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知识点1 走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例1-1 [教材改编·第71页节首]下图为河流地貌的发育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地貌景观中,与上图甲、丙两地所处位置景观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B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从图中看,甲地位于峡谷,丙地位于冲积平原,即甲—①,丙—③。(2)与乙地相比,丁地( )DA.地形平坦,汊流较少 B.泥沙堆积,颗粒较大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多沙洲、沙岛发育例1-2 (2024·湖北武汉高一联考)下图示意牛轭湖形成的四个阶段。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牛轭湖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B【解析】河水不断侵蚀河岸,河曲不断发展,越来越弯,河水继续侵蚀弯曲的河岸,河流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取直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废弃的河曲形成牛轭湖。结合牛轭湖自然演化过程可知,图示牛轭湖自然演化的四个不同阶段按先后排序为③②①④。B正确。(2)内蒙古高原地区多见牛轭湖的原因是( )BA.地势较高 B.地形平坦 C.降水较少 D.风沙较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地区,而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开阔。知识点2 河流地貌例2-3 (2024·山西临汾高一期末)下图中甲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乙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丙为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在图中,CA.河源处 B.出山口处 C.河流弯曲处 D.入海口处【解析】河谷的不对称主要因为河谷两侧的流水侵蚀(陡峭)和堆积(和缓)作用不同形成的。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与地转偏向力和河道的弯曲有关。河源处主要为溯源侵蚀;出山口处和河流入海口处主要为堆积作用;河流弯曲处地势起伏较小,侧蚀作用明显,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并存,因此形成“不对称河谷”。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被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例2-4 (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不同河段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地理要素的差异,会在不同河段出现不同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某河流不同河段出现的甲、乙两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甲、乙两处地貌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甲地貌为“V”形河谷 B.甲地貌一般位于河流下游C.乙地貌为河流冲积扇 D.乙地貌一般位于河流上游【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选项 分析 结论A 结合图示可知,甲地貌为高山深谷,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 成“V”形河谷,多位于河流上游山区 √B ×C 冲积扇是河流在出山口处形成的流水堆积地貌,乙处并无河 流出山口 ×D 乙地貌为河曲,位于地势平坦的河流中下游 ×(2)与甲地貌相比,乙地貌在形成过程中( )D①流水的下蚀作用更强 ②河床会逐渐加深③河床会逐渐展宽 ④流水的堆积作用更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乙是平原上的河曲,水流速度缓慢,流水堆积作用较为强烈,河床不会逐渐加深,④正确,②错误;在河曲地貌形成过程中,既存在堆积作用,又存在侧蚀作用,河床将逐渐展宽,③正确;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主要体现在河流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①错误。故选D。方法1 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例5 (2024·山东青岛高一期中)下图示意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上游平直河道剖面,河流一侧分布有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甲、乙、丙、丁为四个海拔不同的平坦面,平坦面上的堆积物均为河流沉积物。据此完成(1)—(2)题。(1)推断该处河流的流向是( )CA.自东北向西南流 B.自西北向东南流 C.自东南向西北流 D.自西南向东北流【解析】由材料可知,图示河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图中指向标指向西南方,该河流河床的东北侧较陡,说明东北侧侵蚀严重,我国位于北半球,流水在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右岸侵蚀更为严重,由此可知,该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2)属于河漫滩的平坦面是( )D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读图可知四个平坦面中丰水期河水仅能淹没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丁为河漫滩,D正确。位于丰水期水位之上的甲、乙、丙平坦面,为河流阶地。方法2 河流地貌示意图的判读方法例6 下图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某河段,实线表示某时期的河岸线,虚线为另一时期的河岸线。据此完成(1)—(2)题。(1)从实线时期河岸线到虚线时期河岸线,河流( )A.下蚀增强 B.凹岸侵蚀 C.侧蚀减弱 D.凸岸侵蚀B【解析】读图可知,虚线时期的河岸线较实线时期的河岸线更弯曲,因此从实线时期河岸线到虚线时期河岸线,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选B。(2)甲、乙、丙三处中,沉积物颗粒最大的是( )B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以上都不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处为凹岸,河水流速较快,沉积物颗粒大,甲处为凸岸,河水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小,乙处沉积物颗粒比甲处的大;越往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越小,丙处位于下游的凸岸,因此丙处沉积物颗粒比甲处的小,故沉积物颗粒最大的是乙处。故选B。考向 河流地貌例7 复杂的科研情境(2021·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答案】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性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性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解析】由图可知,冲积扇堆积物以沙砾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且沉积物分选性较好,同时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堆积物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粉沙覆盖,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性较差,且未经流水的磨蚀,磨圆度较差。(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答案】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沙、粉沙粒径小,河流流速减慢时沙、粉沙会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故除山坡外,沙、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而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A 基础练 学考测评建议时间:10 分钟(2024·四川成都高一期末)2023年暑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沿着某河流干流从河口到源头进行地貌考察。下图是兴趣小组绘制的该河流沿途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知识点1、2兴趣小组在④地可以观察到( )A.