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秋季期玉林市第十一中学10月月考政治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分x16题,共48分)1.下列能体现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③“水是万物的始基”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在2019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是生命信息,研究宇宙和天体环境科学以及探讨改造和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由此可知:(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③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赖的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①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②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起来③它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武器 ④它来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的行动指南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②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根本动力③党的指导思想中最终的理论成果 ④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2年9月26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揭示了现今火星浅表精细结构和物性特征,提供了火星可能长期存在水活动的观测证据,为深入认识火星地质演化与环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材料表明(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 B.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6.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7.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质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需要认识到( )①物质就是各种物相加的总和 ②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③物质存在于一切物质具体形态之中 ④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如图漫画讽刺了一些人( )A.存在安于现状的错误观念 B.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D.片面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9.建设美好家园,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被重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绿化祖国”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园林城市”创建,再到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华大地上的绿色越来越多,城市环境越来越美。这体现的唯物论哲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我国在文昌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表明( )①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③卫星发射成功基于对规律的创造性认识和改造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上述民俗谚语启示我们(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多样的、本质的、主观的 ②要善于分析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条件③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联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等17个单位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继续深化对长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打好长江积护修复攻坚战。材料中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发展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形成环境治理合力③要树立环境保护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④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目前,浙江省正有序推进“整体智治”,即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技术,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党政机关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流程,整体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这一举措是( )①系统观念在党政机关治理中的创造性运用 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步骤③对以往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的辩证否定 ④对系统优化方法的合理超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习近平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材料意在强调(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C.新事物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 D.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15.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多少?按照概率论公式计算,结果是63%,一件成功率微乎其微的事尝试100次,其成功一次的概率竟飙升至63%。这启示我们(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②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以失败为基础和前提③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导致质变发生 ④事物的质变是渐进的,要保持足够的耐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2023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通过这次普查,可以摸清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家底,系统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对国民经济一次高质量的“体检”,为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持。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②物质决定于意识,政策的调整源于国情的变化③社会历史中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有意识地建构的④制定国家经济政策要善于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所谓大食物观,即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还要求吃得健康、丰富。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还包括肉蛋奶、水产品、果蔬类等一直被我们称作“副食”的食物,逐渐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同时,中国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只有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种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才能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全面、多元、均衡的营养需求。面对国际粮食贸易不稳定性增加、国内生态资源约束趋紧、国民饮食结构显著变化的大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分析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合理性。(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某市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合,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坚定不移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和最大标识。该市量身定制“人才政策20条”,建立一体化人才服务智慧平台;每年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2023年达到246亿元: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设立“科技创新日”,宣传科技创新,培育创新文化,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锐意创新蔚然成风。“墨子”传信、“悟空”探秘、“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该市强化科技与产业、人才、金融等对接融合,科创企业井喷式涌现。2023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同比增长31%;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突破1.1万户,实现两年翻番。2023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4.7%。(1)请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市是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12分)(2)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事物,其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会一帆风顺。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面对林县干旱缺水的现状,1959年林县县委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决定把山西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彻底改变林县的缺水状况,称为“引漳入林”,全县10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铲、两只手,逢山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在此过程中平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红旗渠精神续传承。河南省林州市多措并举,继续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大对外宣传;构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地,调动林州市人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实施“洹泉涌流·智汇红旗渠”人才集聚计划,从落户、购房补贴到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不断优化环境,提升服务。(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2)某中学将举行一次以“弘扬红旗渠精神,做新时代奋进者”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请你为学校出谋划策(策划两种活动形式)。(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