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知识点1 认识土壤例1-1 (2024·江苏盐城高一期末)小张同学在网上购买了海南某地的自然土壤剖面标本,部分标签不小心脱落,需重新贴上。下图为该土壤剖面标本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关于该土壤剖面标本中标签缺失的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BA.①为淀积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成土母质层 D.④为腐殖质层【解析】完整的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和基岩,故图中①应该为腐殖质层、②为淋溶层、③为淀积层、④为成土母质层。故选B。(2)④层( )BA.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B.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解析】④为成土母质层,成土母质层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B正确;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的是腐殖质层,A错误;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的是淋溶层,C错误;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是有机层,D错误。例1-2 [实验情境·实验探究土壤组成](2024·四川泸州高一期末)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和特征。据下面的实验完成(1)—(2)题。(1)把结成团的硬土块放入水中,一会儿看到有气泡从土块里冒出。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AA.空气 B.水分 C.矿物质 D.腐殖质(2)取一些土壤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会闻到一股焦煳气味。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DA.空气 B.水分 C.矿物质 D.有机质【解析】导图分析·材料解读/知识迁移知识点2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例2-3 (2024·四川眉山高一期末)某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1)—(2)题。(1)据图可知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 )CA.①为时间 B.①为地貌 C.②为腐殖质 D.②为成土母质【解析】土壤肥力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中的矿物质和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有机质。由图可知,②为有机质(腐殖质),①为成土母质。故选C。(2)同学们发现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的土壤颗粒物存在明显的变化,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CA.砾质土—壤土—砂土—黏土 B.黏土—砂土—壤土—砾质土C.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D.黏土—壤土—砂土—砾质土【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例2-4 (2024·江苏南京高一期末)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有关,还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土层深度0—10cm)。读图完成(1)—(2)题。(1)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BA.植被覆盖度 B.海拔 C.降水 D.土层深度【解析】读图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 )CA.光照减弱,生物量减少,腐殖质减少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D.冬季放牧,草场超载导致植被破坏【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大致呈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不旺盛,消耗的土壤有机碳少,土壤有机碳积累多。据此可推断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例2-5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下题。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C.植物生长量大于南方 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解析】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所以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A正确;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B错误;东北平原植物生长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区,C错误;成土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但不能提供有机质,D错误。例2-6 [教材改编·第79页图3-4-4]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D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Ⅰ.决定土壤厚度Ⅱ.积累有机质Ⅲ.富集矿物元素Ⅳ.决定土壤粒度( )CA.Ⅰ、Ⅱ B.Ⅰ、Ⅲ C.Ⅱ、Ⅲ D.Ⅱ、Ⅳ【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知识点3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例3-7 (2024·云南昆明高一期末)右图为某地区三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分别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D【解析】由图可知,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②(森林土壤)(【点迷津】森林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地表枯枝落叶,腐殖质明显集中于土壤表层漠土壤。),最低的是③(荒漠土壤),因此,①②③分别代表草原土壤、森林土壤和荒(2)与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相比,荒漠土壤发育程度较差的决定性因素是( )B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人类活动【解析】荒漠土壤发育程度较差,主要是因为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低,B当选;气候因素造成了植被稀少,A不选;荒漠地区地形并不一定复杂,因此地形不是荒漠地区土壤发育差的决定性因素,C不选;荒漠土壤发育程度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不选。故选B。方法1 土壤肥沃原因的分析思路例8 (2024·湖北襄阳高一期末)我国东部土壤水平带谱主要反映由温度差异引起的土壤纬向分布。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土壤带谱有机质状况。下表示意土壤类型相应温度状况。据此完成(1)—(2)题。土壤类 型 棕色针 叶林土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红壤 黄壤 赤红壤 砖红壤年均温 ( ) -5左右 -2—8 5—16 14—16 16—22 14—19 21—22 22—25≥10 积温 ( ) 1 500— 2 000 2 000— 3 000 3 20 0—4 500 4 500— 5 000 5 000— 7 500 4 500— 5 500 6 500— 8 000 >8 000(1)关于我国东部土壤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BA.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北向南递减 B.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较大C.南方土壤肥力整体上高于北方 D.所有土壤中黄棕壤的肥力最低【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的年均温、≥10 积温呈增加趋势,说明其土壤分布区大致从北向南分布。