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知识点1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例1-1 (2024·山东济南高一月考)自然灾害冷酷无情,如地震、海啸,随时可能发生,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损伤。据此完成(1)—(2)题。(1)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BA.冰雹砸坏了农田里的西瓜 B.废水污染了河流C.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D.泥石流造成道路损坏【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2)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有( )①地震灾害 ②旱灾 ③暴雨灾害 ④泥石流 ⑤寒潮灾害A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解析】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暴雨灾害、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等。知识点2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2023湖南卷T11—13例2-2 (2024·湖南益阳高一期末)2023年10月3日17时21分,在尼泊尔(北纬29.42度,东经81.04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同时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还造成当地一条主要公路交通干线的中断。据此完成(1)—(2)题。(1)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BA.地震是地壳缓慢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地面震动的现象B.该次地震震源浅,造成伤亡大,损失严重C.该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且烈度大D.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低【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选项 分析 结论A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地面震动的现象 ×B 地震造成的破坏与震源深浅等因素有关,该次地震震源深度约10 千米,震源浅,造成伤亡大,损失严重 √C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的破坏强弱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 可以有多个烈度 ×D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2)尼泊尔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A.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B.尼泊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C.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地处亚欧板块,板块内部张裂导致地震发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泊尔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震多发,A正确,C、D错误;地形特征不是地震多发的影响因素,B错误。例2-3 (2024·广西南宁高一期末)深圳河自东北流向西南,从图示西南部入海。上游为植被繁茂的丘陵山地,中下游为城市较发达的平原,河口处易受风暴潮和潮汐的影响。随着城市发展,深圳出现了市区降雨强度和频率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洪涝灾害影响城市发展。下图为深圳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区域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河段是( )A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读图可知,①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集水面积大,且城市发达,不透水下垫面多,地表径流多,加上受风暴潮和潮汐的影响,不易泄洪,故易发生洪涝灾害,A正确;②④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较高,集水面积小,不易发生洪涝灾害,B、D错误;③附近分布有湖泊,湖泊可以削峰补枯,不易发生洪涝灾害,C错误。(2)深圳河流域内出现市区降雨强度和频率高于城市周边地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市区( )DA.高层建筑增加,水汽输入量减少 B.绿化水平提高,凝结核数量减少C.不透水下垫面增加,地表径流增加 D.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对流强度增大【解析】深圳市区由于人口众多,高层建筑多,产生热量多且不易散热,形成热岛效应,上升气流旺盛,对流强度大,降水较多,D正确、A错误;与城市周边地区相比市区的绿化面积较小,B错误;不透水下垫面增加,地表径流增加对于降水影响较小,C错误。例2-4 (2024·河北邢台高一期中)我国幅员辽阔,暴雨、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 )DA.城市 B.干旱区 C.平原区 D.山区【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分析如下:(2)我国冬季很少出现泥石流灾害,但仍有滑坡灾害,可能是因为冬季( )BA.植被稀疏 B.降水强度小 C.人类活动强度小 D.地震多【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分析如下:(3)下列关于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DA.滑坡发生在山区,泥石流发生在平原地区B.滑坡与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完全相同C.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基本相同D.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分析如下:知识点3 我国的洪涝灾害例3-5 凌汛是指因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水流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一般发生于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下图是我国局部区域河流凌汛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发生凌汛频率最高的河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D【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当河流下游河道位于较高纬度时才会先结冰或后融冰,进而发生凌汛。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河流流向可判断甲、乙、丙、丁四河段中只有丁整体上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其发生凌汛的频率最高。(2)若全球气候变暖,则该河流( )CA.春季凌汛时间推迟 B.冬季凌汛时间提早C.春季凌汛规模变小 D.冬季凌汛规模变大【解析】导图分析·知识迁移例4-6 (2024·四川绵阳高一期末)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春旱、寒潮、沙尘暴B.