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知识点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例1-1 (2024·河北衡水高一期末)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积极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据此完成(1)—(3)题。(1)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DA.二氧化碳 B.臭氧 C.氧 D.氮【解析】下图示意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因此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氮,D正确。(2)在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中,作为成云致雨必要条件的是( )CA.水汽和氧 B.水汽和二氧化碳 C.水汽和尘埃 D.水汽和臭氧【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3)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有( )B①水力发电 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解析】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森林遭到破坏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例1-2 [科研情境·探空气球](2024·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大气环境组的科考队员们放飞的气象探空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上升至近三万米高空,获取了大气层相关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AA.气压不断降低 B.气温先升后降 C.氧气浓度升高 D.水汽含量增多【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2)此次气象探空气球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所处的大气层( )BA.存在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B.气流运动较平稳,利于航空飞行C.水汽杂质含量高,天气现象多变 D.臭氧的含量最高,大气密度最小【解析】导图分析·题图解读知识点2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1浙江卷1月T13例2-3 [生产情境·预防低温冻害](2024·重庆渝中区高一期末)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早春时节的低温冻害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地膜覆盖可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图1为华北平原地膜覆盖景观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华北平原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 )C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导图分析·题图解读(2)华北平原春播时地膜覆盖可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原理是( )BA.减弱了太阳辐射作用 B.减少地面辐射损失C.增强了大气削弱作用 D.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选项 分析 结论A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地膜覆盖不会 对其造成影响 ×B 我国华北平原春播时地温较低,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地面辐射 损失,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作用 √C 地膜覆盖不会影响大气削弱作用 ×D 地膜覆盖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 ×例2-4 2023年10月8日,我国迎来寒露节气,下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1)—(2)题。(1)寒露节气之后,晴朗的夜晚常出现霜冻,这是因为( )BA.甲较弱 B.乙较弱 C.丙较弱 D.丁较弱【解析】图中甲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代表大气逆辐射,丙代表地面辐射,丁代表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晴朗的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乙)较弱,返还给地面的热量较少,地面温度较低,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霜冻。(2)过去,为防止田间作物遭霜冻会采取的措施有( )①柴草熏烟 ②喷施农药 ③灌水 ④翻耕A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解析】柴草熏烟增加了大气中的颗粒物,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从而防止霜冻;灌水可以提高土壤湿度,使土壤比热容增大,降温幅度减小,从而防止霜冻。知识点3 大气的运动 2023湖北卷T13—15例3-5 [生活情境·“穿堂风”](2024·江苏淮安高一期中)小明暑假到威海农村的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1)—(2)题。(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A(2)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C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解析】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热力性质不同,一天中堂屋南北气温高低不同,导致近地面气压差异,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即“穿堂风”。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见下图:例3-6 (2024·江苏扬州高一统考)下图为某日亚洲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图示时刻贵阳的风向为( )A.西北 B.东北 C.东南 D.西南B【解析】读图可知,贵阳北侧为高压,南侧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向南,贵阳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2)下列四个城市中风速最大的是( )AA.乌鲁木齐 B.贵阳 C.上海 D.福州【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图中乌鲁木齐所在位置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A正确。知识点4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2021广东卷T12—13例4-7 下面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演变过程。读图完成(1)—(2)题。(1)下列能正确反映雾霾天气演变过程的是( )A.a→b→d→c B.a→d→b→cC.b→d→a→c D.b→c→d→aD【解析】大气稳定,有利于雾霾的形成,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故雾霾的生消过程与逆温生消过程大体一致。 图中b→c→d→a是逆温由出现到消失的过程。故选D。(2)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A.a B.b C.c D.d【解析】读图可知,a情形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及大气污染物扩散,A正确。