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地球的宇宙环境——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2022年10月,梦天实验舱空间站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完成问题。
1.梦天实验舱进入预定轨道后所属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下列关于梦天实验舱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行中穿过小行星带 B.与火星天体类型相同
C.发射前属于人造天体 D.进入轨道后成为天体
2021年10月2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一颗距地球2800万光年外的行星。该行星位于旋涡星系“梅西耶51a”,是目前人类发现的第一颗银河系外行星。据科学家观测,该行星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3倍,与恒星的距离和地球大致相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该行星存在生命,则其具备的外部条件有( )
A.有液态水存在 B.体积、质量与地球相似
C.所绕恒星状态稳定 D.大气成分与地球相似
4.行星质量越大,引力越大。与地球相比,该行星( )
A.表面获得恒星光照较多 B.受外部小行星撞击的概率较小
C.相同坡度,河水的流速较慢 D.大气层较厚
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球、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整个月球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时,月球表面会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下图为月全食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月全食的三类天体( )
A.体积质量类似 B.属于行星系统 C.均是固态天体 D.均持续运动中
6.月全食一般发生在农历( )
A.初一、初二 B.初七、初八 C.十五、十六 D.廿三、廿四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由于月球背面一直背向地球,嫦娥六号借助“鹊桥”中继卫星实现了通信联系。此次登月,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了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五星红旗,并成功采样月球背面的土壤,这也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土壤采样。下图是嫦娥六号登月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此面玄武岩纤维制成的五星红旗的特性有( )
①耐高温
②耐低温
③防水强
④质量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月球背面一直背向地球,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 )
A.每日自转1周 B.每月自转1周 C.每年自转1周 D.没有自转运动
9.与地球相比,月球土壤最大的不同表现在( )
A.有机质含量 B.矿物质含量 C.孔隙度大小 D.颗粒度大小
鹊桥二号卫星是一颗中继通信卫星,主要在探月四期工程执行月球南极地区样品采集任务中提供地月通信中继服务,其运行轨道属于十分特殊的大倾角椭圆轨道,轨道与月球赤道的夹角达到了54.8°,下图示意鹊桥二号卫星的运行轨道。完成下面小题。
10.与位于月球赤道上空的轨道相比,鹊桥二号选择大倾角轨道更有利于( )
A.获得光照 B.接近月面 C.服务极区 D.联系地球
11.地球上与鹊桥二号椭圆轨道的设计原理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
A.太阳直射点回归 B.北半球夏季更长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南半球河流左偏
12.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地球之所以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主要是因为( )
①生物循环作用
②适宜的质量和体积
③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
④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A.太阳系—木星—海王星 B.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 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
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试验人造地球卫星——“羲和号”。“羲和号”运行于平均高度为517千米的晨昏太阳同步轨道(如下图所示),在随地球绕日公转时,其轨道平面和地球晨昏线始终近似重合,绕地轴旋转,从而使轨道平面与日地连线的夹角以及轨道平面朝向太阳的方向保持不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羲和号”进入太阳同步轨道后( )
A.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 B.所处宇宙环境更安全
C.属于河外星系 D.不受天气影响
15.在“羲和号”随地球绕日公转时,其轨道平面绕地轴旋转的方向和角速度分别为( )
A.自东向西转动360°/天 B.自东向西转动360°/年
C.自西向东转动360°/天 D.自西向东转动360°/年
16.“羲和号”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的重要意义是( )
A.阻挡太阳风,保证航天器运行安全 B.减少太阳活动的发生频率
C.深入研究太阳活动,降低不利影响 D.加大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历时23天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问题。
17.下列状态中的“嫦娥五号”,属于天体的是( )
A.等待发射的“嫦娥五号” B.月球上采样的“嫦娥五号”
C.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 D.着陆后的“嫦娥五号”返回器
18.“嫦娥五号”所处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为( )
A.太阳系 B.地月系 C.河外星系 D.可观测宇宙
19.2022年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与地球相比,空间站更易遭受流星体袭击,主要原因是( )
A.离小行星带更近 B.所在轨道流星体多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几乎无大气层保护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该行星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合材料完成3~5题。
20.“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1.天文学家推测该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上存在液态水 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C.该行星质量体积过大 D.该行星宇宙环境不稳定
22.该行星存在大气层主要取决于( )
A.日照条件好 B.日地距离适中 C.适宜的质量 D.拥有原始海洋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4日14时21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一个航天器(如下图),该航天器的任务是以每小时约24140千米的速度撞向一颗小行星,测试将航天器撞向小行星是否能改变其轨道。如果未来某一天人类需要改变小行星轨道以拯救地球,那么测试的结果将派上用场。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23.关于该小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 B.能够自身发光发热
C.与月球的天体类型相同 D.在宇宙空间会一闪而过
24.该小行星在宇宙中位于( )
A.金星与地球轨道之间 B.地球与月球之间