寒潮、台风、沙尘暴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D.干热风、寒潮、冻害A【解析】读图,冬季冷空气强盛会形成寒潮,故乙为寒潮。由于接近沙源地,在快行强冷空气的作用下会形成沙尘暴,故丙为沙尘暴。在降水总量小且变率大的情况下,春季用水增多会导致春旱,可推出甲为春旱。(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CA.珠江三角洲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平原冬春季多发寒潮、沙尘暴,且春旱严重。知识点4 我国的气象灾害例5-7 (2024·河南郑州高一期末)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距台湾岛约14千米。这起强震是台湾1999年“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截至4月4日6时40分,主震加上余震已经累计达到306起,强烈地震引发台湾东部山体滑坡(见下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BA.横波比纵波先到达地表 B.震级较大,地震释放能量较多C.震源位于软流层 D.位于大洋中脊地震带【解析】导图分析·材料解读(2)此次地震引发滑坡的原因是( )AA.震动使山体变得破碎 B.长时间暴雨润滑土层C.当地山体植被破坏严重 D.山体东部水土流失严重【解析】地震使地面震动,使山体变得破碎、松散,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据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当地天气、植被破坏情况、水土流失情况。选A。方法1 分析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方法例8 [生活情境·沙漠洪水](2024·安徽阜阳高一期末)2021年7月,位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突发洪水,洪水淹没了近3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位于沙漠北部边缘的油田区域内道路多处被冲毁、电线杆倾倒,车辆及设备被淹没,给该地区的石油生产和勘探活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据此完成(1)—(2)题。(1)与此次洪涝的发生关系不大的是( )DA.夏季降水集中 B.上游山区冰雪融水较多C.地形平坦开阔 D.水泥等不透水路面面积大【解析】导图分析·图文解读/知识迁移分析如下:(2)此次洪涝造成的损失较重,主要是因为当地( )AA.基础设施建设集中 B.经济发展水平高C.人口分布较密集 D.地下水出露较多【解析】导图分析·图文解读/知识迁移分析如下:方法2 自然灾害分布和成因的答题思路例9 读我国部分地区洪涝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频次(单位:次)分布图(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甲,说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方面分析其原因。【答案】分布规律:我国洪涝灾害频次大体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解析】根据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频次大体从东南向西北减少。我国东部地区洪涝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①气象因素——大雨、暴雨、持续性降雨;②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2)读图乙,说出我国三个干旱高发区。【答案】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华南地区。【解析】根据图乙可知,我国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华南地区为干旱高发区。考向1 地震的成因与危害例10 (北京卷)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题。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接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解析】地震多发的原因可以从板块构造学说角度分析。东南亚位于板块交接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地震的危害要从直接危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直接危害主要体现在对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等)、对地面的破坏(如地面出现裂缝、塌陷等)、对山体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等方面。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海啸等,这些灾害均会给人员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考向2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与危害例11 (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分别示意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2分别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图。图1图2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答案】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区域地处板块交界附近,有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有大量松散的冲积物;山地降水集中。【解析】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陡峭的沟谷、大量松散的堆积物、短时间内的大量水流。如下表:条件 解答沟谷条件 那波利和蒙特雷所在区域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两区域都位于山地附近,都有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堆积物条件 河谷中有大量来自上游和重力崩解汇聚的松散冲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水源条件 由气候资料图可知,两个区域降水集中于冬季,山地迎风坡降水相对集中考向3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危害例12 复杂的、不熟悉的学术情境(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型0°—30°N 0 0 0 0 0 0 0 1 0 130°N—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40°N—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50°N—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60°N—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D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解析】导图分析·材料解读/知识迁移(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A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C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选项 分析 结论A 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洪水频次指一定时间内发 生的洪水次数,洪水频次高与洪水破坏力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B 影响水流力量的因素主要是坡度和径流量,其与水流的来源关系不大 ×C 在积雪快速融化的时段出现较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降雨在形成径流 的同时会加速积雪融化,引发的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 √D 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说明混合型洪水和升温型洪水中都 会夹杂着冰凌和融冰 ×A 基础练 学考测评建议时间:12分钟自然灾害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据此完成1—2题。