据图可知,我国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南北方向上没有递变规律,A错误。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一般高量与一般低量差距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较大,B正确。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北方土壤肥力整体高于南方,C错误。由图可知,黄棕壤的有机质含量并非最低,D错误。(2)暗棕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有( )①气候湿润,植物种类繁多 ②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弱 ③夏季高温,有机质易分解 ④冬季寒冷,腐殖质积累多C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枯枝落叶层越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淋溶作用越强,有机质分解越快,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暗棕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是在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植物种类多,秋冬季节枯枝落叶多,表层腐殖质多,①正确;东北地区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应较强,②错误;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有机质不易分解,④正确;夏季高温会使有机质分解过快,不利于有机质积累,③不是暗棕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故选C。方法2 判读土壤剖面图的三个注意点例9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发育剖面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图1图2(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解析】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D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解析】土壤中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向下运移,产生淋溶层,淋溶层淋失的物质沉淀、积累形成淀积层,气候越湿润,淋溶层越厚,淀积层位置越深,因而可判断:甲为湿润区森林的土壤剖面,乙为干旱区荒漠的土壤剖面,丙为半干旱区草原的土壤剖面。草原植被根系茂密,有机质主要通过根系进入土壤,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森林,故Ⅰ为草原,Ⅱ为森林,D正确。考向 土壤的特点及成因例10 复杂的科研情境(2022·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C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解析】读图可知,该山间盆地底部地势低洼,溪流两岸附近土壤水分偏多,适宜塔头薹草生长;离溪流远的区域,地势升高,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水分减少,适宜落叶松、白桦、赤杨等乔木生长。故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图中地势高差最大不超过50 m,加上该盆地面积小,因而盆地内不同区域热量和降水量差异不大,故热量和降水量对该区域内植被类型差异影响较小,A、B错误;植被类型受岩性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C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处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丙处符合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C正确;甲处、乙处、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示意的土壤剖面,A、B、D错误。A 基础练 学考测评建议时间:10分钟(2024·山东菏泽高一期末)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知识点1图中②层( )AA.矿物质淋失多,颜色较浅 B.风化碎屑物多,质地疏松C.腐殖质积累多,颜色较深 D.质地黏重紧实,多呈棕色【解析】图中①为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错误;②为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A正确;③为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D错误;④为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B错误。2.知识点2我国某地区土壤剖面中①层较厚但②层缺失,该区域自然特征可能是( )BA.地形平坦,炎热干燥 B.地势低平,寒冷湿润C.地形崎岖,炎热多雨 D.地势较高,寒冷干燥【解析】由题干可知,我国某地区腐殖质层较厚,淋溶层缺失。腐殖质层较厚,说明该地气温较低,分解速度慢,有利于有机质和腐殖质的积累,排除A、C;淋溶层缺失,说明淋溶作用弱,地势高的地区淋溶作用强,地势较低地区淋溶作用弱,D错误,B正确。[教材改编·第78页图3-4-3]土壤中微生物能分解有机质,有助于维持土壤性质的稳定和健康。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常年耕作土层,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迅速减少,土壤的物理性质受到极大影响。下图示意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物质组成。据此完成3—4题。3.知识点1、2与微生物作用关联性最强的是图示中的( )B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壤物质组成中,①占比最高,应为矿物质;②占比最低,应为有机质;③④占比相近,应为空气和水分。由于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故与微生物作用关联性最强的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对应②,B正确。4.知识点1、2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减少将导致( )CA.土壤颜色发生巨大变化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快C.土壤结构变化较明显 D.土壤矿物成分完全改变【解析】土壤颜色主要受成土母质、土壤矿物质等因素的影响,与微生物关系不大,微生物数量减少不会使土壤颜色发生巨大变化,A错误;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会变慢,B错误;微生物数量减少,会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减慢,微生物活跃度降低,导致土壤易板结,土壤结构变化明显,C正确;土壤矿物成分受成土母质影响较大,微生物数量减少对矿物成分的影响较小,D错误。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4—11月不同坡向0—5 m深度土层土壤贮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5—6题。5.知识点2据图中信息,可推断( )A.阴坡温度低,植被稀疏B.阳坡光热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C.阳坡降水量小,土壤水分少D.阴坡蒸发量相对小,土壤水分条件较好D【解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水分状况关系密切,温度对该地区植被生长影响较小。读图可知,4—11月,该地区阴坡0—5m深度土层土壤贮水量均高于阳坡,说明阴坡植被生长条件好,植被可能更茂密,A错。阳坡土壤贮水量少,植被较少,土壤有机质补充少,阳坡光热充足,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更强,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B错。黄土高原地区阳坡为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因此阳坡土壤水分少不是因为降水量小,C错。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小,土壤水分条件较好,D对。6.知识点2下列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CA.灌溉会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B.