b、c、d情形均存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情况,即大气中均存在逆温层,逆温层底部气温低、顶部气温高,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B、C、D错误。例4-8 (2024·辽宁沈阳高一统考)对流层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但有时会受下垫面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逆温对污染物的扩散有重要影响。下图为某地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对流层出现逆温时,近地面污染物不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DA.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B.阻挡了空气的水平运动C.造成了空气的下沉运动 D.抑制了空气的上升运动【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2)下列时段中,该日适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是( )CA.5:00—7:00 B.7:00—9:00 C.13:00—15:00 D.19:00—21:00【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适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时段是无逆温或逆温现象弱的时段。由图可知:知识点5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2022全国乙卷T9—11例5-9 (2024·湖北高一期末联考)图1示意某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2示意气温变化特征。读图完成(1)—(2)题。图1图2(1)图1所示海陆热力环流对应正确的是( )BA.白天—陆风 B.白天—海风 C.夜晚—陆风 D.夜晚—海风【解析】以图析题·时空综合(2)结合图2判断,可能感觉到陆风的时段是( )CA.8时至16时 B.6时至12时 C.0时至6时 D.12时至18时【解析】导图分析·题图解读例5-10 (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山谷风是出现在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两侧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时刻山谷地区为( )CA.白天,吹山风 B.夜晚,吹山风 C.白天,吹谷风 D.夜晚,吹谷风【解析】以图析题·信息提取(2)山谷风对果园的影响主要是( )CA.光照增强 B.降水减少 C.昼夜温差增大 D.土壤有机质减少【解析】山谷风可以使果园白天的温度更高,夜晚的温度更低,即昼夜温差增大。故选C。方法帮丨关键能力构建方法1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方法例11 (2024·武汉湖北高一期末)随着最强“寒潮”来袭,我国多地一夜入冬。下图为某年11月6日8时东亚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各地风向正确的是( )A.北京—西北风,上海—西北风B.成都—西北风,昆明—东北风C.成都—西北风,三亚—东南风D.上海—东北风,三亚—东北风A【解析】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并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判断,成都、昆明吹东南风,三亚吹东北风,上海与北京吹西北风,A正确。(2)图中各地风力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A.北京>上海>成都 B.成都>昆明>三亚C.上海>成都>昆明 D.昆明>上海>北京【解析】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结合图中等压线分布可以判断,北京的风力大于上海,上海的风力大于成都,A正确;昆明的风力大于成都,B、C错误;北京风力大于上海,D错误。方法2 等压面图的判读例12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C.空气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D【解析】在近地面附近,乙地的等压面向下凹,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的等压面向上凸,说明其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地的气压较高,丁地的气压较低。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故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为甲>乙>丙>丁。(2)在近地面,M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风(要注意图中的指向标)。(2)此时,图中M地吹( )A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考向1 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逆温例13 复杂的生活情境(2021·广东卷)辐射逆温 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2)题。(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C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解析】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时,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沉入谷底,谷底较暖的空气被迫抬升,则可加强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逆温,C正确。山峰与大气的接触面较小,且周围大气交换频繁,故山峰地面温度降低对周围大气温度影响较小,不易形成逆温,A错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因易受冷空气影响而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错误。丘陵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错误。(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D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解析】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最低,若此时晴朗无风,则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该地区常出现辐射逆温,D正确;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温度较高,不易出现辐射逆温,A、B错误;夜晚浓云密雾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不易冷却,地面温度一般较高,不易出现辐射逆温,C错误。考向2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例14 简单的生产情境(2021·浙江卷1月)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A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解析】光伏板会遮挡部分太阳光,能够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棚内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和地面反射也随之减少,A正确。考向3 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及其成因例15 复杂的、不熟悉的学术情境(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飘,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C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解析】氦气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飘,然后逐渐转向西南,说明该观测场近地面风向为偏南风,500—1 000米高度吹东北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旗中画有风羽的一端表示风的来向,下图中标注了不同时刻不同高度的风向:综上可知,C正确。