1.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AA.自然异变 B.地球表层 C.人员伤亡 D.自然现象【解析】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2.知识点1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A.无人岛上的火山喷发B.云南干旱C.玉树地震D.北极村的大风雪【解析】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把握两点,一是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二是是否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无人岛上的火山喷发没有对人类造成危害,不属于自然灾害。(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中)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30秒,在甘肃临夏积石山(35.70°N,102.79°E)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3—4题。3.知识点2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地震震级、震中距、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是( )AA. B.C. D.【解析】发生地震时,地震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A正确,B错误;地震的烈度与震中距有关,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C、D错误。故选A。4.知识点2、5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CA.干旱 B.海啸 C.滑坡 D.洪涝【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地震位于甘肃临夏积石山,地势崎岖,因此发生地震之后可能会造成山体滑坡,C正确;地震不会引起洪涝和干旱,A、D错误;该地远离海洋,因此此次地震不会造成海啸,B错误。涝渍灾害是指地表长期滞水或遭受地下水浸渍,影响作物生长的一种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知识点2、3关于我国涝渍灾害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B.分布在地势较高处C.河流两岸地区分布面积较大 D.与蒸发量大有关系C【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但第二级阶梯上也有分布,A错。河流两岸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大面积的涝渍区,B错、C对。涝渍灾害发生与否不受蒸发量大小影响,D错。6.知识点2、3下列为涝渍灾害区形成原因的有( )A①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②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③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④土地盐碱化严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涝渍灾害与土地盐碱化无关。(2024·山东潍坊高一期末)2021年1月5—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潍坊市有寒潮过境,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1月上旬的最低气温,全市农业会受到较大影响。下表示意该时段潍坊市部分天气要素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8题。日期 1月5日 1月6日 1月7日 1月8日天气 _______________晴 _______________多云 _______________晴 _______________晴日最高气温( ) -2 -3 -10 -4风向与风级 北风3级 西北风4级 西北风4级 西风3级7.知识点4据表推测强冷空气到达潍坊市的时间是( )BA.1月5日上午 B.1月6日傍晚 C.1月7日傍晚 D.1月8日下午【解析】从表中看,从6日到7日气温下降最明显,可推测出强冷空气到达潍坊市的时间为1月6日傍晚。故选B。8.知识点4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中对潍坊市农业影响最大的是( )AA.冻害 B.大风 C.暴雪 D.冻雨【解析】从表中看,此次寒潮天气过程虽然降温幅度大,但没有形成降水,风力也没有明显增加,可知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中,对潍坊市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冻害。故选A。(2024·云南德宏高一期末)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古乡沟流域上游有6条冰川,沟谷内有300米厚的松散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下图为古乡沟流域图(图中数字单位为米)。读图完成9—10题。9.知识点2、5该流域夏秋季节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滑坡 B.泥石流 C.塌陷 D.洪涝B【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选项 分析 结论A 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 体下滑的现象,不符合沟谷内有较厚的松散堆积物的特征 ×B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该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势起 伏大,高差大,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多,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且中游沟谷狭窄,巨大的水流冲击堆积物,容易形成泥石流 √C 塌陷主要是内力作用引起的,与季节关系不大 ×D 该地夏秋季节多雨,易发生洪涝灾害,但洪涝灾害不属于地质灾害 ×10.知识点2、5当地夏秋季节易发生此类灾害的主要条件有( )①沟谷中有巨厚松散堆积物 ②处于雨季且冰川融水量大 ③位于板块交接地带,地震频发 ④公路建设改变地表形态A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是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以及突发性巨大水流。据图文材料可知,古乡沟流域上游沟谷内有300米厚的松散堆积物,且位于山区,坡度较大;夏秋季降水多且冰川消融量大,易形成泥石流,①②正确;该地位于板块交接地带,地震频发,但这与季节无关,图中公路建设不在山谷中,对沟谷泥石流发生影响小,③④排除。故选A。B 综合练 选考通关建议时间:12分钟(2024·四川成都高一联考)我国西南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地质灾害往往具有链式效应。地处我国川西的丹巴县梅龙沟位于小金川河右岸,为小金川河一级支沟,左岸为阿娘寨山区,该地区成为地质灾害频发区和重灾区。下图示意2020年6月17日丹巴县梅龙沟—小金川流域的灾害链演化过程。