使用有机肥会补充矿物养分的损失C.收获农作物会使土壤表层有机质减少 D.修筑梯田会改善土壤的水热光条件【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因此收获农作物会使土壤表层有机质减少,C对。灌溉使土壤的水分增加,但是减弱了土壤的通气性,A错。使用有机肥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但是对土壤的矿物质含量影响不大,B错。修筑梯田可以保水保土,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但是不能改变土壤的光热条件,D错。[学术情境·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下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据此完成7—8题。7.知识点1、2、3下列关于土壤有机碳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A.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幅度很大B.相同土壤深度,高寒草甸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C.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D.表层土壤中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D【解析】读图可以看出,随着深度增加,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没有大幅下降,A错;相同土壤深度,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B错;在80—100 cm深度,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也很大,说明该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表层聚集性并不显著,C错;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D对。8.知识点2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C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类型 D.地形地势【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很大,C正确。B 综合练 选考通关建议时间:6分钟[学术情境·土壤有机质](2024·江苏镇江高一期末)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质量是表征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受海拔、土地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往往呈现较大差异。重庆全市地貌类型丰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下图为重庆市不同海拔、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知识点2重庆市土壤有机质含量( )A.与深度呈正相关 B.与海拔呈正相关 C.旱地高于水田 D.耕地高于林地B【解析】读图可知,同一海拔范围的土壤,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小,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深度呈负相关,A错误;同一土层深度,海拔越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B正确;同一土层深度,旱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水田,C错误;材料没有耕地和林地的对比信息,无法判断,且由所学知识可知,耕地内作物需要经常收割,消耗土壤有机质,故耕地有机质含量应低于林地,D错误。10.知识点2水田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是因为其( )DA.淋溶作用强 B.化肥使用量大 C.枯枝落叶多 D.微生物分解慢【解析】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应较低,A错误;化肥主要提供无机物(无机盐类),B错误;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其枯枝落叶数量与旱地作物差异不大,C错误;水田常年被水淹没,土壤湿度大,在无氧或缺氧环境下,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含量较高,D正确。[学术情境·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11.知识点2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C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解析】由图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夏、秋季多,冬、春季少,C正确。各类植物距地表1—10厘米土层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11—13题。12.知识点2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A.土壤有机质含量 B.土壤温度和湿度 C.海拔和降水 D.植株密度和温度【解析】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故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会是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由图可知,六种植物距地表1—10厘米土层微生物量都在夏秋季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岷江上游河谷夏秋季节温度和湿度都较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B对;由图文材料无法得出当地海拔和植物植株密度的信息,排除C、D。13.知识点2、3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 B.高温多雨使微生物繁殖快C.气温回升使生物生长旺盛 D.土壤温度和湿度高【解析】春季和秋季土壤温度、湿度接近,但秋季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养料,微生物活跃。C 培优练 能力提升[综合思维·不同试验情形下土壤性状的变化](2024·辽宁沈阳高三一模)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土壤养分周转的重要因子。通过模拟试验,探讨土壤正常温度+秸秆不还田(CK)、土壤正常温度+秸秆还田(S)、土壤增温+秸秆不还田(T)和土壤增温+秸秆还田(TS)四种情形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下图)。据此完成14—15题。14.相比正常温度,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秸秆还田会( )CA.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 B.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C.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D.增加土壤中的矿物质【解析】相比正常温度,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蒸发旺盛,土壤含水量是在减少的,秸秆还田不会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A错误。相比正常温度,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养分的分解加快,秸秆还田会补充土壤养分,稳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B错误、C正确。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D错误。15.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保持农田土壤性质稳定的有效措施是( )①覆盖地膜 ②平整土地 ③增施有机肥 ④间作套种A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据材料可知,如果没有人为干预,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质会明显流失,覆盖地膜可以减缓土壤中水分的流失,增施有机肥可以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平整土地、间作套种都没有相关的功能,①③正确。故选A。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