(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D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解析】根据海陆风原理可知,近地面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读图可知,该海滨城市15时左右近地面吹东南风,且风力最大,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由此推断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大致由东南指向西北;结合白天吹海风可知,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西北方。(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B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解析】一般来说,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日该市500—1 000米高度以偏北风为主,风力以2级为主,风力微弱,说明该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北高南低,梯度小。故B正确。考向4 风的形成例16 复杂的学术情境(2024·浙江卷1月)2023年某日,一场源自地中海的风暴席卷黑海北岸,给甲地带来强降水。下图为该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未来两日,甲地风向变化最大可能是 ( )AA.东北→西南 B.东北→西北C.西南→东南 D.东南→西北【解析】以图析题·时空综合A 基础练 学考测评建议时间:10分钟[实事情境·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2024·海南海口高一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图完成1—2题。1.知识点1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飞离大气层前经历的气温变化过程是( )DA.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B.降低—不变—降低—升高C.升高—降低—不变—降低 D.降低—升高—降低—升高【解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飞离大气层前从地面逐渐升高。根据图中气温曲线可知,随着高度升高,气温先降低,到达12 km左右高度后气温逐渐升高,到达50 km左右高度后气温逐渐降低,到达80 km左右高度后气温又逐渐升高。故选D。2.知识点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BA.①层中的电离层有利于短波通信 B.①层高空的风速通常比近地面的大C.②层大气对流强烈,有利于航空飞行 D.③层天气多变且大气的成分最复杂【解析】由图分析可知,①层为对流层,②层为平流层,③层为高层大气。有利于短波通信的电离层位于③层(高层大气),A错误;①层(对流层)高空的风受摩擦力小,故风力常比近地面的大,B正确;①层(对流层)对流运动强烈,天气多变且大气的成分最复杂,②层(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C、D错误。[生产情境·玻璃阳光房](2024·四川眉山高一统考)在“双11”期间,成都的夏女士网购了一批花卉,为了让花顺利过冬,她把花种在了玻璃阳光房里(图1)。在一个晴朗的夜晚,夏女士忘记了关窗户,第二天早晨发现部分花被3.知识点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CA.①为未被削弱的太阳辐射 B.②为地面短波辐射C.③为大气逆辐射 D.④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为地面长波辐射,B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C正确;④为穿过大气层到达宇宙的地面长波辐射,D错误。冻死了。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4.知识点2玻璃阳光房可以( )CA.增强① B.减弱② C.增强③ D.增强④【解析】玻璃阳光房的玻璃不会对太阳辐射产生影响,所以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变,玻璃阳光房顶以玻璃覆盖,可以阻挡室内地面长波辐射散失,增强③(大气逆辐射),减弱④(穿过大气层到达宇宙的地面长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温度增高会增强②(地面辐射)。故选C。5.知识点2晴朗的夜晚花容易冻死的原因是( )BA.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低B.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C.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小,夜间气温低D.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高【解析】夜晚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间气温低,所以晴朗的夜晚花容易冻死,而晴朗天气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B正确,C、D错误。[生活情境·切洋葱](2024·山东淄博高一月考)为了避免在切洋葱时眼睛流泪,人们在实践中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在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图示意切洋葱的场景。据此完成6—7题。6.知识点3下列图中能够正确解释上述生活技巧所体现的地理原理的是( )DA. B. C. D.【解析】据图可知,砧板上洋葱周围气温与点燃的蜡烛周围气温存在差异,会形成热力环流。点燃的蜡烛周围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桌面形成低压,高处形成高压;洋葱处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桌面形成高压,高处形成低压,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故D正确。7.知识点3为了增强切洋葱时的防护效果,人们还可以( )DA.将洋葱先进行加热 B.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切C.喷香水改善气味 D.在冰箱冷却洋葱【解析】在冰箱冷却洋葱会降低洋葱的温度,使热力环流更加显著,进一步增强切洋葱时的防护效果。(2024·福建南平高一统考)我省某海滨城市海陆风明显。近年来,该市将甲地附近的大面积荒地开发为滨海新区。下图示意该市甲地附近某日某时刻等压面分布。据此完成8—10题。8.知识点3、5据图判断,( )AA.①比②气温低 B.③比④气温低 C.②比③气压低 D.③比④气压高【解析】图示时刻近地面①气压高于海面②处,所以①比②气温低,A正确;③与④高度相近,因③位于海面②上空,④位于近地面①上空,故③比④气温高,B错误;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比③海拔低,故②比③气压高,C错误;③与④相隔一个等压面,所以位于该等压面上方的③比位于其下方的④气压低,D错误。9.知识点3、5图示时刻,若在海边放飞孔明灯,其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飘向( )B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解析】图示时刻,陆地为高压,海面为低压,近地面吹陆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北风,故在海边放飞孔明灯,其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飘向东南方向,B正确。10.知识点3、5随着城市滨海新区的建成,推测甲地( )BA.海风增强,陆风增强 B.海风增强,陆风减弱C.海风减弱,陆风增强 D.海风减弱,陆风减弱【解析】随着甲地附近的大面积荒地开发为滨海新区,白天海陆温差增大,甲地海风增强,夜间海陆温差减小,甲地陆风减弱,B正确。B 综合练 选考通关建议时间:12分钟(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某地对流层的上部盛行下沉气流,下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形成明显的倾斜界面(如下图所示)。