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4分,共64分)
1.下列描述中,涉及化学性质的是( )。
A.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冰的密度比水的小
C.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铁的熔点很高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煤油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 B.铜和铝用于生产电缆
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D.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
3.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时,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现象
B.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C.忽略该异常现象,换一个烧杯继续实验
D.向教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生成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处理废弃药品
C.吸取液体 D.加入粉末
5.实验要有安全意识。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将用剩的药品随意丢弃
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药品时,试管口向着同学
C.实验时品尝瓶中的蔗糖
D.酒精洒出在桌面燃烧起来,立刻用抹布扑盖
6.下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该粒子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D.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7.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比原子大 B.原子变成离子,质子数发生改变
C.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8.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铝锂合金中的铝(A1)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B.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9.次氯酸是常见的消毒剂,含有氢、氯、氧三种元素,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次氯酸的化学式为( )。
A.HCl B.HClO C. D.
10.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 ②2NH3 ③SO2 ④H2O ⑤Mg2+ ⑥2OH-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④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11.过滤是混合物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滤时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B.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一定是纯净物
C.过滤是实现固液分离的方法之一 D.玻璃棒在过滤操作中起引流的作用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变大
B.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河水、井水、海水都是溶有某些物质的混合物
D.过滤不能除去天然水中溶解的矿物质
13.电解水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C.水通电后可生成氧气和氢气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14.花生油、盐、面酱、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
①花生油 ②食盐 ③面酱 ④白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向液体X中加入固体Y,观察到U型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下列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A.X是水,Y是氧化钙 B.X是水,Y是氢氧化钠
C.X是水,Y是硝酸铵 D.X是水,Y是氯化钠
16.40℃时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至有晶体析出,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食盐的溶解度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1分)
17.写出下图所示化学仪器的名称。
18.碘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1是碘离子(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1中x=______。
(2)碘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图2表示的粒子中,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填字母)。
(4)图2中表示的粒子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填字母)。
19.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
(3)标出中氢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
(4)铵根离子:__________。
20.课外活动小组收集到一瓶浑浊的井水,他们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A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一条即可)。
(2)经过操作②后得到液体D,该液体能否饮用_______(填“能”或“不能”),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
(3)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硬水,生活中通常采用_______的方法将其软化。
21.制作泡菜是把新鲜蔬菜泡在低浓度的食盐水里,经发酵而成。
(1)现要配制50g的氯化钠溶液﹐实验用品如图,其中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
实验步骤如下:①计算
②称量:若将物品和砝码放反了,则实际称得质量为_______g(1g以下用游码)。
③量取:用_______(填“10”“50”或“100”)mL量筒量取_______mL水。
④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下列操作可能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称量时,天平指针左偏
②溶解时,未用玻璃棒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部分溶液洒出
⑤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3)泡好泡菜的关键是密封性要好﹐这样才有助于泡菜水发酵。其发酵的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选“物理”或“化学”)。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5分)
22.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消毒液对空气消毒。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强力、安全、高效的消毒剂。某学校欲使用80%的二氧化氯溶液配制4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二氧化氯溶液来消毒,需要多少这种80%的二氧化氯溶液和多少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涉及化学性质。
2.答案:D
解析: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主要利用的是天然气的可燃性,可燃性是化学性质。
3.答案:C
4.答案:D
解析: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1/3,故选项错误;B、实验后的废弃药品不能直接倒入水池中,应该放到指定回收容器里,故选项错误;C、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故选项错误;D、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故选项正确;故选:D。
5.答案:D
解析:A、将用剩的药品随意丢弃会造成污染,应放到指定的容器内,故A做法错误;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药品时,试管口不能向着同学,以防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故B做法错误;C、实验时不能品尝瓶中的蔗糖,以防引起中毒,故C做法错误;D、酒精洒出在桌面燃烧起来,立刻用抹布扑盖,故D做法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A、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少于4,是一种金属元素的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 中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7.答案:D
解析: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体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说法错误。B、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核内质子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但不限于化学变化,原子还能再分,可以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8.答案:A
9.答案:B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可得A、B、C、D项中氯元素化合价分别为-1、+1、+5、+7价,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
10.答案:C
解析:分析:①2H中数字“2”表示2个氢原子;②中数字“2”表示2个氨分子;③中数字“2”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④中数字“2”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⑤中数字“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⑥中数字“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故错误;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故错误;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④,故正确;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故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过滤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也可能是混合物。
12.答案:A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的大小不变。
13.答案:B
解析:A.通过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由两种及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B.电解水实验不能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故B错误;C.实验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尖嘴口,看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口看到气体燃烧,有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水通电后可生成氧气和氢气,故C正确;D.通过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可以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D正确。故选:B。
14.答案:D
解析: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与水能形成溶液的物质一定是能溶于水的物质;花生油、面酱不溶于水,与水混合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食盐、白醋都可溶于水,与水混合则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D。
15.答案:C
解析:A、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故选项错误。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故选项错误。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气体温度降低,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故选项正确。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U形管内红墨水液面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
16.答案:D
解析:恒温蒸发食盐水至有晶体析出,溶剂水的质量减小,溶质食盐的质量减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由于温度不变,食盐的溶解度不变,故选D。
17.答案:胶头滴管;试管;量筒;烧杯;漏斗;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药匙
18.答案:(1)18
(2)非金属
(3)E
(4)A、F
解析:(1)碘离子()是碘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的,由图1碘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应是7,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53-2-8-18-7=18。
(2)碘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
(3)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题干中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7,E符合要求。
(4)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图2中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F粒子属于原子,最外层为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19.答案:(1)
(2)
(3)
(4)
20.答案:(1)明矾;过滤;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2)不能;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微生物等
(3)肥皂水;煮沸
解析:(1)向河水中加入明矾,明矾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操作①是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方法,即过滤操作,若过滤后仍然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故答案为:明矾;过滤;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2)操作②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经过吸附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微生物等,不能直接饮!用;故答案为:不能;水中仍含有微生物和可溶性杂质;
(3)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硬水;生活中通常采用煮沸的方法将其软化;故答案为:肥皂水;煮沸。
21.答案:(1)①胶头滴管
②4.5
③50;47.5
④搅拌,加速溶解
(2)①、⑤
(3)化学
22.答案:30kg
解析:设需要80%的二氧化氯溶液的质量为x,
x=10kg
加入水的质量
答:需要10kg这种80%的二氧化氯溶液和30kg水。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