“V” 形谷 B.冲积扇C.河曲 D.三角洲D【解析】④地位于河口,地势起伏小,河流流速慢,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河口三角洲,D正确。2.知识点2兴趣小组观察到冲积平原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C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解析】冲积平原一般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坡度较缓,地形较为平坦,兴趣小组观察到冲积平原的地点最可能位于③地附近。3.知识点1、2兴趣小组沿途可观察到( )AA.耕地规模变小 B.沉积物颗粒变小 C.河面宽度变宽 D.河谷深度变浅【解析】从河口到源头,平原面积减少,山地面积增加,耕地规模变小,A正确。河口附近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小;源头附近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因此从河口到源头,沉积物颗粒变大,B错误。河口附近流速慢,流量大,侧蚀作用强,河面较宽,河谷较浅;源头附近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河面较窄,河谷较深;故从河口到源头,河面宽度变窄,河谷深度变深,C、D错误。读某种地貌类型模型图,回答4—5题。4.知识点2由图可知( )CA.该地的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解析】图中显示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说明该地区为干旱地区,且该地貌呈现为扇形堆积体,为洪积扇地貌,沉积物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A错误;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由砾石变为细沙、沙土、黏土,颗粒逐渐变小,B错误;绿洲地区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C正确;由图可知,扇缘带地下水埋藏较浅,D错误。5.知识点2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BA.河流入海口 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 D.盆地中心【解析】洪积扇是由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沉积形成的。(2024·山西朔州高一统考期末)金沙江虎跳峡位于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高山夹峙,峭壁耸立,山岭高出江面3 000米以上,中间江面宽度仅30—60米。下图是虎跳峡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6.知识点1、2形成虎跳峡的外力作用及虎跳峡所处的河段分别是( )A.流水下切侵蚀 中游 B.流水侧蚀 下游C.流水溯源侵蚀 上游 D.流水下切侵蚀 上游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虎跳峡为峡谷,高山夹峙,应为上游地区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形成的,D正确。7.知识点1、2虎跳峡河谷的特征是( )①“V”字形河谷 ②两壁险峻,与地面垂直 ③谷底几乎被河床占据 ④谷底狭窄,宽度通常大于深度C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由图可知,虎跳峡河谷呈“V”字形,两壁险峻,但与地面不垂直,①正确,②错误;虎跳峡河谷谷底几乎被河床占据,③正确;峡谷谷底狭窄,宽度通常小于深度,④错误。选C。[研学情境·地貌考察]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渭河进行了实地考察。下图是结合他们的考察结果所作的剖面图,T—T 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岩层和沉积物。据此完成8—9题。8.知识点2该小组重点考察的地貌类型是( )CA.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河流阶地 D.河漫滩【解析】由图可知,该小组重点考察的地貌类型发育在渭河两岸,呈阶梯状,应为河流阶地。9.知识点2下列考察结果正确的是( )DA.若该河段是平直河段,则流向是自北向南B.T黄土层的粒径大于TC.T 形成时期,渭河流速最大D.该地貌是在风力、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解析】黄土为风力沉积的结果,冲积物等是流水沉积的结果。图中地层有黄土和冲积物,应是在风力、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D正确。根据指向标可知,此河段北岸为堆积岸,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知,该河段流向为自西向东,A错误;T海拔高,在重力作用下粒径大的颗粒应向下滑落,因此T 黄土层的粒径小于T ,B错误;图中各时期形成的河流阶地冲积物的厚度相差不大,说明渭河的流速较为稳定,C错误。(2024·湖北荆州高一期中)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图a图b10.知识点1、2图a中①—④处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BA.由细到粗 B.由粗到细 C.先变粗,后变细 D.先变细,后变粗【解析】①—④处越来越靠近河口,地势趋于平坦,河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11.知识点2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A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解析】图b地貌景观为瀑布,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即图a中的①处。(2024·山东潍坊高一期末)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中下游蜿蜒曲折,河湾迁移较频繁。下图示意白河中下游某段河湾迁移变化情况(几乎无人为干扰)。据此完成12—13题。12.知识点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河滩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滩为河流凸岸堆积区域,形成最早的河滩距离现河流最远。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处河滩中,④河滩距离现河流最远,故形成时间最早,故选D。13.知识点1白河中下游地形和河谷的主要特点分别是( )BA.地形崎岖 河谷深而窄 B.地形平缓 河谷浅而宽C.地形崎岖 河谷浅而宽 D.地形平缓 河谷深而窄【解析】由材料可知,白河中下游蜿蜒曲折,河湾迁移较频繁,说明地形平缓,以流水的侧蚀作用为主,河谷浅而宽,B正确。C 培优练 能力提升[综合思维·黄河某河段河道变化]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为1988—2014年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某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变化图(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14—16题。14.该河段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AA.1989—1991年 B.1995—2000年 C.2007—2009年 D.2011—2013年【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同年左、右岸折线数值之和为正值,则当年河流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河道变宽,且数值越大,河道变宽幅度越大;相反,同年左、右岸折线数值之和为负值,则当年河流淤积面积大于侵蚀面积,河道变窄。从图中可看出,1989—1991年,左、右岸折线数值相加由负值变为正值,且增长速度最快并达最大值,说明该时段河道侵蚀面积增幅最大,变宽幅度最大。15.该河段河道宽窄的变化,说明了( )DA.河流堆积作用为主导 B.该河段河流落差大C.右岸常年淤积,左岸常年侵蚀 D.该河段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变化大【解析】河流的侧向侵蚀与堆积作用是导致河道宽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大小又决定了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强弱,故D正确。16.2001年前后,河道宽度变化的幅度有显著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DA.上游流域降水年变率小 B.全球气候逐渐变暖C.上游流域植被遭受破坏 D.上游水库投入运行【解析】图示2001年前后,河岸侵蚀和淤积变化幅度都明显变小,可能是因为上游水库投入运行,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流量减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