研究表明,气流在下沉过程中会压缩增温。据此完成11—12题。11.知识点2、4乙地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最符合( )CA. B. C. D.【解析】由材料可知,气流在下沉过程中会压缩增温,所以在倾斜界面之上的大气会比同高度未经下沉运动的大气温度更高,因此倾斜界面附近会出现上层温度高于下层的现象,即逆温现象,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12.知识点1、4甲处可能( )AA.晴朗干燥 B.臭氧集中 C.阴云密布 D.风力强劲【解析】甲处气流下沉,水汽难以凝结,晴朗干燥,A正确、C错误;臭氧集中在平流层,B错误;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该地以下沉(垂直)运动为主,D错误。(2024·江苏扬州高一期末)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沙尘的主要源区之一。沙漠和绿洲地表水热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据此完成13—14题。13.知识点3、5下图所示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沙漠和绿洲之间近地面风向的是( )B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解析】以图析题·信息提取14.知识点3、5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可以( )CA.增加过渡地带沙尘释放 B.减少沙漠地区物种数量C.增加过渡地带空气湿度 D.增大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解析】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较为湿润,能够增加沙漠与绿洲之间过渡地带的空气湿度,同时其风向与沙漠向绿洲进行的风沙移动方向相反,会抑制地表风沙移动,也有助于增加沙漠地区的水汽含量,使得沙漠地区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有所增强,从而减小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但不会减少沙漠地区物种数量。故选C。(2024·河北衡水高三联考)某科研部门对湖南某山区工厂所在山谷进行了逆温观测,记录了山谷上空6个晴夜各高度平均逆温强度的情况(如下图)。科研人员对比建厂前后的观测数据,发现建厂后逆温有所减弱。据此完成15—16题。15.知识点2、4由图可知,逆温( )BA.厚度约50米 B.日出前最强C.日落后结束 D.强度与高度呈正相关【解析】由图可知,逆温层上界为250—300米,A错误;逆温层上界最大高度出现的时间为凌晨5时左右,可知日出前最强,B正确;日落后逆温逐渐增强,C错误;由图可知,随着高度增加,大致为强逆温层、较强逆温层、逆温层,即随着高度增加强度减弱,D错误。16.知识点4该地16时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可能是( )CA. B. C. D.【解析】由图可知,16时逆温层上界的高度为30—40米,逆温层厚度较薄,A选项所示没有逆温层,A错误;B选项逆温层上界高度较高,B错误;C选项所示的逆温层上界约35米,C正确;D选项所示的中间出现逆温,不符合题图信息,D错误。17.知识点3、4、5(2024·湖南岳阳高一统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很多美文佳句中都蕴含了鲜明的地理原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是指重庆一带的山地丘陵区,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重庆一带的夜雨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下图为重庆市地形图。(1)若下图中M表示山谷,N表示山坡,请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夜雨”形成的气流运动方向。【答案】【解析】夜雨是谷地空气被迫抬升形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夜晚时山坡降温速度较快,冷空气收缩下沉,山坡处形成高压,冷空气顺坡而下,到达山谷,使山谷暖空气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夜雨。绘图见答案。(2)分析重庆一带多夜雨的原因。【答案】重庆一带气候湿润,云量多,空气湿度大;以山地、丘陵为主,多平行山谷,山谷风多见;夜晚,谷地近地面由于地形比较封闭,散热较慢,气温较高,暖湿空气上升,凝云致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云量较多,空气湿度较大。由图可知,该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多山谷,山谷风较强;山谷地区地形较为封闭,散热较慢,气温较高,暖湿空气较多,暖湿空气被迫抬升易成云致雨。(3)有人说重庆是中国的“雾都”。请从逆温的角度加以解释。【答案】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地面降温快,形成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不显著,大气较稳定;加之地形比较封闭,空气中的水汽难以扩散,近地面的潮湿空气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飘浮在低空形成雾。【解析】雾是近地面水汽凝结形成的,需具备水汽充足和近地面气温降低两个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被称为中国的“雾都”,原因在于晴朗的夜晚,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较快,容易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大气稳定,加上地形封闭,水汽无法扩散,近地面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雾。C 培优练 能力提升18.[综合思维·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约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约占出湖水总量的60.5%,且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2小时左右。材料二 下面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风、陆风风速月变化图。(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答案】冬季。 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气温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可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解析】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冬季,太阳高度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湖区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气温差异最小;且该区域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2)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答案】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解析】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近地面风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答案】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小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解析】湖陆风的强度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力大,温差小则风力小。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小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