结合材料完成11—12题。11.知识点2、5该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BA.降水较多、热量不足 B.地势陡峻、地质复杂C.坡度较小、土层深厚 D.河湖密布、植被稀疏【解析】列表详解·逐项剖析选项 分析 结论A 该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但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 该区域位于我国川西地区,地势陡峻、地质复杂是滑坡、崩 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C 该地区地形崎岖,坡度较大,土层浅薄 ×D 该地区水热充足,植被生长条件较好,植被茂密 ×12.知识点2、5结合图示信息分析,符合①→②→③→④各阶段灾害链的是( )DA.暴雨→滑坡→泥石流→洪水 B.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C.暴雨→滑坡→洪水→泥石流 D.暴雨→泥石流→洪水→滑坡【解析】从图中可看出,①阶段短时强降雨即暴雨阶段;②阶段在梅龙沟沟谷中下游有大量冲积物,堵截河道,形成了堰塞湖,说明发生了泥石流;③阶段堰塞湖的存在,造成河水水位不断上涨,溃坝改道,说明发生了洪水;④阶段洪水持续冲刷阿娘寨的堆积体坡脚,堆积体复活运动产生滑坡。故由此可知,符合①→②→③→④各阶段灾害链的是暴雨→泥石流→洪水→滑坡。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分区。据此完成13—14题。13.知识点2、5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C.位于板块边界的地震带上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C【解析】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接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C正确;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A、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D错误。14.知识点2、5在某次地震中,甲地受灾较周边其他地区严重,其原因最不可能是( )CA.甲地为城市地区,人口密度大 B.甲地位于断层,地质结构条件差C.甲地震级高,地震烈度大 D.甲地离震源近,地震烈度大【解析】某次地震中,甲地受灾较周边其他地区严重,可能是因为甲地位于断层,地质结构条件差;也可能是因为甲地离震源近,地震烈度大,受地震的影响大;也可能是因为甲地位于城市地区,人口密度大,受灾损失更为明显,A、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甲地震级与周边其他地区震级相同,C错误,符合题意。下表示意寒潮、台风、水土流失、洪涝对四个地区的危害程度(☆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15—16题。地区 甲 乙 丙 丁粤 ☆☆☆☆ ☆☆ ☆☆☆☆川 ☆☆☆ ☆☆☆新 ☆☆☆ ☆晋 ☆☆☆ ☆☆☆☆ ☆15.知识点2、4甲代表的是( )AA.台风 B.寒潮 C.洪涝 D.干旱【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分析,甲对广东危害程度最高,四川、新疆、山西几乎不受其影响,可知甲为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乙对新疆和山西危害程度最高,对四川、广东几乎没有影响,应为寒潮;丙对山西危害程度最高,对四川、广东都有较大影响,对新疆危害程度最低,应为水土流失;丁对广东、四川等南方地区危害程度较高,对新疆、山西等影响较小,应为洪涝。16.知识点4乙对广东省危害小是因为广东省( )DA.森林覆盖率高 B.地势较高 C.降水丰沛 D.纬度较低【解析】由上题可知,乙代表寒潮。寒潮发源于高纬度内陆地区,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阻挡,势力减弱,而广东省纬度较低,受寒潮危害小。我国水、旱灾害分布示意图17.知识点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给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某时段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统计表地区 旱灾频次(次) 水灾频次(次)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环渤海平原 415 799黄淮平原 846 1 407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 151(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答案】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发生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多,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解析】由图可知,水、旱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多水灾,北方多旱灾。水、旱灾害发生频次整体较多,且由南向北减少。(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答案】两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发生洪涝灾害。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解析】注意本题要求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C 培优练 能力提升18.(2024·江苏南京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位于山谷断裂带中的A城市,人口有80万。某日凌晨该城市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距2千米,此次地震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发生次日,震区出现多次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因城区受损过于严重,该城市决定在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选择一处另建新城。(1)分析此次地震给当地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的原因。【答案】震级高,震源浅,震中距小,建筑物受破坏严重;发生在凌晨,居民来不及逃生;当地人口多,受灾人数多。【解析】地震受灾程度和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发生时间、人口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2)指出本次地震可能诱发的两种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答案】滑坡、泥石流。【解析】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石松动、破裂,会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会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3)请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选择一处最适合建设新城的区域,并说明理由。【答案】丁区域。丁区域没有位于断裂带上,且地震破坏程度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所以最适宜建设新城。【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四幅图中的信息,从地质构造、地震破坏程度、次生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考虑,通过图形叠加,可确定丁为最适宜建设新城的区域。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