B正确。B 综合练 选考通关建议时间:8分钟(2024·河北唐山高一期中)地球表层四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据此完成10—11题。10.知识点2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B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C.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解析】以图析题·知识迁移11.知识点1、2图中③圈层( )CA.随着高度的增加,密度迅速减小B.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C.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D.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解析】据上题可知,③为生物圈,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C正确;随着高度的增加,密度迅速减小的是大气圈,A错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是岩石圈,B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D错误。北京时间2022年2月17日4时21分,斐济群岛(23.70°S,179.85°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52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12.知识点1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圈层对应图中的( )B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由材料可知,此次震源深度520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圈层为地幔(②)。13.知识点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CA.①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B.②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C.横波不能通过③ D.④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解析】地幔(②)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A错误;地幔(②)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即上地幔顶部,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B错误;由图可知,横波不能通过外核(③),C正确;内核(④)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能,D错误。14.知识点1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的抗震系数【解析】地震波冲击地表时,横波使建筑物左右摇晃,纵波使建筑物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地震发生后,速度较快的纵波先到达地表,导致建筑物上下颠簸,但不会使其马上倒塌,速度较慢的横波到达地表,使建筑物左右摇晃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C 培优练 能力提升读我国陆地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单位:千米),回答15—17题。1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AA.由东向西增大 B.由北向南增大 C.由西向东增大 D.由南向北增大【解析】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壳厚度从东往西整体增大,故选A。1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则0千米处为( )C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解析】地球内部圈层自上而下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地壳的厚度即莫霍面的深度,故0千米处为莫霍面,C正确。17.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AA. B.C. D.【解析】a处外围等值线数值为42,该等值线两侧的等值线数值分别为42和44,根据局部闭合等值线判读方法“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知,a处地壳厚度应小于42千米;同理,b处地壳厚度应大于38千米。故A选项中的图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