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5 古诗二首【课前解析】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位作者都着意于对色彩的描绘,并用对仗工整的诗句勾画出美好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五个上下结构,三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整体识记。其中 “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教学重点】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教师导入新课。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你们知道杭州这个著名的景点吗?教师打开西湖的知识窗,引导学生欣赏。2.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启发思考:“晓”是什么意思? 预设:早晨。教师过渡:我们之前学过“春晓”,“春晓”的“晓”就是指早晨。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晓出净慈寺”就是“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那是要干什么呢?预设:送林子方。理解课题: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友林子方。3.引入作者:同学们对于作者杨万里有哪些了解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直入课题,通过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同时又加深了新知的印象。)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1)提出要求: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2)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板书: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学习字词(1) 指名朗读,纠正读音。明确要求:现在请两位同学来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听众,看看谁读得最棒。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注意“慈”是平舌音,读准后鼻音“竟”和“映”。(2)提供方法,多样识字比较识记、组词识记(3)识字游戏“青蛙过河”,巩固识记(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①教师范读。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设计意图:提供新的语境让学生认读,巩固生字的同时丰富了词语积累,运用了学生喜爱的方式巩固字词,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要求: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什么景色,有什么特别呢?预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 夏日 )晴好天气时,( 西湖 )的景色。也就是西湖六月,景色明丽。板书:西湖六月 景色明丽2.诗人在西湖边送别好友,看到西湖六月美景不由得发出感叹,你能从前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预设: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提示句意:这两句诗就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要读出赞美的语气。请用赞叹的语气,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指导朗读:果然是西湖六月的景色最独特啊,风景和其他季节的都不一样!出示要求:到底什么样的景色让作者如此感慨呢?朗读第3、4句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学生活动:想象画面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教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是议论,要读出赞叹的语气,加点字要读得稍重。后两句是写景,要读得激昂一些,加点字重读,“红” 字要适当拖长减弱。板书:议论 写景4.引导背诵: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忍不住先发出赞美,所以诗人先写赞叹,再写美丽的景色,诗人是多么喜爱这西湖六月的美景呀!西湖六月,景色明丽,老师相信大家和诗人一样喜爱,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想象画面,背诵诗歌。(设计意图: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予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这样的朗读方式,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更让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让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知上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引导观察:请同学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不同之处?2.教师讲解:“湖”是左右结构,“莲、穷、荷”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哪个字需要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呢?预设1:“莲”字下边的“连”字先写“车”,后写“辶”。预设2:“穷”字穴宝盖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我们来看“湖”字,它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部分的占位和高低关系。老师写一遍,大家一起书空。3.学生自己练写。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描一遍写两遍,注意坐姿(设计意图:归类学习生字,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每个字的结构及特点,由学生自己发现、书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和积极性。)五、课文小结小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通过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六、课堂演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夏天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吧。1.启发思考:同学们,说到春天,你会想起哪些古诗?引出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教师板书: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有的是五言,有的是七言。有些没有题目,就直接叫“绝句”2.简介作者: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诗的作者:杜甫。(设计意图:在组织课堂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内容紧扣上课内容,力求在极短的时间内,用风趣的导语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课堂之中。)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1)提出自读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明确要求:现在请两位同学来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听众,看看谁读得最棒。教师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板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注意后鼻音“鸣”“行”和“岭”。2.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比较识记(2)偏旁识记引导观察:同学们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教师讲解:“黄鹂”是一种鸟;“鸣叫”指鸟的叫声,由此我们发现鸟字旁的字都与鸟有关。3. 引导观察:请大家看词语中红色的字,在这些生字里有一个字很与众不同,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是哪个字吗?逐步引导:是“行”字,它在古诗里读“háng”,另一个读音是什么呢?多音字讲解:这个多音字要根据字义来定音,在本课中读“háng”,是“行列”的意思,可组词“单行”“银行”;“xíng”这个音可以组词“行走”“不行”。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古诗,要认真听每一句的停顿,你可以边听边在书上做标记。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全班齐读。(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学习了生字,又学习了识字方法,为中高年级自主识字打下基础。)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提出问题: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什么景色。《绝句》中描绘了春天到来的时候,由 、 、 、 等构成的一幅美好的画面。预设:黄鹂 白鹭 积雪 船只2.提出问题:说一说: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师生交流 :是黄、翠、白、青四种色彩。“翠”是翠绿,“青”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描写的是动景,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动景教师小结:黄翠相衬,白青相映,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板书:绚丽多彩3.(1)朗读诗歌后两句,边读边想,看看能读懂些什么,有哪些地方读不懂。(2)教师讲解:西岭:西岭雪山,在今成都市西。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在今江苏省一带(3)师生交流,理解难点“千秋”“万里”是整整一千年和一万里吗?预设: 不是。这里的“千”和“万”都是虚数。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写出了时间之久,距离之远。之前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直流而下真的有三千尺吗?天真的有九重那么高吗?并没有,它们是一种夸张的写法。(4)讨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引导学习:西岭的雪山怎么会包含在窗户里?设问:请同学们看课本里的插图,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预设:坐在屋里从窗户往外看。联系生活,引导理解:我们现在就坐在屋里,请大家透过窗户往外看,是不是只能看到窗户这么大的一处景色,就好像窗户里镶嵌着这一处景色似的。(5)结合插图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中的画面。预设: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多么清新开阔的静景。板书:静景 清新开阔(6)齐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指导朗读:“两个”和“翠”要读得亮而脆,“上”的语调要上扬。“千秋雪”要读得舒缓,语调上扬。“万里船”要读得慢而稳,表现出东吴的遥远和深远的意境。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教师讲解: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2. 讲解:我们来看“岭”字,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区分“岭”和“含”的好方法: “岭”字右边是“令”字,它的读音是“lǐng”,左边是山字旁。它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形旁表意,说明和山有关;声旁表音,右半边读“lìng”合起来读“lǐng”。那有“令”的是“岭”,有“今”的就是“含”。教师范写,学生书空。3. 学生自己练写五、课文小结,拓展延伸1. 课文小结《绝句》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2.拓展延伸:朗读《采莲曲》六、课堂演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教学语言富有诗意。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练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也被引发。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美丽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3.设置场景,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学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设置场景,安排学生由读到说,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创新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更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