C.地球与火星轨道之间 D.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2021年10月2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一颗距地球2800万光年外的行星。该行星位于旋涡星系“梅西耶51a”,是目前人类发现的第一颗银河系外行星。据科学家观测,该行星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3倍,与恒星的距离和地球大致相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行星质量越大,引力越大。与地球相比,该行星( )
A.表面获得恒星光照较多 B.受外部小行星撞击的概率较小
C.地表温度较低 D.相同坡度,河水的流速较慢
26.若该行星存在生命,则其具备的外部条件有( )
A.有液态水存在 B.所绕恒星状态稳定
C.体积、质量与地球相似 D.大气成分与地球相似
二、材料分析题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7月,意大利宇航局在火星南极附近发现一个液态水湖。2018年11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洞察”号探测器安全穿越火星大气层(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氩),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下面左图为太阳系示意图,右图为“洞察”号探测器图。
材料二:下表为地球与火星物理性质比较表。
行星 质重(地球=1) 体积(地球=1)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地表均温(℃)
地球 1.00 1.00 23时56分 1年 22
火星 0.11 0.15 24时37分 1.9年 -23
(1)左图所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填名称)。图中字母代表火星和地球的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
(2)与E行星结构相似的行星是________(填名称)。
(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具有________,绕日公转轨道面具有________,绕日公转轨道形状具有________特征。
(4)有科学家推断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你是否赞同该观点 请给出理由。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问一号探测器(包括“祝融号”火星车)是我国首次用于火星探测的仪器,2020年7月23日发射,2021年2月10日顺利进入环火轨道,2021年5月15日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并开展探测任务。火星平均公转速度为24.007km/s,公转周期约为686.971日,地球真正的公转周期为365日6时9分10秒。2021年5月20日北京监测中心接收到“祝融号”火星车拍摄到的第一批照片。图左为天问一号自地球出发至着陆火星简图。图右示意北京监测中心的地面光伏发电板,a支架具有收缩和拉长功能。
(1)相对于火星公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较短,试根据材料说明原因。
(2)为了保证该光伏发电板高效率发电,指出在天问火星探测器发射至顺利进入环火星轨道期间,该光伏发电板a支架需要调节的具体情况。
(3)简述从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至成功登陆火星表面期间,北京监测中心地区光伏发电板发电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梦天实验舱进入预定轨道后将围绕地球旋转,因此它成为地球的人造卫星,属于最低的天体系统应是地月系,A正确;梦天实验舱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但太阳系和银河系不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BC错误;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属于银河系就不属于河外星系,D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而梦天实验舱进入预定轨道后将围绕地球旋转,飞行中没有穿过小行星带,A错误;火星属于自然天体,是行星,梦天实验舱属于人造天体,为地球的卫星,与火星天体类型不同,B错误;它在发射前还没有离开地球不属于人造天体,只有当它进入预定轨道后,围绕地球转动才成为天体,C错误、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题意限制为“行星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所绕恒星状态稳定,给生命形成和演化创造稳定环境条件,这是行星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之一,C符合题意;有液态水存在,体积、质量与地球相似,大气成分与地球相似,对于生命存在也非常重要,但这属于行星自身内部条件,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D
解析:“梅西耶51a”质量是地球的3倍,则其引力更大,大气层的厚度较地球要厚,大气层越厚,D正确:题意表明,该行星与恒星距离和地球大致相等,加上该行星大气较厚,对恒星光照的辐射削弱作用较强,因此表面获得的恒星光照不一定比地球较多,A错误;该行星质量比地球大,引力比地球大,容易吸引外部的小行星,受小行星撞击的概率有可能较大,B错误;由于该行星质量比地球大,引力比地球大,重力加速度较大,因此相同坡度条件下,该行星的河水的流速较快,C错误。故选D。
5.答案:D
解析:形成月全食的天体为太阳、地球、月球,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三者质量、体积相差很大,A错误;太阳属于恒星系统级别,地球和月球属于行星系统级别,B错误;太阳是气态天体,以气态为主,C错误;按天体永恒运动规律,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永恒运动状态,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月全食时,且需要满月的条件,此时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且三个天体成为一条直线。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时间应为农历十五,因此,月全食易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答案:B
解析:
8.答案:B
解析: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C
解析:读图并结合材料分析可知,与月球赤道上空的轨道相比,在大倾角轨道上运行的中继通信卫星能够到达月球更高纬度地区的上空,并在远月点附近因速度慢可停留更长时间从而更好地为月球南极样品采集提供服务,C正确;位于太空的卫星可以通过调整太阳能电池板的朝向获取最佳光照,与其所对应的月面纬度无关,A错误;在月球赤道上空也可以通过调整轨道高度来接近月面,B错误;在月球赤道上空联系地球与大倾角轨道上没有明显差异,D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中继卫星运行轨道的远月点位于月球南极上空,运用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的运动特征可知,当中继卫星运动到月球南极上空时速度慢,可以更长时间服务于月球南极的采样车。北半球夏季更长,是因为北半球夏季时,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运动速度慢,B正确;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否椭圆无关,AC错误;南半球河流左偏是地球自转的意义,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地球之所以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与地球的吸收力适中密切相关,地球吸收力由地球质量和体积决定,因此地球之所以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主要是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②正确;地球原始大气中氧的含量很少,经过漫长的演化,特别是生物的参与,使得当今大气中氧气含量充足,适合生命存在,因此地球之所以有适合的大气成分,是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相关,③正确;生物循环和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对大气成分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不是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成分的主要原因,①④错误。所以选C。
