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们的梦想》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认同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和未来前景的信心。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路径,激发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发展战略的认同。健全人格:通过对中国梦的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帮助学生理解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确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力量的意识和决心。引导学生思考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梦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中国梦涵盖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层面,其重要性体现在它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阶段,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规划和路径。难点:理解中国梦与每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需要认识到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宏大目标,更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这需要学生将个人的梦想和行动与中国梦相结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付诸实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展现中国近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视频,如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5G 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等片段。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成就,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中国未来还会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学生可能会回答感到自豪、兴奋等,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提到科技更加发达、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等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发展的感受和期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展示一些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照片,从旧中国的贫困落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逐步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提问学生:从这些照片中你能看出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生活水平提高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等。通过对中国人民生活变化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方向,进而引出中国梦的主题。(二)讲授新课中国梦的内涵(1)讲解中国梦的定义,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具体事例来说明国家富强的表现,如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如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提问学生:这些事例如何体现了国家富强?学生可能会回答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科技水平提高了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富强的内涵。(2)对于民族振兴,可以讲述中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就,如故宫文创的成功推广,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优异表现,如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屡获金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提问学生:这些事例对民族振兴有什么意义?学生可能会回答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振兴的内涵。(3)在人民幸福方面,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如居住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丰富、医疗保障的健全等。提问学生:你认为人民幸福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回答社会和谐、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等,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幸福的内涵。最后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的梦想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1)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 “两个阶段” 战略安排的图表,详细解释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对于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列举一些这个阶段可能实现的目标,如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等。提问学生:你认为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可能会回答生活更加便捷、社会更加公平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阶段的生活变化,让学生对第一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于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强调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描述一些强国的特征,如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领先世界,生态环境优美等。提问学生:你认为建成这样一个强国需要我们做哪些努力?学生可能会回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第二个阶段战略目标的途径。(2)引导学生对比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问学生: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可能会回答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不同之处在于目标的程度和范围不同等,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阶段战略目标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中国梦的重要性(1)强调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可以讲述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屈辱历史,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以及中国人民在这些历史背景下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不懈奋斗。提问学生:为什么说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中国人民一直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2)指出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可以列举一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人物和事例,如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贡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贡献。提问学生:这些人物和事例如何体现了实现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的努力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新时代中国特色作为一个 AI,我的能力目前暂无法满足字数要求,但我已尽力给出一个比较详细的教案框架供你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中国梦的重要性以及它与每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四)随堂练习中国梦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学生应回答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为哪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应回答分为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和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什么说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学生应回答因为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一直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以它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五)板书设计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2020 -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 -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的重要性反映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视频展示、事例分析、问题引导等,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战略目标和重要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梦与每个人生活的联系时,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一些概念和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在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少数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鼓励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内涵,虽然通过事例分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学生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深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安排一些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来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