13.答案:C
解析:木星和海王星同属太阳系的行星,没有从属关系,A错误;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为从小到大排列,B错误;地球和哈雷彗星没有从属关系,D错误;月球为地球的卫星,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因此太阳系-地月系-月球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14.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羲和号”进入太阳同步轨道后,位于高层大气中,不受天气影响。“羲和号”进入太阳同步轨道后,围绕地球公转,受地球引力束缚;进入太阳同步轨道后,强烈的太阳活动射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会对卫星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15.答案:D
解析: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在“羲和号”随地球绕日公转时,如果要使其轨道平面与日地连线的夹角以及轨道平面朝向太阳的方向保持不变,则其轨道平面绕地轴转动方向应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即自西向东转动;旋转角速度应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约为360°/年。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太阳活动爆发会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尤以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影响最为显著,会干扰通信和导航、威胁航天员的健康,甚至毁坏航天器。“羲和号”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有助于人类深入探测和研究太阳活动,提出应对措施,可以降低或规避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不利影响。
17.答案:C
解析: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D
解析:陨石与行星大气高速摩擦可以使陨石燃烧,减少陨石对行星的影响,由于空间站质量比地球质量小,空间站表面没有大气保护,所以空间站更容易遭受陨石袭击,故B对;与空间站所在轨道、与小行星带的距离无关,地球与空间站所处宇宙环境差别不大,都比较安全,故选D。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水世界距地球仅40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是8万光年,因此该天体处于银河系,C正确;A、B、D 错误。
21.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该行星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说明该行星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存在液态水、存在大气层,根据材料可知该天体温度太高,有可能是距离恒星太近,获得的热量过多,导致无法支撑地球型生命,B正确;A、C、D错误。
22.答案:C
解析:大气层是由于天体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中的引力,才会吸附外太空的气体,形成大气层,C正确,A、B、D 错误。
2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发射的航天器没有飞出太阳系,其要撞击的小行星同样位于太阳系,同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A正确;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不位于地月系,B错误;小行星是行星,围绕太阳公转,与月球(卫星)天体类型不同,C错误;在宇宙空间会一闪而过的是彗星,不是小行星,D错误。故选
A。
24.答案:D
解析:该小行星位于太阳系。根据所学可知,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 D。
25.答案:A
解析:行星质量大,往往其体积和表面积也较大,因此其表面获得恒星光照较多,A正确;引力更大,对周围小行星的吸引力也更强,同等情况下,受外部小行星撞击的概率较大,B错误;该行星与恒星的距离和地球大致相等,同等情况下,其地表温度应当与地球相当,C错误;行星质量越大,引力越大,在行星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也更大,因此相同坡度和落差,重力越大,河流中的水流速更快,D错误。故选A。
26.答案:B
解析:题干限制为“行星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所以恒星状态稳定是行星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之一,B正确。液态水、体积与质量、大气成分均属行星内部条件,ACD错误。故选B。
27.答案:(1)太阳;G;C
(2)木星
(3)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4)不赞同。理由:火星上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火星表面平均温度较低。赞同。理由: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火星的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所示天体系统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距日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火星和地球分别是由太阳中心向外的第四颗G和第三颗C行星。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和E(土星)一样的是木星,都是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体积巨大,质量也大,但密度小,主要由氢、氦、氖等轻元素组成。
(3)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绕日公转轨道面都接近在一个平面上,具有共面性;绕日公转轨道形状都是接近正圆形的椭圆,具有近圆性。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如果赞同,根据材料书“意大利宇航局在火星南极附近发现一个液态水湖”,有生命存在所需的液态水;从表中可以看出火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与地球接近,有可能孕育生命。如果不赞同,可以从表格中看出,火星与地球相比,质量体积小,材料中火星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氩,由此可知,火星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火星表面的均温较低,不适合生命的生存。
28.答案:(1)地球公转轨道短于火星公转轨道,在公转速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地球公转周期更短。
(2)先拉长后缩短。
(3)太阳高度角增大,白昼增长,太阳辐射量增大。
解析:(1)根据天问一号自地球出发至着陆火星简图可知,地球距日距离短于火星距日距离,故地球公转轨道短于火星公转轨道,在公转速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地球公转一周所用时间较短,即公转周期更短。
(2)天问火星探测器发射至顺利进入环火星轨道期间为2020年7月23日到2021年2月10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再向北移,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加,则光伏发电板与地面的夹角先变大后变小,即a支架先拉长后缩短。
(3)光伏发电板发电量受太阳辐射量影响。从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至成功登陆火星表面期间为2021年2月10日到2021年5月15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增加,白昼增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大,故发电量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